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在稱帝后伐吳,而非在孫權初襲荊州、殺關羽後立即動手?

只為__的杜雯潔


劉備在關羽伐魏的時候也和曹操在漢中大戰。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得到的實用東西卻不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劉備也需要時間來修養。劉關張三兄弟的感情那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劉備得為打下來的疆土安定發展民生考慮,此時此刻真就派不出兵馬!稱帝也是劉備為了安定蜀中百姓的舉措。


將傑傑


我是暗影迷蹤,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備與孫權結盟抗擊曹操,同時關羽出兵北伐。在合圍合肥時,孫權突然出兵偷襲荊州,並佔領荊州大部分地盤,導致關羽前後被夾擊,退無可退,被孫權所殺。

那麼這時劉備被偷襲奪走地盤,義弟被殺,為什麼不立刻出兵伐吳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劉備正與曹操周旋,無暇顧及孫權。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本來劉備是和孫權聯盟北伐曹操,結果孫權背叛,如果這個時候回過頭來打孫權,那麼曹操勢必會揮軍南下攻打劉備,兩面受敵,任誰也受不了的。

這個在史書中是有記載的,劉備本打算親自率兵打孫權,結果曹操趁機攻打漢中,劉備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轉過來專心跟曹操周旋。並派人同孫權議和,將長沙郡等附屬領地給孫權。

其次:劉備當時需要孫權來牽制曹操。

劉備的實力在三國裡是最弱的,他想打曹操,就必須藉助孫權的力量。兩家聯盟夾擊曹操,事後再分曹操的地盤。這樣劉備可以壯大自己的實力,而後再琢磨打孫權的事。

孫權雖跟劉備聯盟,但覺得合圍合肥這件事對他沒什麼好處,才偷襲荊州,想從中撈點便宜。結果劉備迫於形式,只能議和。

因為需要孫權兵力牽制,不能這個時候伐吳,如果此時出兵,自己也就活不久了。

第三:荊州地形限制。

孫權偷襲荊州後,一直在荊州屯兵。劉備這時候想再出兵攻打孫權就要繞過兩邊的崇山峻嶺,糧草運輸很成問題。再加上東吳兵以逸待勞,此時出兵是最差的選擇。

第四:稱帝后伐吳,明正言順。

劉備稱帝后決定伐吳,是因為兩人的聯盟已名存實亡,再加上積怨已久,必須有個了斷。又因為劉備稱帝,口號:匡扶漢室,作為漢朝後人,出兵平反逆賊也說的過去。

總之,劉備在當時的軍事環境下,不可以立刻出兵攻打孫權,只能忍氣吞聲,打落牙齒往肚裡吞。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各位看官,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評論區留言,共同進步!


暗影迷蹤


劉備之所以是在稱帝后伐吳,而不是在孫權派遣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之後就立即動手,主要原因還是出於整體戰略佈局的考量。

奪取荊州的東吳大都督:呂蒙


關羽丟失荊州敗亡之時,劉備剛剛從同宗劉璋手中奪取了益州不久且又馬上經歷了同曹操在漢中的大規模對峙,新佔領的地盤尚不夠穩固且兵疲將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依靠益州和漢中這點新地盤,要想即刻動用大量兵力對士氣正盛的東吳展開進攻是比較困難的。況且,來自北方曹操的威脅還在,如果貿然用兵就很容易落入東面和北面腹背受敵的境遇。

但到了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時,許多的情況就不同了。此時北方威脅最大的曹操已經病死。曹操之子曹丕繼位魏王后馬上就逼迫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劉備作為其自稱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以及漢獻帝的皇叔,進皇帝位以承漢室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作為漢室的繼承人,舉兵攻伐江東地方政權的東吳就可以稱之為替天行道的舉動。再者,雄才大略善於用兵的曹孟德去世就意味著北方最大威脅的解除。剛剛僭越皇位的曹丕面臨著家族內部曹植、曹丕等人的挑戰以及許多依然忠於漢室朝臣的不滿。儘快穩定朝局成為了曹丕首先需要抓的、優先級最高的工作,其它事情則只能暫時往後推。發兵進攻蜀漢政權在短期內更是不可能的。對於曹丕來說,南方的蜀吳之間鷸蚌相爭,對於他這個漁翁來說都是有利的。無論蜀吳之間獲勝的是誰,勝方的實力也將被大大削弱。等到蜀吳之間分出勝負的時候魏國再出手,贏面自然就更大了。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出於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劉備才可以放手去進攻東吳。一則為二弟關羽報仇雪恨,二則奪回未來北伐的重要基地荊州,劉備伐吳的時機和目的不可謂不好。只可惜,天不遂人願,陸遜在夷陵的一把火最終燒掉了劉備辛苦大半生積累的一點基業,也燒燬了他復興漢室、一統中原的美夢。

