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大保險公司保險到底該不該信?為什麼?

神評者JohnWang


而中國各大保險公司,包括人保、太平洋、平安、甚至安邦等保險集團都是經過國家嚴格審批,持有各類相關經營牌照並依照保險相關規定經營的保險企業也沒有什麼可以去質疑的。

然而,現實中,為何總有保險公司或者保險產品被質疑的情況發生呢?

其實關鍵出在了保險的銷售環節,我們知道保險銷售尤其是壽險產品的提成比例其實是比較高的,這也是因為保險業務員的薪酬結構決定的,很多銷售的底薪很低,大多數都是靠銷售提成,這就導致一部分銷售人員在介紹產品時故意誇大產品的收益率或者理賠的好處,而刻意忽略或者隱瞞理賠的條件,而保險產品本身的設計又來自於專業精算師團隊,在這樣的情況下,保險其實是一門非常好的生意。

但是,保險的理賠條款實際上又是非常嚴格,畢竟市場裡還有很多可以騙取保險的人呢,所以,考慮問題不能只站在一個角度,而要經常換位思考,大家其實可以想一想,如果保險理賠那麼容易,投保人總是一本萬利,那保險公司還能存在麼?任何在商業上不可持續的產品都是沒有生命力的。

那在選擇保險產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如何規避來自保險的風險呢?

首先,我覺得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要刻意迴避甚至憎惡保險,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就每個個體來說,意外險、重疾險、個別財產險、社保都是非常好的險種,這肯定是需要的。

其次,要多學習一些基本的保險知識,什麼樣的保險應該買,什麼樣的保險適合我們,什麼樣的保險其實並不需要,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學習瞭解的,既然躲不開保險,那麼就積極主動的學習,這才是正常的心態。

再次呢,最好有一位真正懂行的,保險專業的朋友。當然是家人也可以,畢竟每個專業都是每個專業的特點,有時候,我們即使再努力,一些行業的內部知識也是很難了解的。

最後,一定要學會自己研讀保險產品的細節條款,不要怕麻煩,你付了錢,對方提供了服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如何約定都在條款裡,不懂就問,現在諮詢的渠道也很多。

所以說,保險公司其實沒什麼可懷疑的,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買保險的方式而已。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很高興回答樓主中國各大保險公司能不能信?為什麼這個問題?

首先樓主既然已經問了這個問題說明已經開始對保險不信任了,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當今的保險充斥著各種欺騙,但是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樓主保險公司一般不會欺騙消費者,但是保險業務員有可能會欺騙,目的就是賣保險,賺取佣金,所以我分幾點說明。

1.保險業務員不是保險公司員工,是屬於保險代理人,也就是說其實給我們賣保險人的人都是保險代理,他們有的全職,有的是兼職,都是為了賺取佣金去進行銷售。經常是籤合同說得一套,等到理賠時候又是一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自身能仔細審核保險合同,提高保險水平,對保險代理人欺騙說不。

2.從保險條款來說,各保險公司設置的保險一定是趨利的。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能拿到保險理賠畢竟是少數人。所以保險條款有的時候設置不合理,這就需要我們張大雙眼進行辨別,貨比三家,如果真是保險條款設置有問題可以進行起訴,由法院進行裁決。

3.保險做為一種風險轉嫁手段來說,一定是可信的,而且像人壽保險、太平洋保險都是屬於國有保險公司,但是在買保險的時候還是要進行綜合選擇和辨別。



致三十歲努力拼搏的你


從保險公司行動看保險的可靠程度

那些三問中國保險公司到底可信不可信的人,應該可以多瞭解下關於保險這個被人誤解最深的東西。 作為中國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險,是世界上人誤解最深也是關鍵時刻最有用的東西。

保險是社會、企業、每個人穩妥可靠保障、是一種可靠的科學保障機制。對於社會而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1、2019年保險行業經營情況

(1)行業保費收入情況 2019年總保費42645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11649億元,佔總保費的27.3%。人身險保費30995億元,佔總保費的其中壽險72.7%,其中壽險保費22754億元,健康險保費7066億元,人身意外險保費1175億元。

(2) 行業理賠款支出情況 2019年保險賠付支出總計12894億元,簡單賠付率30.24%。其中財產險賠款之支出總計6502億元,簡單賠付率55.82%。人身險理賠款支出總計6392億元,簡單賠付率為20.62%,健康險和人身意外險理賠款支出總計分別為:2351億元和298億元。

2、2020年新冠肺炎,保險公司的社會責任

(1)為疫情重災地區武漢捐款 新冠肺炎的蔓延,中國平安、中國太平、中國人保等20餘家保險巨頭迅速行動,捐款捐物。截至2020年2月3日,保險行業協會及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再集團、中國平安、泰康保險等23家保險機構,累計捐款超3億元。


(2)為一線人員贈送保險保障 這些保險巨頭還向武漢市以及由全國各地趕赴武漢參與抗擊肺炎疫情的疾控和醫務人員及其家屬、武警官兵、一線媒體工作人員、快遞及物流人員等捐贈保額為20萬元至100餘萬元不等的保險保障,如中國人壽合計捐贈900億保額保險,陽光保險保額超過1000億元等。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保險保障覆蓋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

