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閃崩、股市暴跌,沙特意欲何為?

2020年無疑是以地獄模式開局:

先是特朗普下令美軍突然“斬首”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引發國際政治緊張。

揚言報復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卻擊中一架烏克蘭客機,176人含冤而死。

之後,中國新冠疫情蔓延,全國高度警戒。正當中國疫情好轉時,病毒卻快速地向全球擴散。國際市場悲觀情緒蔓延,原油價格持續下跌至“歐佩克+”限產以來最低點。

本月“歐佩克+”限產協議即將到期,沙特、俄羅斯等國協商繼續限產。沙特考慮到疫情衝擊,提議在原限產協議基礎上再縮減產能,以拯救原油市場。俄羅斯不支持沙特深度限產,二者談崩。

油價閃崩、股市暴跌,沙特意欲何為?

沙特再次祭出屢試不爽的殺招,宣佈增產降價,以迫使俄羅斯屈服。

這一不合作博弈,直接導致國際油價閃崩,油價一度跌破30美元一桶,製造了黑色星期一(3月8日):

全球股票市場大跌,美股觸發熔斷,美國國債收益率創最低記錄。接著,疫情在全球快速擴散,迅速攻陷美國,政要、球星及知名人士未能倖免。

全球資本市場聞風而逃,再次引發歷史性暴跌。俄羅斯、歐洲、法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美國股指在周內跌幅超過15%,11個國家股指觸發熔斷,美股跌入技術性熊市,債券、期貨、黃金、比特幣均遭重創。

沙特的石油金權是否刺破全球貨幣泡沫?美國為何不干涉沙俄互毆?

80年之前,沙特開國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怎麼也想不到,這片沙漠底下的石油能夠給沙特王室帶來如此翻雲覆雨的權力。

沙特,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為神秘、充滿矛盾的國家。

這片土地上交織著美國人、猶太人與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世俗社會與伊斯蘭宗教的衝突,君主制與國家現代化的悖論,還有石油與國家利益之間的博弈。

本文從歷史角度入手,觀察沙特王室如何運用平衡術,駕馭複雜局面;如何掌控全球石油金權,左右世界局勢。

01、 真主賜禮

“如果到明天中午仍然沒有我的消息,你就迅速跟其他人匯合,然後一起逃往科威特。告訴父親我死了或者被拉希德人俘虜了。”阿卜杜勒·阿齊茲跟弟弟交代後,雙手置於胸前祈禱:“唯有崇高的真主能給我勇氣與力量。”

阿齊茲帶領40名隨從藉助棗椰樹翻越利雅得城牆,經一沙特家族的僕人家,潛入一宅邸,並親手斬殺了歸來的房屋主人——地方行政長官、拉希德家族的阿茲蘭。

這座小城原本由沙特家族統治,後被拉希德家族奪走。如今,阿齊茲率領沙特家族與貝都因人裡應外合得以光復,重新成為利雅得的統治者。

1902年,與麥加、伊斯坦布爾相比,這座面積不過1平方千米的小城極不起眼。阿齊茲光復利雅得,不過是一次沙漠部落之間的械鬥。

此後20年,阿齊茲以利雅得為據點四處征戰,抓住一戰良機佔領麥加。

1932年,阿齊茲控制整個阿拉伯半島後,宣佈建國稱王,他用自己家族名稱給這個國家命名為沙特阿拉伯。

當時的沙特阿拉伯窮困潦倒,國王財力羸弱。阿齊茲將財政權交給一位名叫阿卜杜拉·蘇萊曼的長老。蘇萊曼靠搜刮稅賦及“買路錢”艱難地維持王室財政。

這位精明的財政大臣還是沙特的“央行行長”。蘇萊曼向臣民發放代金券作為貨幣,他們可向其兌換金盧比。這是一種金本位制。

不過,當王室財政拮据時,蘇萊曼就躲起來,阻止臣民兌換。

沙特國王和蘇萊曼怎麼也想不到,日後他們能夠靠這片荒漠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更想不到的是,他們在石油上動動手指,便可掀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腥風血雨。

就在建國的第二年,沙特的國運來了。

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一行人面見國王,提出在沙特開採石油的合作請求。當時,阿齊茲國王和蘇萊曼一臉茫然,他們對美國一無所知。況且,他們壓根兒就不相信這片沙漠低下會有石油。

其實,美國人對沙特也一無所知,但工程師很堅持他們的判斷。

油價閃崩、股市暴跌,沙特意欲何為?