蜀漢昭烈帝:劉備


子夜羌笛


提供一個視角

一個重大政治決策,在民主投票亦或是乾綱獨斷之前,勢必會有個放到檯面上商議的過程,最後的拍板和執行,最終都只是「統一意見」後的最終結果罷了,也就是說只要是關乎國家戰略方向的重大決策,總會有一個從反覆博弈到最終敲定的一個過程,最終成為一個“統一思想”後的政治產物發揮著影響和作用。

放到劉備伐吳這個問題上同樣如此,我們可以試著考慮一個問題:

孫權襲殺關羽之後直到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一年半時間內,劉備集團內部在一些政治問題的重大決議上,是否存在過巨大阻力需要劉備去耗費精力處理異見者?

開著上帝視角我們自然都知道劉備在大開伐吳之前,還有過稱帝的舉動。

劉備稱帝的時間是在221年四月,在此之前曹丕在220年十月底就完成了代漢工作,這一年劉備曾派過韓冉以弔唁曹操為名試探曹丕,被曹丕拒之門外絕其使命,而獲知此反饋的劉備也抓緊了進位動作。

同曹魏的情況一樣,當時漢中王國內部的大多數屬官對劉備也是積極勸進的,但也有不那麼“識時務”的人,比如典型的就是費詩和雍茂。費詩公然在朝堂上於劉備進位之時表示強烈反對,被盛怒之下的劉備貶謫永昌;而時為漢中王主簿的雍茂則在劉備銳意即真的時候與劉巴一起表達了反對意見,使得劉備懷恨在心,隨後以別的理由將雍茂殺害,而劉備的這一行為也掀起了一股政治風波,讓天下人以為劉備再也不能容人,造成了遠人不復至的局面。

而起初與雍茂一同反對劉備的劉巴則突然間“清醒”,或許內心深知反對無用,最終選擇迎合了劉備,劉備稱帝時的策誥皆出其手,可知劉巴當時內心多麼的恐懼和無奈。

而由這次的稱帝風波管中窺豹,劉備與反對者的意見之爭可見一斑。這其中必然要佔用到劉備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

稱帝事畢,緊接著放到檯面的問題就是伐吳問策了,對於此次伐吳蜀漢群臣的支持意見,史書完全無載,但反對意見卻很能反映當時的朝臣意見。

例如趙雲就勸諫劉備大局在北,應當順遂眾人的心願北定關中討伐曹魏,而不應該不顧曹魏去選擇跟東吳空耗實力。趙雲既是劉備的爪牙,亦是劉備集團的元老級人物,其意見當是深明大義,切中利害的。

益州從事秦宓也以星象勸諫伐吳必將不利,被劉備下獄。秦宓作為蜀中大學者,他的意見想來也能代表相當一部分益州人士的意見。

而法正傳裡則記載對於伐吳之議,群臣多諫,劉備的態度是一律不聽,以至於諸葛亮在夷陵戰後回顧此事,也認為法正若在,作為劉備最為倚重的心腹謀主,一定能勸住劉備不讓他伐吳。可見蜀漢朝堂物議洶洶大多對此都持反對意見,最終劉備還是選擇了東出,推斷其中必定有大費周章平息眾議的舉動,伐吳很有可能系劉備拒諫飾非,乾綱獨斷的成果。但相較而言劉備的動員效率已經頗高了,四月稱帝,五月定儲位和後位,六月與群臣打嘴仗,七月最終一意孤行伐吳成行,聯想到人員安排、戰略規劃、軍隊部署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動員能力已經是頂級的了。