(3)各大保險公司也開啟綠色通道,迅速理賠 中國平安迅速完成6例賠付及4例預賠付,合計賠付金額近73萬元。 泰康保險在向武漢市醫護人員捐贈每人20萬元保額特別保險後,也迅速完成首例武漢醫護人員特別保險理賠,理賠金額20萬元。 中國人保已根據前期制定的保險保障方案,為李文亮醫生完成80萬元的賠付。其中,人保財險賠付50萬元,人保壽險賠付30萬元,已於當日將80萬賠款支付給其家人。 交銀康聯人壽第一時間啟動了李文亮醫生的理賠工作,踐行該公司1月26日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做出的社會公開承諾,決定依約向其法定受益人賠付身故保險金共100萬元。 其他保險公司也迅速啟動了綠色通道理賠。


換我一世溫柔


說實話,這個答案我已經寫了好久了,贊也不算多,所以一直沒有什麼修改的想法,而且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已經不從事這個行業了,也沒什麼談及它的必要,但是今天偶然看了眼評論,覺得很多人還是沒明白這個答案究竟要說什麼。

保險好與壞,沒人去定義,它僅僅作為一個商品獨立的存在於這個社會。

養老保險被多少人吐槽,你看有幾個人不交。保險當然是個好東西,但它說的是保險意識和保險行為,而不是某樣產品,所以不要總提什麼內幕啊,專業啊,要不你就把道理說清,要不你就無法停止普通人對保險的質疑。

以前,我就是賣保險的,直到有一天

一個賣的很好的險種被下架了,我以為是有什麼條款上的漏洞,或者是邏輯上有問題,

然而,並不是,僅僅是在核算的時候,發現這個險種對顧客有利,保費設計偏低了。很多顧客都慕名前來,指定買這個險種。公司賠錢了....

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我水平高,也不是我對保險理解的透徹,僅僅是因為這就是一個好東西,所以才有人來買,以前我們都說顧客不懂保險,可是又有幾個人懂證券?懂房產?懂投資呢?

保險產品再吹的天花亂墜,它最終就是一件商品,是商品就有價值和價格,價格符合價值就是一件好商品。

可能會有保險大V質問我,哦,那合著保險公司就得賠錢賺吆喝唄?

我不是說保險公司就得賠錢,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可能發生糾紛的條款你們不去解決,有那麼多明顯是騙人的險種你們不去下架,有那麼多水平不過關的業務員你們不去清理,偏偏一個讓你們賠錢的險種,你們就急不可耐的下架了?

想起那個笑話,一個ATM壞了,不吐錢的時候,銀行說明天來修,多吐錢的時候,銀行馬上就來了

在商言商,我在這裡對保險業並不做 好 壞的評價,

10年前就有人說買保險被騙了,當時的解釋是被騙者沒看明白保險條款,

10年後保險條款越來越詳細,可是還是有人說自己被騙,為什麼?

保險就是個商品,合適自然有人買,不合適就沒人買,所以你們不用再解釋保險有多重要,有多好了,我們都知道吃蘋果有益健康,可是如果一個蘋果賣100塊錢的話,那不會有人買的。



債務整理才哥


其實很簡單,你想購買的險種自己首先得弄清楚:一,你想購買醫療保險,就是平時的住院報銷和每日補助;二,購買的重疾險,就是在發生重疾的視乎申請賠償;三,意外險,就是平常發生意外的時候才賠償的;四,理財險,就是把一部分錢用來理財獲取更高的性價比;五,分紅險,就是孩子入的上完高中和大學之後領的分紅保險。六,防癌險,針對現在高頻率發生的癌症保險;舉個例子:我孩子的姨夫買了一份重疾險,他當時是開十輪給人家拉土,某一天不小心從車上摔下來了,住了醫院,打了鋼板,當時入院的時候問他報銷從哪報?他說有農村合作醫療和一份商業險,所以保險起見先報合作醫療。之後出院的時候想報商業險,但是不給報?我跟他們解釋了,你入的重疾險,在發生意外的時候就是不能報啊,只有在發生重疾的時候才報。但是他們打心眼裡就認為保險不靠譜。你說這不就是銷售員在銷售保險的時候沒講清楚嗎

.個人覺得保險指的信賴!


快樂阿修羅


謝謝能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非常碰巧,我讀過一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保險的作用是生有所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死有所留、殘有所靠。

那麼問題來了,說的這麼好為什麼有部分人卻對保險有所不信任呢?