在阿齊茲光復利雅得時,英國人在伊朗發現了石油。隨後,英國、法國及荷蘭控制了伊朗及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決心進軍中東,便在1928年從海灣石油手上買下了巴林島的石油開採權。

兩年後,加州標準石油的地質學家弗雷德·戴維斯在巴林島上發現了石油。戴維斯推測波斯灣西岸的阿拉伯半島連綿起伏的沙漠底下蘊藏著大量的石油。

雖然阿齊茲國王不關心石油,但是他缺錢。加州標準石油許諾,只要對方同意他們勘探,國王立即可獲得3.5萬英鎊,18個月後還會得到2萬英鎊;如果真能找到石油,沙特還能獲得石油銷售分成。

蘇萊曼看過特許權協議後,對唾手可得的5.5萬英鎊感到滿意。阿齊茲國王指示蘇萊曼:“相信神明,簽字吧。”

這份合約,改變了沙特的國運,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

當時正處於大蕭條時期,《紐約時報》用頭版報道了此事:“如果發現石油,相信會給整個阿拉伯地區帶來變革,將沙漠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國王一再叮囑標準石油的工程師:“如果沒找到石油,但找到了地下水,一定要告訴他。”

石油勘探開始困難重重,由於當時沙特連螺絲釘都無法生產,每一個技術工人、每一臺設備、每一個配件,都要從美國或歐洲運送過來。

更要命的是,工程師花了幾年時間,連續打了幾口井,開採出來的石油不過寥寥數千桶。

為了解決硫磺處理問題,加州標準石油不得不引入德士古作為股東一起開採。

1938年1月,地質學家及工程師們正在開挖第七口油井。這口井的深度已達4500英尺,但一滴石油都沒有冒出來。

這時,公司做出決定,縮減在沙特的投資,不再鑽探新油井。

3月,工程師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打完這最後一口井。於是,又往下打了200英尺,他們發現了石油。

令人欣喜的是,七號油井的產量每天可達4000桶。半個月後,石油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出來。不久,工程師們又發現幾個大油田,一直延伸到波斯灣。

這時,國王意識到,沙漠下面的石油是“真主的恩賜”。

1939年5月1日,加州標準石油決定把項目公司總部設在沙特小城達蘭。阿齊茲國王及王室成員前來慶賀,國王親自扭動了石油管道的開關。

這標誌著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業起步,也標誌著沙特開始以特殊的方式影響著世界。

阿齊茲國王正準備藉助石油大幹一場時,二戰爆發了。

石油需求日漸擴大,1940年沙特每天向世界輸出2萬桶石油,但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給阿齊茲添了一把堵。

墨索里尼,是著名的“豬隊友”。墨索里尼的轟炸機隊經長途空襲,成功地炸燬了英國在巴林的油井,並創下了長途轟炸的記錄。

唯一的瑕疵是,飛行途中有一架飛機掉隊,並炸彈誤投到沙特的達蘭,炸燬了一些設施。美方為保險起見,撤走了大部分美國工人,關閉了沙特油井。

戰後,西歐各國重建及經濟復興,石油需求暴增,美方控股公司決定引進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作為項目公司的股東,以獲取更多資金重啟並開發沙特石油。

這四家美資控股公司將原項目公司更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簡稱“阿美石油”。

1947年,阿美石油的日產量高達20萬桶。阿美石油開始大規模地興建石油管道、深水港口、機場、宿舍及公司總部。

達蘭幾乎在一夜間從一個小鎮變成了一個國際化都市。城內有淡水游泳池、高夫球場、網球場、別墅,大批美國工程師、機械工、管理人員及部分本土沙特工人過著美式生活。

沙特王室也一夜暴富,僅1946年國王從阿美石油獲得大約1500萬美元的收入。

不過,阿齊茲是一位有憂患意識的君主。國王意識到三大國家隱患:

一、墨索里尼誤炸石油設施,讓國王顏面無存,同時讓他意識到,部落武裝及土槍已無法保護石油財富及國家安全。

該如何解決石油財富給國家帶來的安全問題?

二、達蘭的富有與美式生活,和沙特其它村鎮的落後與伊斯蘭生活格格不入。

該如何處理世俗社會與伊斯蘭教的矛盾?

三、當時冷戰開始,美國在中東支持猶太人建立以色列,這讓沙特頗為尷尬,周邊阿拉伯國家給阿齊茲國王施壓。

該如何處理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矛盾?

這三個問題,任何一個問題處理不當,輕則王朝覆滅,重則國家滅亡。

其實,這三個問題一直伴隨著這個石油國家,至今仍存。

02、 平衡之術

阿齊茲國王很清楚,美國及阿美石油是他的錢袋子。

他向杜魯門總統保證,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中東的衝突影響到阿美石油的生產及供應。同時,他還請求美國幫助沙特鞏固國防,組建空軍,以防止阿拉伯國家對其侵擾。

實際上,美國也不希望失去沙特這位盟友。

早在二戰時期,羅斯福總統的內政部長哈羅德·伊克斯就派人去執行一項絕密任務:調查全世界的石油儲量。

最終調查報告這樣寫道:“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在未來將會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7年,美國向沙特派遣了第一任大使以強化美沙關係。

穩定沙美關係後,阿齊茲國王決心大興土木,推動沙特現代化,鞏固王室統治的政權合法性。

國王聘請了阿美石油的承建商——美國柏克德,為沙特修建機場、鐵路、發電站、港口、公路、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柏克德還給王室建造了一批富麗堂皇的宮殿及宅邸。

利雅得,從土坯小城迅速變為一座現代化都市。

不過,美國大使、阿美石油及柏克德高層都對王室的財務狀況感到擔心。王室財政與國家財政不分,王室花錢無度,項目好大喜功。

1948年底,柏克德高層發現一筆100萬美元的款項被沙特政府截留,其負責人便去拜訪財政大臣。蘇萊曼不緊不慢地解釋說,國庫把這筆錢留下了,作為柏克德向沙特政府支付的“所得稅”。