A心中有乾坤


這是個好問題!下面由菜根覃來回答:

首先,關羽兵敗麥城被殺是公元220年,當時劉備和老黃忠也是在漢中大捷勝利不久,雖然擊敗曹魏守軍夏侯淵,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劉備軍隊還在大傷中。

其次,劉備入蜀沒幾年,政權還不穩定,更何況入蜀和劉璋打了三年多,益州“餓殍遍野,經濟非常薄弱”,順江而下路途遙遠需要足夠的船和糧食來做支撐,益州經濟和勢力不能支持劉備出征。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吳孫權士氣正旺,手下陸遜呂蒙等人才輩出,同時有佔據了戰略要地—-荊州,堵住了劉備順下的江口。 所以劉備不得已暫緩。

總結上述:

1,劉備剛大戰,部隊還在恢復中。

2,劉備入蜀和劉璋大戰三年多,經濟凋敝。

3,東征孫權,路途遙遠卻是水路,需要大量的船隻,需要時間籌備。

4,東吳孫權士氣高漲,手下人才輩出,政權穩定。

5,東征的戰略要地——荊州被孫權控制了,堵住了出江的路口。

殺弟之痛無時無刻不困擾劉備,劉備不得已而為之,待221稱帝后,整頓人馬,開始了大舉伐吳。

我是(史記補丁——菜根覃) 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史記補丁


古代戰爭最講究出師有名,從而得到廣泛的擁護,以期贏得戰爭。

關羽被殺初失荊州,如果劉備那時候出兵攻打孫吳,是為了報私仇,最多是要奪回有爭議的荊州,彼時漢獻帝在曹魏掌控之下,不可能授權劉備伐吳,沒有皇帝詣意攻打孫吳,是沒有道義的支持,至少沒有名份的,何況劉備一直打恢復漢室,尊獻帝為老大,所以他是不會出兵的!

當劉備稱帝時,他認為已接漢朝衣缽,嚴然自己是大漢正統,此時伐吳是自己說了算,已出師有名了!

另一個方面,關羽新亡,荊州初失,蜀漢受損很嚴重,需要有一個恢復期,不能急於伐吳。





狐羊樹


就像是本來好好的,結果有人偷襲你家,絕望了,要拼一拼,失去荊州是致命傷,如果荊州還在還可以,不是說荊州人口和財產,而是荊州地理位置優勢可以不斷的向中原發兵,而沒有了這塊,蜀國從西邊進兵人家一堵住一個口就完事了,糧食沒有了就撤了,成都平原有糧食,運糧最快也得2到3個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能守得住也不好打出去,雙刃劍啊(´-ω-`)


萬千印象


因為劉備稱帝並不是餵了伐吳,這兩件事並沒有因果關係。

按照演義的說法,劉備伐吳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孫權襲荊,殺害關羽後,劉備集團雖然側翼受到了嚴重打擊,但實力尚存,兵強馬壯,並不忌憚吳國的進一步行動。從大的局勢上來看,三國之中最不可能統一天下的是吳國,比之曹魏,實力遠落於下風;相較劉備,名不正言不順。按照諸葛亮的思路,雖然荊襄之地盡失,但川地險要,對吳國只需採取防守策略即可,主要用兵方向還是在曹魏。

劉備稱帝后繼承了漢室衣缽,那討伐的對象自然應該是篡汗的曹魏,只要擊敗魏國,還都於長安,自然天下所歸,人心所向,吳國自然臣服。但是劉備礙於兄弟情義,怒火中燒,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夷陵一戰敗光了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基業,實在可惜。漢室氣數已盡,再難匡扶。





泠喃


關羽至傲,舍關羽,慰眾將。劉備稱帝后,認為蜀實力可滅吳,然後可挾兩國之力,再滅魏。要蜀吳聯盟,如要滅吳,師出無名,所以舍關羽,以伐吳。一石二鳥!


小樓聽雨71514


稱帝就代表著皇權,代表著統一全國的夙願,發動戰爭就是出師有名,將士百姓也會響應;之前動手只能是為弟復仇,格局太小,將士百姓也不會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