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書聖王羲之

不少人認為王羲之的手札,

要比《蘭亭序》更加自然瀟灑、酣暢淋漓,

此觀點不無道理,

難怪大量書法高手更推薦手札臨習。

書法的時間性和流動感,

是一種有形無聲的旋律,

是一種穿越歷史可觀可感的旋律,

我們在王羲之手札中可深刻體會。

下面,

我們一起來感受下世間最美的書法線條:


1

《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

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

傳為米芾再臨本。

據說《行穰帖》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

從圓明園流落到民間的國寶,

同時流出的還有

鍾繇《薦季直表》和蘇軾《黃州寒食帖》等。

《行穰帖》後為大風堂張大千收藏。

歸大風堂後,

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並一時存放於

書法家西川寧處。

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2

《旃罽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全文見《右軍書記》:

‘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

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

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

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為《十七帖》叢帖第二十七通尺牘。

草書,6行,49字。

現存此帖已殘,僅存21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後,

在田裡以種果為樂事。

此貼書法風格多縱引、折筆之勢。


3

《雨後帖》

今日雨後,未果,奉此,想□□能於言話可定便。得書問,永以為訓,妙絕無已,當其父轉與都下,豈信戴適過,於粗也。羲之。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此貼鑑為偽書。

一是此帖不見於古刻叢帖中,

又沒有元以前的題識、記載。

清初吳其貞《書畫記》說此帖:

“書法有沉重古雅之氣,

其紙色是墨水所染者,以為偽物。”

安歧《墨緣匯觀》以為是“唐模”。

以書法論,運筆流滑,結構鬆懈,

雖水平不高,

但筆法顯示出的轉折、頓挫自然,

是臨寫,而非鉤摹。

紙色深褐,顏色呆滯不自然,

如吳其貞所言是染舊。


二是帖的書紙,

經有關專家鑑定,是竹紙,

即北宋中期以後才能製造的紙張。


三是帖上所鈴藏印,

細審“世南”、“貞觀”兩個唐代墨印,

都是墨筆畫出的;

北宋蘇轍的“志東奇玩”、“四代相印”,

經比較為偽印;

只有南宋“紹興”小璽為真印。


綜合這幾方面的考鑑,

該帖的上限約在北宋末期,

是以臨寫的方法偽做出的名人書跡。


4

《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此摹帖一直密藏於日本民間,

屬個人收藏品。

直到1973年在日本的五島美術館

“昭和蘭亭紀念展”上初次公開面世,

才為世人所知。


5

《寒切帖》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唐人勾填本,有烏絲欄。

縱25.6釐米,橫21.5釐米,

草書五行,五十字。

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

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

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遞藏,

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


其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

此信應寫於此年,

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

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

寫時好像毫不費力,

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

水到渠成,極致妙處。


6

《二謝帖》

二謝面未?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喪亂得示二謝帖》

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

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

原帖為卷子,現改裝為軸,

為"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

三通尺牘合裝。


《二謝帖》是王羲之行草書法代表作。

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

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

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


7

《長風帖》

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又復壯謂,深可憂。 知賢室委頓,何以便爾,甚助,耿耿,念勞心。知得廿四日書,得(叔)虎廿二日書, 雲新年乃得發。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語張令未? 前所經由, 足下近如似欲見。 今送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似?能學不?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長風帖》傳為宋代米芾臨摹本。

分別臨摹王羲之

《長風》《賢室》《四紙飛白》三帖。

因為一卷,故以首帖“長風”名之。

雖題為褚遂良摹本,

但通篇與米芾書法的結字姿態、用筆習慣

與線條筆畫極為相似。

上有宋高宗“睿思東閣”印,

故應是宋人鉤摹米芾自出己意的臨仿本。


8

《遊目帖》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

草書,11行,102字。

信中王羲之表達了

他對蜀地山山水水諸多奇景的嚮往之情。

他期盼一登汶嶺、峨嵋而暢遊意足,

並希望這個日子早日到來。


此貼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毀於火。

清末八國聯軍入侵時,

未能倖免流亡海外的命運,

在二戰期間焚身於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


9

《瞻近龍保帖》

[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 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瞻近》《龍保》二帖

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

第三、四兩帖,原跡久俠,

可見於宋拓館本《十七帖》等刻帖中。

在己流傳到英國博物館的一些敦煌卷子中,

發現有一帖粉紅色紙上寫的草書手跡,

經研究,

確為唐人臨王羲之《瞻近》《龍保》二帖。


這二帖的唐人臨寫本,

筆法鋒芒畢現,行筆自如流暢,

行款、結字與宋拓刻奉稍有不同。

可惜已殘損,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風神。


10

《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王羲之父名“正”,

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首句‘山陰羲之報’,知此帖寫于山陰。

山陰是會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

王羲之赴山陰為會稽內史,其年四十九歲。

此帖當是其四十九歲以後所寫。

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

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


此書正當其時,

大有晉人倜儻風流、傲物任情的俊氣,

逸筆草草,率意暢達,天真自然。


11

《快雪時晴帖》

釋文: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君倩。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此帖是王羲之

