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此人武力不亞馬超,卻誓死效忠曹操?他曾豪言斬殺關羽

龐德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可謂是一員猛將。無論是在渭水對抗曹操之時,或是在漢中投降曹之際,還是在襄樊力鬥關羽之日,他都表現得勇武非常。小說中,龐德的武力也充分得到了諸多三國愛好者的肯定。但是,在歷史上,龐德的勇武事蹟並不如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多,小說似乎是有意塑造龐德的勇武。本篇,筆者就將梳理龐德在小說中各階段的事蹟,同時比照歷史上龐德相應時期的活動,以期更加全面地看待這一人物。

三國此人武力不亞馬超,卻誓死效忠曹操?他曾豪言斬殺關羽

一、歷史上,龐德在馬、韓聯軍抗曹時或無突出表現

小說中,龐德出場於第五十八回,開場身份為馬超帳前心腹校尉。馬超因其父馬騰為曹操所害,遂與韓遂聯合討伐曹操,至長安時,馬韓聯軍急切攻打不下,龐德進計先假意收軍,再混入出城打柴取水的軍民之中,待潛入城後趁夜色偷偷打開城門,裡應外合奪取長安。馬超採納了龐德的計策,成功奪下長安。後馬、韓聯軍與曹操在渭水對峙,龐德還曾在落於陷馬坑的危機之際,殺出重圍並救出被困的韓遂。上述兩處情節可以看出,小說中的龐德在早期追隨馬超對抗曹操時,不僅武力過人,還能出謀劃策。

歷史上,龐德最初則是馬騰的屬下,早年曾追隨馬騰四處征戰且表現突出,曾陣斬郭援、擊破張白騎。之後馬騰受詔入京畿,龐德才留屬馬超。而歷史上馬、韓聯軍在與曹操對抗時,龐德的表現似乎不像小說中的那樣活躍,《三國志龐德傳》僅記載了此役的結果,並未見載龐德有何舉動。由此可以推斷,小說中龐德在馬、韓聯軍對抗曹操時的活躍表現大抵為小說所塑造。

三國此人武力不亞馬超,卻誓死效忠曹操?他曾豪言斬殺關羽

二、歷史上,龐德降曹大抵非因臥病留滯所致

小說中,馬超為曹操所敗,一度潰逃至漢中投奔張魯。後劉璋求救於張魯,馬超請命前往葭萌關抵敵劉備,此時龐德“臥病不能行”,因此滯留於漢中。再後曹操攻打漢中,便用計收服龐德。小說中,曹操為收服龐德花費了不少心思,先是曹營的張郃、夏侯淵、徐晃、許褚四將車輪戰龐德(筆者按:此四人皆曹營名將,該情節意在突顯龐德之武藝過人),後是賈詡獻策以金帛賄賂張魯的謀士楊松使譖龐德於張魯,整個過程頗費周章。

但歷史上,龐德滯留於張魯處以及龐德降曹似乎和小說中所描述的不盡相同。《三國志龐德傳》載馬超冀城之敗後“(龐德)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龐)德隨眾降”,《資治通鑑》載:“(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魯將家屬出降……程銀、侯選、龐德皆隨魯降,魏公操復銀、選官爵,拜德立義將軍”,與小說所描繪的不同,歷史上馬、韓聯軍渭水戰敗以及馬超冀城再次戰敗後,部分關中部帥以及馬超所部皆潰敗至漢中投奔張魯,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鑑》註解時就曾提到:“程銀、侯選,關中部帥也。龐德,馬超將也。渭南、冀城之敗,皆奔張魯”。此前,在建安十九年,馬超因在張魯處的處境頗為窘迫,於是脫離張魯密書請降於劉備。

