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放在1981年,一張10元錢的鈔票(當時叫“大團結”),都可以說是不小的一筆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說裡,形容一個人有錢,都常說“摸出幾張大團結”。

而倘若兜裡揣著五塊錢,放在1981年左右的年月裡,也真心能辦不少事情。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比如1980年冬,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火爆開業,中學生陳林與父母在大雪裡等了兩個小時才等來位子,三口人要了燒鍋鴨、魚香肉絲、扒白菜加一份鴨架豆腐湯,還喝了一瓶啤酒。

當時只有十五六歲的陳林,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歡呼“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菜”。

這難忘的“三菜一湯”大餐,總共花了不到四塊錢——陳家四天的伙食費。

而1981年時,著名分析師張化橋正在湖北財經學院讀大二,他大學時的吃穿生活費“大約每個月六元”。

兩年後張化橋考取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每月除工資外還有五塊錢的副食補貼,“日子也能過得去”。

他的師兄還囑咐他,如果你想在五年內成家,現在起“每個月至少要存15元”。五塊錢,關乎“終身大事”。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也是在1981年,未來紅遍全國的《西遊記》艱難開機。

由於經費人手稀缺,包括“唐僧師徒”在內的年輕演員們,每個人拿一份演出費,卻要幹好幾份活,比如裝車卸車、充當群眾演員、擺燈光佈景等苦活。

導演楊潔實在看不過去,又給演員們申請了各種補貼,比如“群眾演員補貼”“劇務補貼”“特技補貼”,其實每次也就三五毛,卻足以讓演員們集體激動。

之後每次再有“額外活”,大家都紛紛歡呼:“今天又有啤酒喝了”。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哪怕在七年以後,即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中國店在北京前門大街開業。

之後的幾年裡,這家快餐店曾是北京人心中的豪華飯店,以至於每週都有新人在肯德基辦婚禮。有多豪華?

當時店裡一塊原味雞要賣兩塊五,所以為了吃頓肯德基,“不少家庭要攢上一個月的收入”。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可見,五塊錢,放在1981年,真是“大錢”。

五塊錢在當時有多“大”?也可以參考下日用品物價。

1981年的農副產品國家牌價:大米是0.142元一斤,食用油0.80元一斤,豬肉1.01元一斤,鯉魚1.08元一斤,活母雞1.16元一斤。

再看看北京的菜價:1981年上半年,菠菜每斤7分錢,芸豆每斤2角錢,茄子每斤3角錢,菜花每斤2角6分。

揣著五塊錢逛一趟農貿市場,如果想全花光,肯定滿載而歸。

這麼比的話,五塊錢的購買力,真心比較強。1981年也似乎是個“物價便宜”的幸福時代。

甚至一些故事刊物上,也有過窮苦的主人公“穿越”到1981年,然後拼命掃貨的劇情。

但事實是,1981年上半年,北京市民就曾向報社反映“菜”太貴。而五塊錢的價值,也得比比當時的工資。

先看農村工資,別說1981年,到1983年時,中國的農村年人均收入也只有309元。

五塊錢放那時農村,重要性可以想。而在城鎮呢?1981年時,實行“八級制”的城鎮企業職工,二十年以上工齡的老工人,每月平均工資在四十到五十元之間。

1983年在北京讀研的張化橋也回憶過:“當時北京的國營企業工人的平均月薪也不過40多元人民幣”。

同時期姑娘擇偶的順口溜裡,就有一句“七十元錢”——小夥月薪七十元?搶手!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同樣可以類比的是教師工資,1981年有20年教齡的教師,平均工資是每月41元。

入職兩年的年輕教師,平均工資是31元。以這個意義說,1981年的五元錢,對比今天的購買力,相當於教師平均工資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

“工資制度改革”的呼聲,在1981年,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並在強烈的呼喊中步步推進。

而且不止是工人教師,即使今天很多“高收入”群體,放在1981年,收入也真心不高。

比如1981年正在辛苦拍攝的《西遊記》,演員們的片酬,哪怕最大牌的“腕兒”,每集最高片酬也不過六十元。就這,還有人不停提意見,認為給的太高。

上世紀八十年代紅遍全國的影星楊在葆,1984年嘗試第一次做導演,想去廣州商討改編話劇《南方的風》。但當時北京至廣州高達百元的單程機票前,卻讓月工資只有88元的楊在葆糾結不已。

直到廣州方面主動表態,解決楊在葆等人的一切交通費用,此事才順利成行。然後,就有了那部改編自《南方的風》,且震撼一代人的經典電影:《代理市長》。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更能說明這工資水平的,還有1981年全國六十個城市試點的“公有住房全價出售”改革。

一套住房的售價在每平120—150元之間。

今天看是白菜價,當時對比工資,卻是天文數字。

以《經濟日報》記者謝然浩的記錄說:“由於當時的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實在太低,1981年底也就基本停頓了下來。”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所以,“1981年五塊錢購買力如何”的問題,與工資物價一比,也清楚折射了1981年的生活狀況:

在改革開放的伊始,大多數人,真是捏著荷包過日子。

而且,別看五塊錢在“買菜”“餐飲”等消費項目上,在1981年能辦不少“大事”,但放在八十年代另一些“消費項目”上,卻也辦不成什麼事。

比如買牛仔褲,這個當時的“新鮮玩意”,1985年登陸中國後就引爆全國。當時一條牛仔褲的售價,最便宜也要25元,貴的要30多元。

一些年輕人參加工作的頭一個月工資,估計還買不了一條褲子。

但即使這樣,手裡稍有點錢的青年,砸錢也要美一下,因為“小格子呢的夾克衫配水洗牛仔褲是最流行的”。

但大多數人買一條,都是一穿穿到壞,縫縫補補接著穿,誰家要有兩條以上牛仔褲?那是標準土豪。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再比如摩托車,在當時經濟發達的廣州,1981年擁有一臺摩托車,是個非常拉風的事情。

廣州街頭的私人摩托車,一輛價格在1900元以上,以很多“過來人”的體會說:“那時候騎摩托車,比現在開奔馳寶馬感覺還要好”。

電器等日用品消費更是“大頭”,比如彩電,在1981年的時候要數千元,就算黑白電視機,最便宜也在380元以上,比普通農民的年收入還高。

自行車也不便宜。

1981年時,“鳳凰”牌自行車賣65塊錢,“紅旗”牌自行車賣77塊錢,當時結婚,有“全雞全鴨”(彩電、錄音機、洗衣機、鴨絨被)和“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音響)等說法,置辦每一樣,都不少花錢。

而在這些消費上,並不富裕的1981年,卻展現出了和以前不同的氣象:當時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買衣服的花費,是42元。

用於買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等日用品的花費,佔中國日用品零售額的比重,攀升到了百分之二十五。

這個今天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數字,卻代表了中國人消費方式的變化,確切說,是生活質量的變化。

1981年的五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這變化,正如張化橋的一聲感慨,那時的中國,“空氣中流動著希望”。

20世紀八十年代,接下來中國多少激動人心的變化,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在1981年的諸多“消費”景象中,就已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