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為什麼能成為國產手機的龍頭老大?

好郝問情


掌握兩種道路。在低端機有超好的性價比,逢年過節比小米便宜,大量出貨。在高端機走自主研發新黑科技加持,商務加持利潤足夠反饋研發。


被豬油蒙了心的類人


我也發表一下我的想法,應該說是經歷,在華為電子廠流水線作業,每個月4000塊不到的工資,天天被組長罵,不想幹的可以滾,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和臺資企業一個樣,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就是電子廠,在上海昌碩組裝過蘋果手機,確實對得起蘋果的價格和質量。華為手機和蘋果手機我都組裝過,可以說最有發言權,華為組裝很爛不是一般的爛,內部零件很多都不合格也往上組裝,這也是我不買華為的原因。不相信的話自己去兩家工廠體驗吧,網上傳的和事實是兩回事,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知道。我還是先愛自己吧,你們繼續做夢,回上海繼續打工養活自己。其實華為管理還沒有富士康人性化,富士康是血汗工廠,那華為更是血汗工廠,我說華為也是血汗工廠,不知道會不會被噴


大偉看經典影視


在國產手機中,華為是龍頭老大,這個是沒有疑問的。至於它為什麼會混到今天不錯的位置,個人認為是麒麟芯片助推,加上兩次運氣不錯,在想爆發的時候遇到爆發的機會,在夢寐以求的高端市場突破,帶動中低端,最終衝到國產一哥位置。這裡我重點說說運氣。

先說第一次好運氣。

驍龍810成就mate7

2014年之前,華為手機的存在感一般,當時三星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接近30%,iPhone6P推出,這是蘋果公司第一款屏幕尺寸超過4.7英寸的大屏手機,市場銷售十分火爆,印象中炒iPhone的黃牛都發財了。iPhone在國內市場的份額 大約在25%。

也就是說,蘋果+三星基本主宰了中國手機市場,當時小米正在做著從0到1的原始積累,vivo和OPPO忙著在四五六線城市燒錢打門頭廣告。總之,國產手機沒什麼存在感,超過3千元並且熱銷的手機幾乎沒有。

眼看國產手機沒戲的情況下,好戲卻上演了。2014年,高通腦回路搭錯線,發佈“火龍”810,手機廠商怎麼優化都扛不住往上躥的溫度,直接讓冉冉升起的新星小米減緩上升速度,逼得三星讓備胎獵戶座頂上,MOTO、HTC、索尼直接崩盤,vivo、OPPO都沒敢用810。

也就是說,高通系的高端市場只有三星在玩,偏偏三星又把價位定在4千之上,三千至四千之間就是一片空白。

這時候,麒麟芯片經過幾次迭代,到2014年時,推出的麒麟925恰好比較成熟,性能上弱於驍龍,但能耗和發熱在810這片火紅葉子的襯托下,顯得優秀無比。

市場需要一款“冷靜”的手機芯片,麒麟925的出現恰逢其時,加之3千至四千檔一片空白,結果,定價3千起,高配3700的mate7完全沒有對手,市場大賣,上市第一天買出1萬2千臺,華為樂得合不攏嘴,黃牛開始炒作mate7。華為手機由此開始上升。

說過第一次好運,接著說華為手機的第二次好運。

iPhone7和三星Note7成就Mate9

時間進入2016年,iPhone7發佈,這款手機和iPhone6、iPhone6S相比,正面ID設計完全相同,三款手機一個髮型,市場審美疲勞。

但更重要的,是三星推出的Note7市場口碑炸裂,而且是全球級別的炸裂,等於安卓機皇在2016年缺席新機,靠舊款Note5挑大樑。

在Note7上栽跟斗後,三星手機創新減速,S6開創的良好局面停滯,快充、大容量電池、屏下指紋等先後缺席,被國產手機搶了風頭。


三星旗艦早早退場,iPhone又審美疲勞,高端市場一片低迷,表現為三星、iPhone的市場份額齊齊往下掉。

也就是在這一年,華為的國產手機對手們對高端市場要麼有心無力,vivo的Xplay系列不溫不火,要麼有力無心,OPPO停掉了高端的Find系列,將中端作為主戰場,小米跌在谷底正艱難往上爬。