無奈之下,柏克德高層向美國大使求助。在美國大使的調解下,美國進出口銀行給沙特政府發放了1500萬美元的貸款,用於支付宮殿建造費、豪華房車費、發電廠建造費等。

到了1951年,利雅得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沙特政府開始引入多家建築商與柏克德競爭,其中包括來自西德的高科文,還有本土的本·拉登集團。

本·拉登集團由著名的地基組織頭目奧薩馬·本·拉登的父親創立。這家公司依附於王室崛起,在50年代成為沙特第三大公司,被沙特家族稱為“國王的御用建築師”。

其實,阿美石油、柏克德高層對沙特人缺乏真主的瞭解,將其視為“土著的、部落的、落後的”。而國王、蘇萊曼及沙特家族是真正的所謂的“老成謀國”:他們的套路是,引進美國資本與技術,王室有錢後再以軟硬兼施之法佔為己有。

蘇萊曼給柏克德製造各種麻煩,然後逼迫後者退出沙特。沙特政府趁機買下其設備,然後租賃給本·拉登集團及本土公司。

如此一舉兩得:一可培養自己的財閥,還可以更低的價格建造更多的宮殿與基礎設施。

王室把這種謀略用在了阿美石油公司身上,蓄謀半個世紀,歷經多代國王,步步為營,最終大功告成。

當時世界民族主義運動高潮迭起,阿美石油擔心王室肆無忌憚地挪用、揮霍國家財政,引發財政危機,進而點燃民族怒火,威脅到阿美石油的利益。

於是,阿美石油給沙特政府提供了一筆1500萬美元的免息貸款,8個月內還清。

1950年5月,阿美石油卻沒有收到沙特政府的第一筆還款。蘇萊曼主動找阿美石油負責人溝通。

令後者驚訝的是,這位財政大臣並不是跟他談償還貸事宜或財政制度改革,而是提出了令人難以接受的要求:沙特政府要從公司業務中分得更多利益。

蘇萊曼的理由是“公司利益巨大,沙特政府分得太少”。

阿美石油擔心,沙特政府採取中東國家慣用伎倆:煽動民族主義引發騷亂、罷工,將公司國有化。於是,阿美石油作出讓步,將沙特政府的還款期限延長一年。

但是,蘇萊曼有備而戰,他切斷了阿美石油的無線電通信設施;還增加了阿美石油的隔離費、飛機降落費、輸油管道安全費。

阿美石油無奈,只好與沙特政府談判。

蘇萊曼採取了以攻為守的談判策略。談判一開始,蘇萊曼對還款事宜隻字不提,直接向阿美石油索要一半的利潤分成,並要求重新簽署特許權協議。

待雙方僵持不下時,蘇萊曼提出一個“折中”方案:要求阿美石油向沙特政府繳納“所得稅”——就是繳納給美國政府的那部分。

阿美公司的法律顧問確認這一訴求不會對阿美石油構成損失,因為在沙特納稅後可到美國申請外國稅收抵免。

雙方最終達成了“1950年12月協議”,沙特政府大賺,美國政府成了輸家。

雖然阿美石油的控股公司仍然會向美國繳納8%的紅利稅,但是聯邦財政部的損失依然相當慘重。僅1949年,阿美石油支付給美國政府的稅款就達4000多萬美元。

新合約簽署後,沙特政府每年可從阿美石油身上獲取超過1億美元的總收入。到1951年5月,阿美石油的日產量最高達85萬桶,王室收入水漲船高。

但是,新合約簽署後不到一個月,蘇萊曼又向阿美石油發出了一份提前預支明年款項的要求。

阿美石油回絕了這一莫名的要求。

又過了一個月,阿齊茲國王向美國大使施壓。他表示,一直以來都對阿美石油及管理層感到不滿。理由是“阿美石油公司的官員對他和他的幕僚非常無禮”。

國王伸手做了一個割脖子的手勢,對美國大使說:“在過去,這是要砍頭的,為了維護我的尊嚴。而尊嚴只能通過流血來維護。”

油價閃崩、股市暴跌,沙特意欲何為?

為什麼沙特國王在美國大使面前敢如此蠻橫?

當時是1951年上半年,朝鮮戰爭正焦灼,美軍在戰場上使用的石油都來自沙特。沙特石油,更是美國在歐洲與蘇聯對抗的戰略性資源。

同時,中東地區民族主義運動愈演愈烈,伊朗摩薩臺奪權,巴列維國王出逃,英國人的英伊石油被收歸國有。

對阿齊茲國王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

6月,國王軟硬兼施,出面安撫美國人,希望阿美石油永遠留在沙特。

阿美石油看到對岸伊朗事態的發展,並不希望上演被國有化的悲劇,便借國王的臺階,答應了蘇萊曼提前付款的請求。

可是,剛剛支付完預付款,蘇萊曼又委婉地向阿美石油提出了一個請求:王室對購買阿美石油的股票感興趣。

阿美石油堅決否決了這一請求。不過,蘇萊曼又提出,希望安排一位沙特阿拉伯人加入阿美石油董事會。當然,也遭到了對方的回絕。

其實,蘇萊曼只不過是在測試對方的底線,他有足夠的耐心與阿美石油博弈。

美國人沒有真正瞭解這個國家以及蘇萊曼。阿齊茲國王統治的沙特,表面上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更接近君主制國家。這與巴列維王朝時期、霍梅尼時期的伊朗都全然不同。