其一是因為個別案例在理賠或者返保時與投保人想象的不太一樣,有時候還會出現拒賠的情況。是保險公司說了不算嗎?肯定不是,做為一個正規合法的公司,在法制社會的今天,白紙黑字的合同面前,保險公司不會也不能這麼做。問題就出在我們投保前沒有詳細瞭解保險條例。

其二呢就是有部分人沒有憂患意識,覺得意外或者疾病從來都是別人的事,離自己很遙遠。其實不止是我,應該是大家都會希望所有人都平安健康,快快樂樂的。但事實卻是事故每天都在上演,醫院每天都會接納新的病人。

由此看來,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給自己和家人準備一份適當的保險尤為必要,用不到我們平平安安皆大歡喜,萬一遇事了,也有個保障。重要的是投保時必須弄明白合同條例,如實填寫個人信息、健康告知等。


說市拉李


沒有任何行業是完全沒有任何糾紛的,哪怕是國家社保,也會有糾紛,所以與其問保險該不該信,不如想想,自己有沒有更為可靠的其它方法。如果沒有,那麼保險也不失為最佳選項。

其實關於保險套路、保險理賠糾紛等,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是在網絡渲染有些過了。任何行業,任何產品,都是有自己的規則的,保險也同樣。雖然有些時候,保險公司的拒賠確實有違契約精神,但是那也是少數,絕大部分的保險糾紛都是有依據的,比如沒過猶豫期、保險失效、沒有履行誠信如實告知義務、超出保險責任等等。

當然,保險條款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還是過於複雜了,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逆水行舟”,而是“順勢而為”。既然現在沒有比保險更好的風險解決方案,我們與其跟保險“死磕”,不如好好了解一些保險知識,或者找專業的人好好合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這就好像國內剛剛開始有電視機的時候,你說電視機壞了該怎麼辦,可能剛開始沒多少人懂,花大價錢買了電視,萬一弄壞了連修的人都沒有。即便到了現在,家電市場這麼成熟,但是質保售後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哪怕就算格力、華為這些國內的頂級公司,同樣不能做到100%令客戶滿意。

所以,保險市場有問題,咱們得承認。但是你說保險真的一無是處,那就有點過了。該不該信保險,你看著辦。有時候,選對賣保險的業務員,可能比保險更重要。


老萌有個存錢罐


保險公司和產品都是可信的,保險公司的設立、經營,保險產品的開發,定價,都有銀保監會在監管,可以說,在監管層面來看,保險的可信度就如同藥品一樣,至少比食品是可信的。因為食品有很多的小作坊和劣質產品,而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的成立一家保險公司,又隨隨便便的上市一個保險產品。

當然,用食品和保險來做對比是不恰當的,我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他們都很重要,同時也是為了通俗一點。

那麼當下的社會又為什麼會對保險有這麼多的質疑呢?首先我個人認為,消費者是沒有大錯的,重要的問題出現在保險公司和保險公司招聘的業務員身上。中國的保險公司其實發展的都沒有多少年,而且過去的幾十年都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初期,那個時候人們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而哪裡有那麼多的錢買保險。同時,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現象:保險公司為了業績發展,給業務員銷售壓力。業務員為了業績誇大產品條款,或者他自己都還壓根不懂。客戶看不懂條款而輕易的相信那個所謂的“熟人”。最後,發生理賠時,出現問題,找業務員,我都相信你,為什麼沒得賠?業務員說我不幹了你去找公司,保險公司說不符合條款不能理賠。

所以,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經濟發展了,全社會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保險公司也認識到了以前存在的問題。那麼,現在的保險從業人員素質普遍比以前高,消費者也更加理想,不會去聽信業務員的一面之詞。保險公司也在加強對業務員的監管和培訓。

而為什麼我上面會說消費者沒有大錯呢?因為很多人都抱著相信熟人的心態,自己完全不看合同,如果這個熟人是誠信的還好,不誠信的呢?所以這就是我說的小問題。在當下這個社會環境下,自己多學習一下保險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就不會被某些無良業務員欺騙。就如同上面的比喻:當食品出現問題時,我們的“專家”們更多的是說教會大家辨別的方法,因為他們在短期之內沒辦法去規範所有的食品製作者,而吃的東西又是每天所必須的。現實如此,所以我們要學會基本的保險知識,學會怎麼看保險合同,因為保險也是必須的,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身邊的人被某些業務員騙了而拒絕整個保險行業,因為當發生風險的時候,如果沒有保險,那麼受苦受累的還是自己的家人。


理財師吳強


相信保險,別輕信保險公司業務員。由於我們國家保險業務員文化參差不齊,保險公司為了業績什麼樣的花招都能使出來。業務員本身沒有五險一金,為了掙錢就撿好的說,對客戶不利的儘量不去說,所以容易誤導客戶。尤其客戶在保險合同上是門外漢,好多章程看不懂,看不明白,聽業務員說這也好,那也好,於是在衝動之下當理財產品一樣去購買,出險了,反而得不到保障。所以買保險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免責條款,感覺到不適合自己的千萬不要購買。


乖乖淘淘


保險可信,但保險業務員別輕信!

銀保監會對整個保險行業的監管是一視同仁的,監管包括保險公司的安全合規經營,產品的精算設計等……

而《保險法》同時明確了保險人(保險公司)和消費者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且處理保險糾紛,一直是比較偏向“投保一方利益”的。

為什麼業務員的話別輕信,一直以來,保險公司的絕大多數培訓都是出於銷售的目的,更多的是銷售技巧而非專業知識,很多的業務員“講公司,講產品,講自己”做的很好,但一問他條款相關問題,大多是一問三不知,對於條款把握不準。誤導宣傳,誤導銷售,誇大收益的違規現象屢見不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