整個市場環境對華為的高端戰略很友好,這種機會可謂十年難遇,像今年(2019年)的高端市場,從4千到1萬,各個品牌都有機型卡位,根本沒有市場縫隙。所以華為如果沒有抓住2016年的好運氣,很難達到今天的高度,至少也不會起得這麼快。

當然,這其中,自研的麒麟芯片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否則用高通芯片的話,在2014年驍龍810就會把華為Mate7帶進火坑。

總之,華為連撞兩次大運,併成功抓住,在高端市場突破後,帶動了整個手機業務,賺到錢後反哺麒麟芯片,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達到今天的高度。

其實,抓住2016年這波機會的國產手機,後來都進入了第一梯隊,小米成功從谷底爬起,和vivo、OPPO一起殺入一線陣營。



魔鐵的世界


從現在市場佔有率看華為手機已經是穩穩的國產手機的龍頭老大,但是在2019年是華為非常難的一年,首先在5G方面進行全方面打壓號召自己的盟友不在使用華為的5G,而且所有的美國製造的東西都不允許給華為提供,舉美國全國之力在精準打壓華為,華為在5G上受到損失是肯定的,而且華為之前對於美國零部件的使用量也是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公司發憤圖強在新的機型上已經全盤去美國化,而且在國內市場充分提升了自己的佔比,相當於在美國的打壓下華為公司在5G方面有損失但不是特別緻命,倒是促進了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地位的提升。

如果單純的講華為手機佔領市場第一是由於美國打壓,打著民眾的同情心在銷售產品,顯然這點對於華為公司來講有點不公平,首先來講華為公司已經是30多年的老企業了,本身在很多技術上有著大量的積累,而且在核心技術領域也在不斷的突破,華為由於不是上市公司的性質所以每年的利潤都可以由管理層自己決定不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每年持續的大力投入到研發中積累到一定時間必然出成果,所以在芯片的設計方面終於取得了突破,當然在這種過程中華為也是交了大量的學費,最終在基帶芯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現在已經能夠做出集成式的基帶芯片,這點就連行業的霸主高通都沒能實現,這次小米10發佈的5G芯片還是外掛方式。

華為強項在於硬件得益於多年的積累所以在這方面積累出來核心技術也是必然的,其實還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華為氣質的一種表現華為公司只要在戰略上認準一個點就開始全力以赴的投入去做,而且這種投入的力度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做到的,單單一個方舟編譯器就能投入2000人去搞研發,這對於別的手機廠家來講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每次華為的手機發布時候都會拿出一堆的技術成果分享給的大家,這也是家大業大的一種表現,紮實做基本功。同時華為公司在營銷上投入也是巨大的新的機型宣傳也是全方面的打出去實體的廣告,多個維度出擊所以華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佔領了制高點,現在小米公司不斷的懟競爭對手這個點不如自己,那個點不如自己可能在短時間內能夠吸引眼球,但對於小米公司長久的發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華為戰略上方向非常明確,榮耀主打低端,華為母公司主要主打高端市場,這種大方針現在也被小米公司仿照了,所以華為在戰略上也是比較先進,不至於自己家的產品對撞上了自己的家產品,明確了大方向之後就開始加大馬力前進了,所以國內手機廠家的市場份額持續被華為公司擠佔智能手機市場一直在衰減,只有華為手機在逆流而上,如果不是美國的全力打壓現在的華為已經是穩穩的全球第一的存在了,華為就是在用這種模式在通訊行業成為老大的,把同樣的模式複製到消費電子領域特別是手機方面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取得如此大的成績。

一旦華為佔據了手機行業老大的位置,別的企業想要搶佔去難度可想而知,倒是華為公司給很多手機廠家帶來了好頭,想要佔據絕對的地位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OV兩家企業已經在積攢做這些事情了,小米現在也像高端進發但從技術上的積累看還不是很夠,而且在市場營銷上投入也不夠只是在網絡上打嘴仗效果有限,做高端就得有一定的決心,從現在開始紮紮實實的開始積累,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華為是國產手機的龍頭老大,過去一年裡華為手機賣出了整整2.4億部,首次超越蘋果位居全球市場第二。從餘承東表示三年銷量要超過iPhone開始,華為手機幾乎每年都在急速增長,餘承東的這個牛也確實在2019年實現了。