沙特以《古蘭經》和聖訓為立法綱領,實行伊斯蘭教法,沙特國王是虔誠的教徒,但不是宗教領袖。

當年阿齊茲利用沙特伊斯蘭教瓦哈比派立國,瓦哈比派在王權的支持下,成為了沙特居統治地位的教派。之後,二者達成默契,國王掌控軍政大權,宗教領袖領導宗教事務,互不干涉。宗教領袖可批評國王的政策,但是信徒不得反對國王。

所以,沙特國王不會輕易煽動民族主義,更不會貿然藉助宗教勢力,搞石油國有化運動。如果石油被國有化,阿美石油大概率落入瓦哈比派手中。這無疑是國王不願意看到的,也打破了沙特長期以來的宗教不幹政的平衡。

蘇萊曼,此人野心勃勃、深藏不露、精明狡猾,但他並不擅長蠱惑人心,更不願意發動民族主義運動。

在收購股票和加入董事會這兩項請求被擱置後,蘇萊曼開始秘密調查阿美石油,並掌握了“實錘”:

蘇萊曼發現,阿美石油對外出售的沙特原油,每桶的實際售價(1.73美元/桶、2.41美元/桶)與其用來計算支付給沙特的價格(1.43美元/桶)存在嚴重不符。

據此判斷,阿美石油通過假賬隱瞞、侵佔了本該屬於沙特政府的鉅額收入。

經過14個月的艱難談判,雙方最終確定,阿美石油向沙特政府支付7000萬美元年代逾期費用。同時,雙方將使用西半球市場價減去2%的價格來作為利潤分成協議的基礎。

沙特家族距離控制阿美石油又進了一步。

03、 王室宮鬥

在這輪大獲全勝的談判中,阿齊茲的兒子費薩爾王子表現出色。

這時,阿齊茲國王的身體每況愈下,繼承人問題日漸緊迫。

阿齊茲一共有37個兒子,還有眾多女兒。其中,費薩爾處事沉穩老道,頗有老國王的風範。他是一位虔誠的教徒,生活自律,反對奢靡。

不過,費薩爾並非長子。而長子薩烏德性格文弱,缺乏治國才能又揮霍無度。

阿齊茲臥病在床時將王子們叫到跟前安排繼承人:

“費薩爾要尊重並支持薩烏德為王儲和未來領袖,薩烏德要尊重並支持費薩爾為未來的王儲和高級顧問。”

老國王要求兒子們發誓:“你們會在我走後同心協力,互相尊重與支持,至死不渝。”王子們將誓言重複了7遍。

1953年11月9日,阿齊茲老國王去世,給沙特家族留下了一個正在興起的石油帝國。

費薩爾從死去的老國王手上摘下一枚象徵王權的戒指,遞給新國王薩烏德。薩烏德接過戒指後,宣佈弟弟費薩爾為王儲和下一任王位繼承人。

從此,沙特王室確立了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非嫡長子)。

沙特和平地完成了權力交接,避免了流血事件。但是,薩烏德國王志大才疏,獨斷專橫,鋪張浪費,為所欲為。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二代君主”。

1954年,薩烏德揮霍導致沙特財政不堪重負,老財政大臣蘇萊曼與新國王,就預算問題大吵一架後主動辭職。

逼走了這位為沙特王室籌謀一世的老臣後,薩烏德僅用四年便將沙特帶向了債務危機的邊緣。

1958年初,沙特財政已經虧空,軍隊和官員已經幾個月沒有領到薪水了。薩烏德國王只能靠多印鈔票來支付政府大樓的欠款。對外拖欠的美資銀行貸款高達9200多萬美元。

五十年,中東民族主義運動對王權構成威脅,埃及法魯克國王倒臺,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的王權岌岌可危。

沙特家族擔心,政府債務及通脹危機可能誘發沙特的民族主義運動。最終,9位王子一起商議,成立舒拉委員會,讓更多王室成員參與國家決策,避免薩烏德獨攬大權。

所幸的是,薩烏德同意了這一解決方案,讓費薩爾王儲擔任首相,全面負責政府事務。費薩爾親自擔任財政大臣,請求阿美石油做擔保,讓美資銀行追加貸款,避免沙特國家破產。

交換條件是,費薩爾推動沙特財政改革,執行新的預算。

1958年底,費薩爾拿出了一份1959年的預算。這份嚴謹的預算,第一次將沙特王室與政府的預算區分。

經過一年努力,費薩爾解決了沙特政府的債務危機。費薩爾將石油收入中分給王室的比例從60%大幅度地壓縮到14%。這讓沙特家族極為不滿。

1960年底,費薩爾向國王薩烏德遞交次年的年度預算。但薩烏德拒絕簽字,費薩爾憤然辭職。

薩烏德奪回大權後,任命另一位王子塔拉勒擔任財政大臣。當時的塔拉勒,只有29歲,意氣風發,與多位年輕王子一起制定了一個自由主義改革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成立一個自由選舉的立法機構,擬定一部憲法草案並限制王權。