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

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

問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

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

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

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

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

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

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

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

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

在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


乾隆皇帝曾說:

“天下無雙,古今鮮對”;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他把此帖和

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

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

併名其堂為“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12

《孔侍中帖》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孔侍中帖》現藏前田育德會,

是唐代內府的摹本。

共九行,前三行為“哀禍帖”,

後六行為“孔侍中帖”。

原本為手卷,現在改為軸裝。


其流傳經歷大概與《喪亂帖》相同,

在唐代已傳到日本,

曾作為聖武天皇的生前至愛寶物

奉獻給東大寺,由正倉院保管。

桓武天皇借閱過這捲尺牘,

歸還時留下了“延歷敕定”的朱文鈐印。

該帖對原跡的渴筆及蟲損部分摹寫極為精緻,

是研究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相當可靠的資料。


13

《得示帖》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得示帖》

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

稱為“喪亂三帖”。

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得示帖》

書風遒麗,初不欲草,草不欲放,

有張有馳,有緩有疾,運用之妙,

自出胸臆。數字草書,流暢縱逸,

發揮了字勢的結構美。


14

《平安帖》

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帖文部分字跡殘損,

釋文根據《王羲之志》補出。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王羲之行書《平安帖》,亦稱《修載帖》,

與《何如帖》《奉橘帖》兩帖連為一紙,

也稱“平安三帖”。


15

《何如奉橘帖》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

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

當時將零散的書蹟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

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

這卷書蹟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

復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平安帖》行書兼草書,

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

《奉橘帖》行書,贈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


16

《姨母帖》

臣十代再從伯祖晉右車將軍羲之書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
頓首。頃遘
姨母哀,哀痛摧剝,情
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
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
首。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

從帖文來看,

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

心情十分悲痛,

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了。


字間多斷、頓挫,

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

其餘都字字獨立;

筆畫凝重、樸拙,

其“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心緒直露無遺。


17

《大道帖》

大道久不下,與先未然也。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傳為米芾摹本。

在右軍草書中,最為突出,

後人稱它為“一筆書”。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雲:

“老筆紛披,所謂一筆書也。”

十字中,前五字一筆聯綿,

次兩字聯綴,複次兩字又鉤聯,

最後一“耶”字以末筆豎畫一貫直下,

控制尺幅的空白。

強作一筆書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

而王羲之此書則如天際行雲,宛若游龍,

彌足珍貴。


18

《遠宦帖》

釋文: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

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


《蘭亭序》呈現出行書的風格,

而《遠宦帖》

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

草書約略始於漢代,

因為運筆的快速,

造成線條連綿暢順的形式特質,

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

及後 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

如果我們再將文中“平安”二字

與《平安何如奉橘》中的表現相互比較,

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此的筆墨特性。


19

《頻有哀禍帖》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頻有哀禍帖》行書,摹本,紙本,

3行,20字。

字間傾側、俯仰、鉤連,

筆畫輕疾、圓轉、牽引,

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20

《上虞帖》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
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
修齡來經日今在上
虞月未當去重熙旦
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

第一行:吾年垂耳順。

因此推定

此帖是王羲之寫於59歲即去世前不久。

“吾夜來腹痛不堪”語,

知其晚年因病深受其苦。


21

《大報帖》

便大報,期轉差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大報帖》是繼1973年

日本發現“妹至帖”之後,

相隔40年的重大國寶級發現,

屬個人收藏。


祁小春先生(在日本研習、工件多年,後被引入南方某大學當書學教授,對王羲之研究較多)曾發表文章:

說這兩件東西“或可斷為右軍晚年書跡”,

又說《大報帖》與《妹至帖》“原為一件”。


而也有眾多學者認為,

突然冒出的《妹至帖》《大報帖》

不可能是王羲之手筆。

日本商人說它是“王羲之”,

並且拿到香港拍賣,

會不會是在忽悠中國人呢?

對此我們再次不做深究,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了解。


22

《喪亂帖》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
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頓首。

王羲之千年前的書信,言簡意賅,書寫極妙,

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

被視為國寶,

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


《喪亂帖》為抒發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

故揮灑淋漓,流貫不羈,

與《蘭亭序》的流暢與渾然一體不同,

寫《蘭亭集序》時的心情以輕鬆歡快為主,

《喪亂帖》中字跡潦草,

時有滯頓的痕跡可以看到

王羲之書寫這幅作品時的悲憤與鬱悶之情,

並感悟到書法

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