華為究竟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國產第一的呢?其實華為手機的發展在我看來和Mate 7這款產品有關,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推出了Mate系列,但之前的兩代產品並不是很成功,銷量也並沒有到達預期效果。

直到第三代產品Mate 7推出後,這款手機一炮而紅創造了奇蹟,在推出後的幾個月內基本都是搶貨和缺貨中,最終這款手機在一年中賣出了650萬部,給華為帶來了好幾十億的利潤,同時也因為這款手機的出現,讓華為做到了國產手機老大的位置。

不僅在銷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華為Mate 7還打破了國產手機三千元的以內的定位,隨後華為一舉定下了國產高端市場的地位。隨後華為採取一年雙旗艦的模式,上半年發佈P系列、下半年發佈Mate,這兩個系列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華為成為了一個高端品牌。

在M/P系列的雙重作用之下,麒麟旗艦芯片越做越強,拍照表現越來越好,也帶動了華為手機的整體銷量,因此華為手機在過去幾年裡銷量逐年上漲,終於在2019年實現了全年超越,站在了全球市場第二的位置。

當然華為能夠成為國產手機龍頭老大,也和華為自身的研發實力和資金投入相關,由於高額的投入為華為帶來了非常多的創新性功能和實力,使得華為成為了國產中非常自豪的品牌,所以很多中國消費者都齊心支持華為,最終讓華為真正登上了國產手機第一的位置。


王石頭科技


華為能成為手機界的老大,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大勢所趨。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1.先說天時,華為造手機這事兒說來早了。

早在3G時代,華為就有生產3G功能機,只不過那時做手機是華為的副業。

早年華為做通信設備起家,為了讓用戶能夠體驗3G網絡,便貼牌生產3G終端。通過運營商渠道,免費發放給用戶使用,這一時期主要是功能機。

2011年之前,華為的經營戰略裡是沒有手機業務的,據說當時華為內部有人敢提造手機,任老闆會直接拍桌子。

即使這樣,也是牆外開花牆內香,10年前後,華為定製機在國內也小火了一把,曾經的Ideos系列,Uu系列暢銷歐美,作為水貨,被無數機友拿來搞機,,玩的不亦樂乎。U系列在國內也有運營商定製版,88xx系列,電信曾有一款銷量過百萬的機型,在當時堪稱經典。

時間進入2011年,華為電信設備業務增長遇到天花板。當時通信行業三準爭霸,美國的CDMA,歐盟的WCDMA,移動的TD-SCDMA,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華為此前大力推廣的WCDMA遇到瓶頸,TD國內都是大唐的業務。華為主營市場遇到瓶頸,美國市場無望,華為這才考慮做終端業務。

2011年,智能機大行其道,智能機初露鋒芒。蘋果公司的iPhone3在09年小火一把,11年HTC如日中天,諾基亞還是王者,摩托羅拉餘威仍在,三星,LG,索尼各擁一席,手機行業可謂百花齊放。

2012年餘大嘴走馬上任消費者BG,華為正式進軍手機領域,並確立了A,Y,P,D四大系列,確立了雲管端的手機戰略,雲:即基礎算力,包括雲計算,管:管道,發力通信設施,ICT運維,端:終端,即網絡終端用戶。

華為放話:未來五年手機行業只有3-4家能夠活下來,其中必有華為。

此舉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三星開始警惕華為,將其列為最大威脅,這裡我們先埋一個伏筆,後面會提到。

12年之後,智能手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三星提早一兩年佈局智能機,爆款手機銷量達到千萬級,佔盡先機,賺的盆滿缽滿。



2011年—2012年,手機產業還是藍海,功能機和智能機交替,華為選擇這個時間進入,可謂恰到好處,華為造手機不算白手起家,供應鏈,技術,市場都是有基礎的。

2.地利,作為製造業,生在中國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優勢。

放眼現在的手機行業,除了三星,蘋果,剩下的手機制造商,清一色的made in china.