幾個月後,塔拉勒被國王訓斥了一頓後,主動辭職。

不過,剛重掌大權的薩烏德因胃病被迫遠赴歐美治療,費薩爾再次主持國家事務。待國王重返沙特時,二人的權力爭奪已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為了迫使薩烏德徹底交出權力,費薩爾求助於宗教,他請求烏里瑪(伊斯蘭教學者)發佈一道法特瓦(宗教裁決書),永遠剝奪薩烏德的行政權力,但保留薩烏德的君主頭銜。

1964年3月,烏里瑪發佈了法特瓦,要求各部落領袖向費薩爾宣誓效忠。薩烏德被迫退位,並離開沙特,五年後死於希臘雅典。

11月,費薩爾成為了沙特第三任國王,並宣佈哈立德作為王儲。

這時,沙特家族確立了一套王位繼承權規則:除了繼承權順序外,還要看誰最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目標。

費薩爾和薩烏德的鬥爭,並未降低沙特家族對阿美石油持續滲透的步伐。相反,在此期間,沙特家族贏得了一項關鍵性勝利:獲得兩個阿美石油董事會席位。

沙特家族成立了一家油輪運輸公司,試圖打破阿美石油獨家運輸權。後者將此事交由國際仲裁處理。

1959年,阿美石油贏得了仲裁,沙特家族極為憤怒,並向美國聯邦政府施壓。聯邦政府出面調停,阿美石油被迫讓出兩個董事會席位給沙特人。

不過,阿美石油也留了一手,董事會將大部分決定權上交給了四家控股公司。沙特政府派石油部長阿卜杜拉·塔裡基進駐董事會。

塔裡基是最早一批在美國接受正規教育的沙特官員。不過,他是一位徹底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試圖效仿伊朗的摩薩臺,推動阿美石油國有化。

塔裡基在石油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他在1960年與委內瑞拉石油部長共同創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OPEC)。

塔裡基賦予了歐佩克雙重使命:一是價格聯盟,通過控制石油產量來控制石油價格;二是石油國有化。

當時,沙特和委內瑞拉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產油國,加上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歐佩克控制著80%的世界出口石油量。

歐佩克成立的最初十年,產油國羽翼未豐,還需依賴歐美技術,這個組織尚未發揮威力。

不過,費薩爾意識到塔裡基鼓吹的石油國有化對王室構成威脅,於1962年將其解僱。費薩爾任命了溫和的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取代了塔裡基。

這位來自麥加顯赫家族的石油部長,年僅32歲,獲得哈佛大學法碩,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律師。

與蘇萊曼、塔裡基相比,亞馬尼顯然更懂得如何與美國人打交道。

1968年,他向阿美石油董事會透露,沙特政府希望購買阿美石油50%的股份。亞馬尼向董事解釋,此舉與石油國有化無關,而是確保美方股東維持長久利益的“最佳方式”。

當然,這一請求直接被美方股東忽略。

不過,亞馬尼依然保持耐心,他堅信誰掌握石油資源誰就掌握真正的主動權。就在這一年,阿美石油在沙特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油田,預計石油儲藏量高達140億桶,天然氣儲藏量至少25萬億立方英尺。

04、帝國博弈

1970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油田產量開始下降,但石油需求卻與日俱增。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世界石油產量大多數都將落入歐佩克手上。

1971年,亞馬尼開始藉助歐佩克之手,與美英法日等國際石油公司談判,最終將每桶原油的價格提高了35美分。

就這一次微小的提價,讓亞馬尼看出歐佩克組織作為價格聯盟的威力。之後,亞馬尼藉助歐佩克,聯合卡塔爾、科威特和阿布扎比,與國際石油公司爭奪股權。

費薩爾國王通過沙特新聞社發佈了一份聲明:

“先生們,實施有效的參股是勢在必行的,我們希望各公司能夠與我們協作,以期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阿美石油的四家美資控股公司表示,願意出售20%的股份給沙特政府。

1971年10月,經過幾輪談判,亞馬尼說服了阿美石油的股東出售25%的股份給沙特政府,並另附條款,同意沙特政府在1981年前買下最多不超過51%的公司股份。

這次談判似乎異常順利,很多人對美方股東放棄阿美石油股權表示不解,外界也不清楚雙方達成的具體價格。

當時,利比亞的穆阿邁爾·卡扎菲直接沒收了英國石油公司的資產。伊拉克正準備將幾家國際石油公司強行國有化。

阿美石油的美方股東在國會作證時表示,沙特政府是出錢購買我們的資產,這沒有什麼不妥。

其實,進入70年代,美國在冷戰中且戰且退。尼克松總統試圖通過在外交上扭轉局勢,拉攏中國製衡蘇聯,儘量避免中東衝突。

另外,就在1971年,尼克松宣佈放棄金本位,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國際金融市場及美元遭遇巨大沖擊。

美國不得不為美元找到新的“錨”——石油。美國與歐佩克達成協議,歐佩克石油交易以美元結算,此舉有助於美元幣值的穩定。

但反過來,美元容易受制於石油,如果石油價格大幅度波動,美元匯率將遭受衝擊。

1973年,石油價格快速上漲。歐佩克與國際石油公司在維也納召回會議,試圖調整油價。但就在會議前兩天,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