關於馬超為何脫離張魯,歷史記載是因為馬超認為張魯“不足與計事”,具體原因為:一、張魯曾有想法將女兒許配給馬超,後被人諫阻。二、馬超曾多次向張魯借兵北取涼州,但最終皆無功而返。三、張魯的部將楊柏等與馬超不合,因此數次向張魯譖毀馬超。當然這些都是張魯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筆者推測馬超軍團內部此時也出現了分歧。從馬超脫離張魯的結果來看,不僅是程銀、侯選這些關中部帥未繼續跟隨馬超,就連龐德這位輔佐過馬家兩代的部將也未繼續跟隨馬超而是滯留於漢中。筆者推測,剩餘的關中部帥乃至龐德大抵是在對未來的規劃上同馬超產生了根本分歧,以致分道揚鑣。與之前並肩作戰的兵將出現了分歧和矛盾也將導致馬超在張魯處的處境更加困難,因此馬超不得已脫離張魯轉而入蜀投奔劉備。從史料的描述來看,歷史上龐德很有可能是主動請降。當然,歷史上龐德降曹或許還有其他次要原因,如:與其兄不合(其從兄龐柔隨同馬超一同入蜀投降劉備)等。但小說中將龐德滯留於漢中的原因描述為“臥病不得行”,在筆者看來似乎有意隱晦了歷史上馬超此時的窘迫處境。

三國此人武力不亞馬超,卻誓死效忠曹操?他曾豪言斬殺關羽

三、小說中,龐德抬櫬決死的情節歷史並無明確記載

小說中,龐德“抬櫬決死戰”的情節頗為壯烈。該事件的起因是曹仁在襄樊難以抵擋關羽的猛烈進攻,曹操便讓于禁率軍馳援,此時龐德向曹操請命為先鋒與于禁一同前往襄樊前線迎戰關羽,而於禁的將校董衡指出龐德原為馬超舊部,其兄龐柔亦在劉備帳下為官,不可使龐德為先鋒。于禁急忙將此情況報知曹操,曹操心生猶豫。為證明自己的決心,龐德令人打造木櫬一口,並揚言:“今去樊城與關某決戰,我若不能殺彼,必為彼所殺;即不為彼所殺,我亦當自殺。故先備此櫬,以示無空回之理。”龐德抵達前線後,與關羽力鬥,曾射傷關羽左臂。後關羽水淹七軍,龐德力戰至隻身一人,突圍未果被擒。關羽欲勸降龐德,龐德誓死不降,最終為關羽所斬。

歷史上,龐德確實曾在襄樊前線力戰關羽,還曾射中關羽的額頭(小說中描述的是左臂),此後關羽水淹七軍,龐德隻身力戰至一人,突圍未果被擒,誓死不降,最終為關羽所斬的情節也與小說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歷史上龐德戰關羽的部分細節與小說所描述的略有不同。其一,歷史上龐德是在協助曹仁鎮壓了叛亂後,南屯樊城時為人所疑;小說中則描述是龐德討令為先鋒將隨於禁出征迎戰關羽前為人所疑,時間的節點略有不同。其二,歷史上龐德前往迎戰關羽是為樊下諸將所疑,而小說中先是于禁的將校董衡指出龐德不適合擔任先鋒,後由于禁告知曹操,曹操又產生疑慮,懷疑龐德的人略有不同。其三,歷史上龐德也有因質疑表明心志的話語,但是否有像小說中所言抬櫬出戰,歷史並無明確記載。在筆者看來,小說中龐德抬櫬出戰的情節大抵是為烘托龐德決死表現而特意塑造的。

綜上所述,小說中龐德的不少勇武表現在歷史上似乎並未有明確記載,可以看出,龐德的勇武有部分是小說有意塑造的。在筆者看來,由於龐德曾侍奉過馬超,此後又成為關羽的勁敵,因此,小說在這一角色的設計上勢必要與馬超和關羽相襯。有意思的是,小說中,龐德的個性前後似乎也有所轉變,在馬、韓聯軍對抗曹操時,龐德歸屬於馬超,其尚有獻計表現,雖然算不上頗具謀略,但仍屬冷靜之人。可是在投降曹操之後,龐德意氣的一面表現得十分突出,以致於在其抬櫬出征時,賈詡擔憂道:“龐德恃血氣之勇,欲與關某決死戰,臣竊慮之”。這樣的轉變,也不知是否是因為小說中龐德陣營轉換所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