中國有最完備的電子產品產業鏈,從元器件生產到組裝成成品,這是除了中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實現的,而且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不光有廉價的勞動力,還有廉價的工程師,得益於這一優勢,華為的研發創新能力也讓其他公司相形見絀,這也是華為能夠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國產手機老大的重要因素。

3人和。中國的信息產業,國人最大的痛點是缺乏核心技術。

高通的芯,三星的屏,谷歌的系統,索尼的鏡頭,核心技術一律靠買,不管怎麼暢銷,都是洋技術,一旦進行技術封鎖,就得涼涼。18年的中興制裁事件,現在還讓國人義憤填膺。

華為的手機之路並不順利。

12年,華為曾經吃過三星的虧。當時華為MWC發佈了一款Ascend P1的手機,媒體一度好評如潮。當時這款手機採用了三星的屏幕,三星以產能不足為由,在屏幕上卡華為脖子,最終導致P1流產。



16年之前,華為一直默默無名,AYPD系列賣的不溫不火,P系列出師不利,CPU兼容性也不好,遊戲閃退,發熱控制也不是太好,但是都在不斷改進中。

華為需要一次機會。

終於,2014年4月7日,高通投機取巧用了公版ARM,A57,一代驍龍成火龍,各大廠商紛紛開發馭龍術,要麼就降頻,手機體驗非常不好。

請大家記住這個時間點,2014年9月4日,華為mate7橫空出世,以其卓越的續航,出色的溫控,穩定的性能,商務大氣的外觀設計,一舉征服了廣大商務人士,從此開啟了一路高歌猛進的手機界爭霸之路。




俗話說,好事成雙,2016年8月2日,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可以載入手機發展史的史冊,這一天,三星發佈歷史上鼎鼎大名的note7系列。

2016年9月2日,央視報道三星note7出現電池爆炸事故。三星方面的處理,並沒有讓廣大消費者滿意,加之三星並沒有出臺非常有誠意的召回措施,對三星在大陸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之前就有非官方消息說,三星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和歐美客戶,奈何沒有強有力的替代品,中國消費者敢怒不敢言。

消費者投訴,媒體發酵,加上一直以來三星的種種負面事件都被翻了個底朝天,高昂的售價,加之17年的薩德事件,韓國政府一邊倒向美國,成為壓垮三星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星銷量一路暴跌,至2019年,三星在大陸份額已不足1%。成為手機排行榜中的other。

之後華為一路順風順水,直到2018年,中美展開貿易戰,華為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試圖引渡美國,再到美國實體清單,華為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也正是這次鋪天蓋地的大廣告,讓大眾實實在在瞭解了華為,這個了不起的民族企業。之後便有了華為的鴻蒙系統,讓大家對華為刮目相看,華為手機再一次爆賣,華為讓國人感到驚喜,揚眉吐氣。




自華為開始做手機,就走了一條看似愚笨,實則非常穩健的路。研發芯片,研發攝像技術,屏幕上率先和國內供應商合作,同時還在自己研發系統。

從缺芯少魂,到芯魂兼備,華為實在是超出了國人的預期。國人多年做夢都想實現的事情,華為做到了,所以,華為做到第一,是天時,地利,人和,也是華為不斷努力的結果。成為國產手機的老大當之無愧。

人間正道是滄桑,華為不光是中國手機的老大,也必將是世界最大的也是最優秀的手機制造商。


數碼愛好者老楊


這個問題我們客觀的分析一下!

第一 從產品佈局分析!從最初跟小米競爭,華為開啟榮耀的產品線,華為手機主做高端,華為的p系列,mate系列是華為的旗艦系列,這兩個系列從來沒太便宜過!

榮耀手機主賣性價比,如果長期關注手機產品的話你可以發現,比如最開始賣4500多的,榮耀magic2,跟榮耀v20,這兩個榮耀裡的旗艦,一年能降價2000左右!榮耀手機的出貨價,在華為總出貨量中能佔8成以上。榮耀手機給華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 華為善於學習,在於小米的長期鬥爭中,不斷學習小米的模式,不僅僅在營銷方面,在做產品上也是如此,小米一直以手機為中心做智能家居生態鏈,手機一直堅持NFC,跟紅外線。華為手機好多也加了NFC,跟紅外線,更是發佈了榮耀電視,榮耀屏!

第三 華為的麒麟900系列芯片,進步相當的不錯,最為國產芯片的驕傲,媒體的效應功不可沒。

第四 美國抵制華為的基站跟僅售華為手機!每天的免費新聞,而且還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那可比OPPO vivo 請明星代言,效果好的的!其實仔細分析,華為做通訊基站,要比做手機更專業!