會議開始時,埃克森和殼牌公司提價15%。但是,亞馬尼說,歐佩克希望提高100%。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在戰爭中陷入被動的阿拉伯國家希望藉助石油給以色列及美國施壓。

最終,在談判無果的情況下,歐佩克單方面決定將原油價格提高70%,達到每桶5.11美元。

宣佈結果時,亞馬尼興奮地說:“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個時刻。時機終於到了。我們是自有商品的主人。”

除了提價外,歐佩克宣佈石油減產,每月減產5%,並對美國及其盟友實施石油禁運,直到戰爭達成滿意的結局為止。

當時的沙特日產量達840萬桶,佔全球石油出口量的21%。但是,沙特並不希望對美實施石油禁運。沙特夾在美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衝突之中,因此沙特國王一直以來並不願意將石油與戰爭混在一起。

1973年12月,歐佩克嚐到了操縱石油的甜頭,決定繼續提價。伊朗試圖將油價提高4倍,即17美元~20美元。亞馬尼認為提價幅度過大,將破壞全球經濟穩定,不利於歐佩克的長遠發展。

最終,歐佩克決定將油價提高到11.65美元一桶。

這兩次大幅度提價,直接引爆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美國立即陷入滯脹危機,高通脹、高失業以及經濟衰退。這場危機一直延續到1982年,是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衰退。

費薩爾國王和亞馬尼都認為,如此之高的油價,不利於沙美關係的穩定。1974年3月,沙特政府取消了對美的石油禁運,條件是美國答應出售精密軍事武器給沙特。

僅僅過了2個月,亞馬尼向美國大使提出,考慮將阿美石油公司變為一家純粹的沙特公司。美國聯邦政府正被滯脹危機搞得焦頭爛額,不希望歐佩克再次提價。美國大使向阿美石油的美方股東傳達了聯邦政府的態度。

這一次,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沙特政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60%,但具體收購價未公佈。

不過,這似乎是美方股東的底線。之後,亞馬尼試圖擴大戰果的努力屢次無功而返。

1975年3月24日,費薩爾國王在私人辦公室,被自己的侄子連射三槍,隨即身亡。亞馬尼在場目睹了刺殺的整個過程。

國王侄子為何射殺國王,一直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銳意圖治的費薩爾去世後,哈立德王儲繼承王位,成為了沙特第四任國王,其弟弟法赫德被立為新王儲。

1975年12月,歐佩克會議在維也納召開時,著名的恐怖分子“胡狼卡洛斯” 衝進會場,將亞馬尼及各石油部長擄走。沙特向恐怖分子支付了數百萬美元,才將亞馬尼贖回。

大難不死的亞馬尼,在1976年3月順利地幫助沙特政府買下阿美沙特剩餘的全部股權,阿美石油最終成為一家完全的沙特石油公司。

自1933年,加州標準石油進入沙特勘探開始,這家石油巨頭是這個石油帝國崛起的最佳書寫者。沙特一代代國王及能臣,以謀略與耐心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從美國人手上獲取完全控制權。

一直以來,沙特王室對美國及美方股東採取的張弛有度、軟硬兼施的外交策略,堪稱教科書級別。

不過,對於阿美石油的股東究竟是誰,似乎沒有人願意把這事說清楚。

外界對美資股東為何在此時放棄阿美石油的所有權感到意外。雙方都堅稱,此次收購是純粹的商業性收購,與政治及石油國有化無關。

事實上,阿美石油的特許權協議將於1993年到期,美資股東希望落袋為安。或許,沙特王室的出價確實令美資股東感到滿意。

美資股東對中東地區長期形成的不安全感,令他們最終放棄了所有權。

在收購過程中,伊朗就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倒臺,霍梅尼控制了伊朗。

霍梅尼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引爆了沙特國內暴亂。一個名叫朱海曼·阿爾歐泰比的伊斯蘭教徒,帶領400人攻下了聖城麥加。沙特政府出動大批軍隊及重型武裝,才奪回麥加並控制局勢。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這場戰火在中東燃燒了八年之久。霍梅尼和薩達姆將這兩個原本相對富有的國家拖入死亡與貧窮之中。

1982年,哈立德國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法赫德繼承王位,成為了第五位沙特國王。

與淡泊明志的哈立德不同,法赫德國王渴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不過,法赫德時運不濟,剛執掌大權,國際油價便開始下跌。

或許,美資股東蒙對了。這一年冬天,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成功控制通脹,美國從此走出了滯脹危機,美元走強,國際資本放棄石油及大宗商品,紛紛湧入美國購買金融資產。

