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沒?

詩海文蹤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詞,看到這個問題,首先第一反應,當然是有損原詩意境的啊,理由如下:

1、我們先來看看原詩杜牧簡介: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年代:唐代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現在的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然後再一起來看看整首詩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 ”,告訴我們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是大節,這一天 ,要麼是閤家團聚,要麼上墳掃墓,或者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小杜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小雨綿綿,細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裡就有客觀轉入主觀情緒了,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的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染染,悲痛欲絕。

“借問酒家何處有”。詩人融景傷懷至極,卻又要冒雨趕路,小雨打溼了衣衫、春寒料峭。小杜希望能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裡點明瞭上一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迥異的煥然一新境界中,小牧童熱心歡甜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正濃,村間那頭酒旗飄飄。讓人豁然開朗!



3、最後再看,如果去掉前面二字,我認為:

首先,且不說七言絕句的講究,光從語感上來講,朗讀就不上口,少掉了原詩的獨特韻味,從而就少掉了最重要的點睛之筆,吸引人之處!

其次,我讀詩詞,讀的就是那種韻味,喜歡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詩詞中的句子去感受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去找到那一種意境,而如果把它的最重要的引點去掉,就少了那個屬於它的韻味,意境就不同了,也沒那種美感了!

最後,我們每讀一首古詩詞,喜歡的就是它的那種韻律,除了刻意去背誦的,剩下的就是自己一讀就喜歡上的,因為韻律好,讀起來朗朗上口,順帶就記住了。更何況這首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生動成趣。與詩人小杜的感情脈搏一致,表達的是他當時的那種情懷。

這是多麼悲涼而又唯美的意境啊!所以,如果把最重要的引趣點去掉,那必然還是有些不妥的,感覺變了,意境就不一樣了,也必然會有損原詩意境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分享,那麼你有何高見呢?不妨提出來一起討論討論?🙉


芷蘭小時光


可改短劇:[呲牙]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聽雨YS666


這樣行吧

清明時節雨,

路人慾斷魂。

問酒家何處?

童指杏花村。

不行這樣——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

欲斷

借問酒家

何處

有牧童

遙指

杏花村

然鵝

這樣還是最好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話說,這作者是誰?





詩意北國


唐朝杜牧(清明原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間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第一句減少了時節二字變成了清明雨紛紛,對整句詩來說意義改變了。清明是指清明節當天,清明時節是有一個時間段的,大約農村俗歷為15天左右。

……清明雨紛紛是指清明當天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指這個時間段都是下雨。減少2個字縮短了時間段,對整句所指的只有清明這一天。(清明時節指清明前7天、清明後7天)

……第二句減少路上二字變成了行人慾斷魂。這句改變了人的數量,人的目的、下雨天也有不是去上墳。祭祖的。路上行人慾斷魂明確了人的目的。

……第三句沒有借問二字,變成了酒家何處有。酒家何處有這縮少了範圍,只是對自己內部幾個人才有這樣的提問,內部都要有熟悉的地方才可這樣問。(例如朋友一起去吃飯,那個地方好壞都知道才能回答某某地方)。改動後變成了主動,成了熟人熟地方的老客了。原句是借問酒家何處有,指的是自己人生路不熟,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借問是對人的一種稱呼,禮貌之意。改動後相差大遠,不合情理。(例向人問路或其它、用借問一下去某地方怎樣走,是對不熟的人的一種稱呼)

……第四句減少牧童二字、變成遙指杏花村。是誰指杏花村嗎、那麼只有自己了、這樣又形成了與第三句相同點了、自己對地方熟悉,老客了去吃就是,對人對地方相當熟悉和了解、(例朋友一起去吃飯、說去某地方、是相當熟的)原句是牧童遙指杏花村。那麼你問了人家人家就會告訴你什麼地方有吃的有玩的,這樣就說明自已對這個地方人生地不熟、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遠方客人,原句與減少2個字的句有天地之別,客人問了牧童,牧童才會回答客人,於是用手指了指告訴對方遠點的地方有個杏花村。(假如你不問人家、誰告訴你去吃飯的地方、古代與現實是一樣)

……原詩與減少兩個字的詩句有天地之別。是對原作者的不敬


用戶43O41963


我認為減去二字,情意有所變異了!


黃妙機


據說《清明》這首千古名作被多人改過,都是從每句減去兩字。曾被大學士紀曉蘭改過,普遍認為:

清明時間雨紛紛~雨不只在清明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不在路上豈是行人?

借問酒家何處有~酒家常隨客舍,都在顯眼的地方何需問!

牧童遙指杏花村~誰指都行,非牧童不可?這不都是多餘嗎?於是就成了:

清明時間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好端端的詩,一經改面目全非。看似精煉,讀起來生硬、機械卻少了原詩意境和韻味,如同爵蠟!


有邰一夫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雨紛紛

路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雨紛

路上人斷魂

借問酒家處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魂

借問何處酒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時節雨紛紛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一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心

獨酌一杯酒

醉臥杏花村

自己體會,看看哪個不行。





人生百態聽我心


更簡潔了,但沒有生活氣息了,乾癟枯燥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語言畢竟只是手段,為了語言犧牲內容犧牲詩意,那是南轅北轍了。

文學語言應該精煉簡潔,但不等於犧牲內容,削足適履。

所謂過猶不及,應該恰到好處。

“時節”不多餘,加重了時間的感受,和“雨紛紛”結合,就時空都有了。

“路上”不多餘,一來更確切更具體,二來增加畫面感。

“借問”不多餘,增加人物,畫面更加豐富。

“牧童”更不多餘,增加人物,還增加一種意趣。

詩歌要簡潔,但也要豐富,不能為了簡潔犧牲豐富。

《清明》詩僅四句,時間、情景、環境、氣氛、人物、心境、動作全出,夠簡潔了。





大悔憶智冰


直接。清明雨,行人魂,酒家有,杏花村。


用戶9610265037192


試一試,減三字如何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減三字後]

清雨紛紛

人慾斷魂

酒何外有

指杏華村

清雨紛紛,可指初春的清涼小雨,也可指清明節前後的雨,都指連綿不絕的雨,其意景情境沒有變化。

人慾斷魂,可指勿匆而過的路人,也可指在外喝過酒的,而在雨中趕路的酒客,或者作者本人,其詩意依然未變。

酒何處有,是指路邊酒店之類,路人或作者自認酒還末喝好,或酒醉未醒還想尋酒店,繼續喝酒或者休息。

指杏花村,誰指?可能是行人過客,可能是附近村裡的村民,也可能是指放牛嬉玩的小孩。既然你去問路,自然會有指路的,方向是村裡的酒店。

如此雖然減少了字數,但大部的詩意情景並沒有太多變化,反而變得簡潔明瞭。並由單指專向,轉換成紛復多向,有更廣更深的縱橫,內展外延,含義豐富,想象自由。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看看減字前後的對比變化。如有不同意見,願聽批評指教,重在參與,稍帶娛樂,敬請理解為謝!

(網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