第五 華為龐大的產品系列覆蓋,機型相差小米 OPPO vivo的總和,還要多!華為高端旗艦有mate系列,p系列!顏值系列有Nova系列,麥芒系列,低端入門有暢享系列! 榮耀手機更是如此,旗艦榮耀數字系列,magic系列,v系列。低端數字帶x系列,比如8x 9x,大屏有note系列,入門有暢玩系列!

綜上所述,華為從技術,在產品覆蓋,媒體效應!都相當的出色!比如現在問的好多問題都是,問的華為手機怎麼樣,這樣就增加了華為產品的曝光率!




同學阿杜


感謝您的閱讀!

雖然華為沒有和愛國宣佈掛鉤,可是你不能否認,大家潛意識會將華為和愛國,進行一定的聯繫。

華為是龍頭老大嗎?得知道這個事實的真實性。我們知道在目前的幾個數據中,我們已經很清楚的看到了華為的優勢,個推大數據2019年二季度國內安卓手機銷量佔比排名:華為,25.4%,位居第一。

你得知道這個事實,對於華為來說,已經長期霸佔國內手機市場的第一位置了。你根本否決不了它的優勢,而它能夠成為第一,我覺得有幾個重要因素:

  1. 多樣的產品定位,從華為mate系列,P系列的高端,到榮耀的性價比,可以說,華為能夠非常精明的做好定位,符合不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榮耀手機的性價比。能夠異軍突起,確實不易。
  2. 創新的技術進步。這裡我們要提到幾個我們時常關心的內容,一個是處理器(海思處理器,麒麟處理器的不斷髮展,已經成為可以和高通媲美的存在,解決了處理器方面的遏制),二是系統方面的進步,不論是自主研發的鴻蒙系統,還是方舟編譯器,都值得我們關注;三是拍照性能的看重,比如華為mate 30 Pro,華為P30 Pro等等。
  3. 海外市場品牌的提升。我們知道華為在海外市場的地位不斷提升,未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話也可以用在這方面,華為在國外市場的風聲水起,反而影響了國內的判斷,大家自然認可華為的品牌性。
  4. 雖然任正非說,不要和愛國掛鉤,可是我們還是會想到華為的愛國情懷,這方面就值得我們尊敬。更為主要得是,它在世界市場的嶄露頭角,更是對我們有很強的認同感。
  5. 美國等市場的壓力,反而讓我們有同仇敵愾的一致感。

LeoGo科技


華為2018年公司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085億美元,同比增長21%,手機業務出貨超過兩億臺,收入超過500億美元,已經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的主要業務。

時間回到2008年,華為甚至想把手機業務賣掉,只是遇上了金融危機,並沒有成功。那麼華為手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一、通訊設備市場華為坐穩第一位置

2017年以前,愛立信通信設備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第一,但是隨著近年來華為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力的拓展,其市場份額不斷增加。2017年華為全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較2016年的5216億元增長15.7%;淨利潤475億元,同比增長28.1%。當年,華為反超愛立信,市場份額比例為28%,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

而根據2018年前三季度的外媒市場調研數據,華為通信設備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諾基亞和愛立信的總和。

二、手機業務佔比過半,成為華為主要業務

2017年華為營收為人民幣6036億元,約合925億美元。華為運營商業務佔比首次跌破50%。

運營商業務收入2978億,同比增長3%,對總體收入的貢獻49%,系首次降至50%以下;消費者業務營收2372億,同比增長32%,佔據收入39%;企業業務549億,佔比9%。

顯而易見,運營商業務在2017年就已經沒什麼增長。而華為的手機業務則在2018年繼續高增長,從2017年的出貨量1.53億臺,收入2360億元,增長超過50%,出貨量突破兩億臺,收入超過500億美元。華為2018年公司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085億美元,同比增長21%,手機業務已成為華為的主要業務。

三、華為手機發展史-十年再造一個新華為

2004年華為終端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獲得了生產資質,但也只生產點定製機,不面向個人消費者。華為在2008年時,甚至想把手機業務賣掉,只是遇上了金融危機,並沒有成功,於是繼續自己生產定製機。

這一生產就生產到2009年,隨著iOS和安卓系統的爭鬥,華為也跟上步伐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展示了其首款安卓智能手機。2010年華為手機的銷量只有300萬臺。