此後,美國經濟快速復甦、持續增長,但石油價格卻快速下跌。

為了阻止油價下跌,歐佩克多次減產。1983年到1985年,沙特將石油產量從每天1050萬桶的高點削減到每天220萬桶。

不過,一些歐佩克國家為了獲取更多收入,並未嚴格履行減產約定,偷偷增產。

1986年初,在歐佩克會議上抗議無果的亞馬尼反向操作,宣佈阿美石油無限量生產。

此舉引發油價自由落體,短短四個月從每桶32美元下跌到不足10美元。亞馬尼試圖通過價格戰,逼迫歐佩克團結一致,限產提價。

不過,國王缺乏亞馬尼的耐心,他在1986年10月的歐佩克會議前,指示亞馬尼結束價格戰,把油價提高到18美元一桶。

這一指示讓亞馬尼感到難堪。在會上,亞馬尼說,國王示意提高油價(而不是自己)。法赫德國王得知後勃然大怒,還沒等亞馬尼返回沙特便宣佈將其解僱。

1988年,阿美石油最後一位美國首席執行官退休,董事會任命阿里·納伊米擔任首席執行官。他是阿美石油培養的第一批沙特石油人才。

納伊米上臺後不久,便成立了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以接管原阿美石油的所有資產及經營權。從此,阿美石油被稱為沙特阿美。

沙特阿美幾乎繼承原董事會在內的所有制度,它依然是一家美式管理方式的國際石油公司。

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沙特王室一直堅持利益至上,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意識形態及政治姿態所羈絆。這值得中東及亞洲國家反思。

不過,沙特與美國的故事依然沒有結束……

05、 石油金權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侯賽因率領20萬伊拉克軍隊入侵併佔領科威特。

海灣戰爭給中東國家帶來恐慌,沙特政府給科威特王室及富商提供了保護,同時向美國求援。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當天,老布什總統發佈了“沙漠盾牌”行動,派遣一支20萬美軍進駐沙特。

1991年1月17日,美軍領導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軍實施恐襲。戰鬥只持續了100多小時,美軍以極小的傷亡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

海灣戰爭提振了持續低迷的油價。戰爭期間,歐佩克召開緊急會議,宣佈取消產量限制。

由於沙特負責在沙美軍的石油供應,阿美石油將產能擴大了三倍,在1991年初提升至每天1000萬桶左右。

最後,蘇聯出面調停,薩達姆宣佈撤軍,海灣戰爭結束。

不過,這次沙美軍事合作讓沙特家族遭到了伊斯蘭世界及本·拉登的攻擊。

本·拉登家族與沙特家族私交甚篤,本·拉登的父親靠王室發家。本·拉登沒有繼承家族事業,將鉅額家族財富用於建立私人武裝。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時,本·拉登摩拳擦掌,渴望成為一方軍閥。他向沙特國王申請,用其私人武裝與薩達姆軍隊打游擊。但國王以其實力不濟為由拒絕了。

更令本·拉登絕望的是,國王請來了強大的美軍入駐。憤怒的本·拉登公開批評王室,結果被驅逐出境。

後來,拉登在蘇丹建立了基地組織,並在1995年對利雅得發動了一次炸彈襲擊。

這時,法赫德國王突然中風,阿卜杜拉王儲執掌政權,成為第六任沙特國王。

海灣戰爭後,沙特對擴張國家軍隊感到迫切,持續向美國採購大規模的先進武器。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領導基地組織襲擊了美國雙子塔及五角大樓。

小布什總統開始發動反恐戰爭,並在兩年後對伊拉克宣戰。雖然沙特國王不支持美國打擊伊拉克,但因沙美關係,沙特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惡化,常遭受基地組織襲擊。

伊拉克戰爭後,沙特向美國購買武器的同時,開始購買俄羅斯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已經解體十年有餘,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逐漸發生變化,美沙關係變得微妙。

進入21世紀後,原油緊缺焦慮持續升溫,油價不斷上漲。2008年7月,國際油價達到峰值,從2002年的每桶19美元漲到了145美元。作為全球“唯一的石油超級大國”,沙特開足產能,阿美石油的日產量達1250萬桶以上。

這時,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石油缺口巨大,一邊向沙特擴大石油進口的同時,另一邊開始大搞新能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油價回落。不過,各國央行超發貨幣救市,基建狂魔啟動,石油價格迅速反彈,並長期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

隨著經濟刺激減弱,國際油價開始下跌,到2014年11月每桶跌至73美元。

造成油價下跌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爆發了頁岩氣革命,美國實現了石油自給,從原來的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

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和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的國際戰略,美國重返亞太,沙美關係競爭程度加劇。美國頁岩氣成為了沙特提價的一道高壓線。

這時,原阿美石油總裁納伊米擔任沙特石油部長,他試圖讓歐佩克限制產能,提高油價。

但是,他不想重複80年代讓人搭便車的錯誤:沙特單獨限產提價,其它國家擴張產能賺錢。

納伊米試圖說服了委內瑞拉,拉攏歐佩克之外的石油國,與歐佩克一起減產提價。

但考慮到美國石油商受反壟斷法的制約,他們決定邀請俄羅斯、墨西哥、哈薩克斯坦、挪威等石油國,一起參加歐佩克會議商討。

但是,2014年底的歐佩克會議並未達成共識。俄羅斯、墨西哥都希望沙特減產提價,好讓他們搭便車。

納伊米使用了亞馬尼當年反向操作的策略:取消產能限制,讓油價暴跌,以逼迫俄羅斯就範。

納伊米離開會場時笑著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

消息公佈當天國際原油價格下跌7%。到2016年2月,國際油價降到了歷史低點的27美元一桶。

這次油價下跌,重創世界產油國。經濟早已不堪重負的委內瑞拉被擊潰。俄羅斯因油價下跌,外匯虧空,盧布崩盤,經濟陷入困境。

就在此輪油價下跌之前,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4600萬噸的石油大單,協議總價值高達2700億美元,合同期為25年。當時,油價在100美元一桶左右,中國向俄羅斯支付了700億美元的預付款。

