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廣第三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決定在全國8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內推廣第三批20項改革舉措。其中,我省“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銀行+徵信+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新模式”、“地方深度參與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機制”2項改革舉措在全國推廣。至此,我省累計有13項改革舉措在全國推廣。


1.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銀行+徵信+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新模式。

為解決中小企業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地市政府通過引進高水平的徵信機構,建立企業信用評級模型數據庫,並與政府政務信息大數據庫進行互聯,統籌獲取工商、稅收、社保等政務信息,對企業評級更精準和高效,為銀行提供準確信用信息;同時,選擇市級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擔保增信。


2.地方深度參與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主要是我省在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過程中,從項目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引進和土地保障4個方面,積極探索構建地方政府參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政策體系。

一是探索工作推進新機制。合肥市建立了“領導小組→專設機構→專項工作推進組”的市級組織架構,成立量子創新院暨中科大高新園區建設公司、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公司,以及量子創新院、離子醫學中心等專項工作組,為科學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抓手。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二是積極探索項目保障和推進新機制。

資金方面,合肥市就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約120億元,併為後續項目建設預留充足資金。同時,探索建立專項資金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資金申報效率和使用效益。

人才方面,先後出臺合肥“科學中心人才20條”、合肥“人才新政8條”等人才政策,打造合肥國際人才城,建立科學中心容錯機制,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包容環境。

土地方面,優先保障合肥科學中心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已為量子創新院、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項目落實建設用地,為合肥先進光源預留建設用地,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為後續項目建設預留充足建設用地。

服務方面,做好跟蹤服務。在全國首次探索將大科學裝置設施主體和配套園區工程分開審批,由省級對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園區立項審批,國家發改委將主體工程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審批流程合併,審批時間縮短一年。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提升科學中心項目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組織項目調度會、擬定建設任務分解表、倒排項目工期等方式,高效完成了聚變堆項目開工調度、先進光源選址地塊地址勘察及環境評價等任務。

三是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大力集聚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高質量合作平臺。通過市校合作共建、股份制公司運營、市校合作開發區承接等模式,與中國科大、清華、北航、哈工大等21家高校院所共建了26個創新平臺,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四是探索成果轉化新體系。通過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組建產業基金、出臺產業支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大力促進原創成果轉移轉化,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形成儲備一批、突破一批、轉化一批的梯次推進模式,形成“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新興產業”全鏈條式創新體系。

(來源:安徽省發改委、合肥市發改委)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往期精選

▶合肥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通告(第22號)

▶見證“零”時刻!合肥今天清零!安徽今天清零!

▶合肥新增治癒出院2例,累計治癒出院171例!

▶預計減負159.7億元!安徽出臺重要政策,助企“輕裝快跑”

▶合肥:不負好春光,春耕備耕忙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主辦: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項機制入選全國推廣的“全創改”經驗

協辦:安徽新媒體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