華為手機真正的突破來自2011年。當iPhone和安卓系統都大獲成功時,華為終於意識到手機市場可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市場,於是把原來歐洲總裁餘承東拉過來負責手機,並堅定的認為一定要面向消費者做手機,而不是面向運營商做手機。這也就拉開了和中興手機的差距,要知道在此之前,華為的老對手中興手機論銷量還是國產手機第一。但基本只做運營商市場的中興手機因為遠離消費者市場,現在已經基本被人遺忘了。而華為手機卻做出了500億美元的收入。

2010-2018年華為手機銷量(億臺)

近日在接受外媒CNBC採訪時,任正非透露,華為2019年的收入目標為12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50億元),這也是華為第一次公開提出2019年的新目標,同比2018年增長大約15%。

同2018年的1085億美元收入相比,華為的收入增長目標顯然是要依靠手機業務的,手機業務在華為2019年收入中的佔比會接近60%。

從2018年全球手機銷量榜單中,三星和蘋果仍然位居前兩位,但是中國廠商華為、小米增速迅猛,華為銷量基本趕上蘋果,2019年銷量超過蘋果已經沒有懸念。第五第六位也是中國企業oppo和vivo,全年銷量也都超過了一億臺。華為很可能會在一兩年內手機銷量超過三星,成為世界第一的終端手機品牌。

四、華為手機為什麼能發展起來?

華為手機能發展起來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華為作為全世界第一大通訊設備企業,與全球主要國家的運營商有深厚的關係,對全球市場的深入瞭解是華為在手機終端市場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華為比其他中國手機企業都能更好地進入國外市場,因為華為已經紮根全球市場很多年。

2、華為的品牌優勢。華為的手機銷量還主要來自中國市場,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國民企業,華為的聲譽幾乎可以與三星在韓國的地位相比,在華為成為手機市場主要競爭者之後,這種品牌形象使得華為迅速收割市場,成為國民手機品牌。

3、華為的通訊技術優勢。手機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像是傳統PC市場,大多數市場競爭者都是在組裝各種手機零部件。但華為擁有通訊行業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把通訊行業的領先技術運用到手機終端產品,使得華為的競爭優勢明顯,如華為手機的信號優勢與華為手機芯片,都是其他國產手機廠商所望塵莫及的。

五、華為的盛世危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華為的通訊設備與手機業務都做到全球第一,華為可能將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將控制在華為手裡,運營商將徹底淪為華為的收費渠道。

這可能也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對華為進行各種限制的原因所在。華為在4G和5G上的專利和技術儲備已經處於領導者的地位,而且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高通也只是依靠最基礎的標準與華為相抗衡。在5G技術的應用層,則基本上是由中國公司掌握的。統計全球的有關於5G的專利數量,中國廠商華為、中興等國產廠商一共擁有5G約30%的專利,高通一家擁有15%的專利,三星擁有18%,然後愛立信擁有13%左右,諾基亞也擁有11%左右。

如今全球5G市場即將開始全面部署,華為面對的危機是如何保住並爭取到更多的通訊設備市場份額。而當前的國際輿論形勢,對華為是非常不利的,西方國際通訊市場,華為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

這個時候,華為的手機業務異軍突起實際是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手機業務收入的劇增將緩解華為通訊設備業務上收入的增長困難,有助於幫助華為渡過困難階段。但是手機業務這麼快挑戰全球第一,也可能會加劇西方國家對華為的擔憂。比如我前幾天碰到一個美國朋友,他看到我的華為手機就很驚訝,一直在說美國政府認為華為監控用戶,美國人不用華為手機。這是在西方國家輿論宣傳下的普通百姓的認知。連牛津大學、伯克利大學這樣的名校最近也都連續終止華為的捐贈項目,可想而知華為以後將面對的困難。

5G萬億市場的卡位戰比手機市場的短期營收更加重要,華為不能因為手機業務的盛世,而放鬆5G市場業務的優先度。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關鍵時刻一定要保證未來幾年5G市場的份額和地位,哪怕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手機業務的發展。5G市場的開局比手機業務多賺那些錢要重要得多。


未來科技東


我問過一個華為員工怕不怕目前的困難會倒下 他很傲慢的說 關你屁事…… 所以華為就算倒了也與我無關 不用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