國際石油的採購價通常隨行就市,若按現在30美元一桶的油價來說,這筆700億元的預付款,基本可以抵扣全款。

這次油價下跌同樣打擊了美國石油商。由於頁岩氣成本比較高,油價下跌導致大批頁岩氣石油商破產。

但是,沙特確實有足夠的底氣,阿美石油的開採成本最低,同時沙特王室還儲備了8000多億美元現金。

就在油價快速下跌的2015年,阿卜杜拉國王去世了,薩勒曼繼承王位,成為沙特第七任國王。

不過,這次沙特家族宣佈了下一代的兩位王室成員(侄子)為王儲和準王儲。這一決定打破了兄終弟及的繼承傳統,引發了持續激烈的宮鬥。

2017年,國王突然宣佈,免除其侄子的王儲、副首相,由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

油價下跌讓產油國不堪重負,最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石油國與沙特主導的歐佩克一起組成的“歐佩克+”,決定限產提振油價。

這是自2008年以來第一次減產提價,之後油價緩慢上漲。

到了2020年3月,這份限產協議到期,“歐佩克+”決定在維也納開會商討。

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悲觀情緒蔓延,會議期間,國際油價在下跌到41美元一桶,創下了限產以來的最低價格。

沙特希望在現有基礎上再度大幅減產以拯救油價,但俄羅斯只能接受現有的減產力度。最終,“歐佩克+”談崩,沙特再次祭出反向操作的殺招:增產降價,逼迫俄羅斯就範。

沙特阿美隨即宣佈,沙特將把原油極限產能從當前的1200萬桶/日提升至1300萬桶/日。4月起,沙特的原油供應量將大幅提高至1230萬桶/日。

消息一出,引發國際原油閃崩,跌幅達30%左右,國際油價下挫到30美元一桶附近。

油價閃崩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大地震,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3月8日,道指跌幅7.79%;標普500指數跌幅7.60%,觸發熔斷機制;納斯達克跌幅7.29%。沙特阿美一天跌去1.2箇中石油市值。

油價崩盤疊加疫情全球化蔓延加劇,全球資本市場在一週內再次暴跌,多國股市觸發熔斷機制,恐慌情緒蔓延,美股進入技術性熊市。

此次不合作博弈,是俄羅斯、沙特和美國上演的“三國殺”。

俄羅斯希望產能和油價維持在中位數,即在美國頁岩氣盈利之下,本國石油商盈利之上。沙特希望大幅度減產提價以獲取最大收益。美國希望將價格提至頁岩氣的盈利線之上。

價位決定了三國的利益關係。沙特能否故伎重演,迫使他國在某一個價位上達成共識?當然,更多人關心的是,石油崩盤,是否觸發新一輪經濟危機?

80多年前,阿齊茲國王怎麼也沒想到,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地下,居然蘊藏著令無盡的財富與權力。沙特王室用謀略與耐心,以資本主義的方式,將原本屬於美國人的阿美石油據為己有。

最近百年,石油國家,如委內瑞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利比亞,或陷入資源詛咒,或被戰爭拖垮,幾乎沒有一個善始善終,沙特算是個例外。

沙特王室在美國與阿拉伯世界、世俗政府與伊斯蘭教、君主制與現代化之間,將平衡術玩轉到了極致。

不過,這個國家依然充滿神秘、矛盾與挑戰。

伊斯蘭與國家現代化的矛盾突出。

女性問題在這個國家顯得極為平常而又刺眼。這個國家按照伊斯蘭傳統實行男性監護制度,沙特婦女必須徵得男性家人同意才能上學、上班,女性從事的職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君主制與國家現代化的衝突不斷。

沙特國內貧富差距巨大,社會矛盾尖銳,改革呼聲高企。

王室成員如老國王的兒子們、被廢王儲,試圖藉助改革派的力量奪取王權。就在此輪油價暴跌前夕,80后王儲先下手為強,逮捕了國王兄弟、前王儲、高級軍官及大批沙特家族成員。

沙特王室的內外政治平衡術是一個石油帝國興起的關鍵,但他們始終有一天將面臨一個問題:

沙特到底是王室的沙特,還是沙特人的沙特人,正如沙特阿美石油的歸屬權一樣。

參考文獻

[1]沙特公司,埃倫·R.沃爾德,中信出版社;

[2]石油地緣政治,菲利普·賽比耶·洛佩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沙漠黃昏,馬修·R.西蒙斯,華東師大出版社;

[4]石油巨人,威廉·匡特,世界知識出版社;

[5]沙特阿拉伯史,詹姆斯·溫布蘭特,東方出版社;

[6]列國志:沙特阿拉伯,陳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2009國際油市將從暴跌中復甦,林慧,經濟;

[8]沙特阿拉伯精英統治層探析,郝坤,國際研究參考;

[9]石油巨頭的中東冒險,埃倫·R.沃爾德、尚曉蕾,21世紀商業評論;

[10]石油王國誕生記,阿里·納伊米、董功,石油知識。

作者|清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