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少,留守的都是上歲數的,農村該怎麼辦?

發現周邊有趣的事情


縱觀社會人群結構調整,只要是社會高速發展,必然是城市人口大於農村人口,農村要發展千變萬變離不開種地,農村要富千變萬變離不開建廠發展工業,兩種勞動結合起來,走勞動致富的道路,才是正確的,農民工的出現就說明工業發展的重要,農村建工廠,農民就可以不再離家出走,農村就不是幾千年單一的耕種勞動形式。

農村人口減少是目前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另一方農村勞動人口大量外流,從而直接導致農村土地丟荒嚴重,遷移戶口一定要慎重考慮,除非必要最好不要把戶口遷出農村,如今農村條件越來越好,不要等老了以後,沒有土地養老才後悔。

農村人口逐漸在減少,可是宅基地的性質卻不會發生變化,只要房子在農村保留完好,宅基地的使用權永遠都是自己的,因此很多農民一戶兩宅的情況很多,一棟新房子,一棟老房子,而長期在外打工,萬一哪一天房子漏水成了危房,很多人糾結要不要重新蓋房,如果不蓋又可能存在被集體收回的危險,要蓋又不想蓋小。

隨著今後農村的發展,加上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將來必定會有大量外出勞動力返鄉繼續耕種土地,不過這必須要有產業帶動,可能就是走合作模式,農民以土地入股,集中管理,比如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田園綜合體等等

最後,不管是什麼情況,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都能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老人的養老問題:大多數農村的老人即使孩子在城裡定居了,也都不願意去城裡,為什麼?其實這一點我是非常有感觸的,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去過城裡親戚家玩,人家都裝上了地板磚,門口還有墊子啥的。農村孩子嗎,哪裡知道這些呀,鞋也沒換,身上又不乾淨,直接就進去了。全程就是看到主人家不高興的樣子,簡直就跟借他家錢沒還一樣,自從那以後我很少再到城裡走親戚。從那個年代就能看得出來,農村和城裡生活差距和環境想要融合並非易事。通過這個事情以及很多農村人對進城走親戚回鄉的反饋得出一個結論。常常聽說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我想說得更準確一點,應該是農村人出去混好了之後就看不起農村人這個比例可能佔比更多一些吧。



周奧運弟弟


這確實是個問題。今天的農村基本上是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基本上,年輕勞動力和戶主都在外面工作。此外,一些孩子在外面上學。他們很少有時間回家鄉。他們每年過節、元旦只能回來一次,所以農村人不多,村裡到處都是安靜無生氣的樣子。

如今,農村有許多留守老人。他們不方便搬家,也不願意離開家鄉。一些老人失去了伴侶。他們終年孤獨。他們的孩子總是在外面打架很長時間,這對他們來說很孤獨。我記得我小時候在農村時,那裡仍然很忙。雖然大多數家庭成員都在外面,但仍有許多孩子。閒聊給這個不大的村莊增添了許多憤怒。現在,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城裡買房。他們對孩子在城市的教育更有信心,因為他們擔心農村的教育會落後於環境。這確實是一種現象。

所以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裡,我覺得農村的人不多了。剩下的可能是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而且,農村的拆遷在增加。主要是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把房子建成了外觀社區,失去了原有的農村特色。而現在的年輕一代基本上不能種田,他們也不太瞭解。體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如父輩,他們都選擇在辦公室工作。

所以在未來的農村,土地基本上是承包的,村莊基本上是拆遷統一的,形成新農村,逐漸失去了農村的自由,失去了種菜種地的能力,失去了原有農村的獨特面貌。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經驗,不再捨不得,只是貪圖那種原始的記憶。





劉雙看三農


我就出生在那個東北的小山村,選擇不了父母,更選擇不了國籍。更沒有富有的生活等著我,而等著我的是就是貧困。吃不好,穿不暖,我從生下來的使命就是改變命運,並一直實踐著,直到白日的盡頭黑暗到來。

草房一座

身為一個農村的貧窮的年輕人,從我懂事起就告訴自己,我得離開它。我吃的是最不好的,穿的是最不好的,別人生來就擁有的,是我可望不可及的。我需要不停的奮鬥,努力學習,還不一定成功。那就拼命努力離開它吧!永遠不再回來。

直到多年以後,我已離開它多年以後。我擁有了我夢想的、吃的、穿的、房子、車子。卻不知從何時開始或許是兩鬢頭髮都白了的時候,無比懷念它,而那些痛苦都變成了美好的回憶。

終於鼓足勇氣回去看看他我的村子,它就像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這個山溝的小村子,走的不剩幾戶了,剩下的也是老人、孩子和歡歡快快的狗。

溝溝叉叉一人家

我能夠為它做點什麼呢?靜靜的夜,天空中是滿滿的繁星,空氣是那麼新鮮,聽到遠處大河流水的聲音,就那麼靜靜的入睡了,這樣美好的夢境還是在小時候擁有過。

下定了決心,放棄我努力奮鬥的城市所擁有的一切,回鄉創業。既然做?已經決定,我怎會不知失去的是什麼,得到的又會是什麼!

總要有人為這個村子做些什麼?你也不做、他也不做、我再不做,農村還有將來麼?農村的孩子還有將來麼?祖國還有希望麼?

農村創業我一直在路上


隨玉而安2020


大家好!我是歐陽:

為什麼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因為,俺也是從農村的大山村裡走出來的年輕人,記得在山村讀小學時。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成就大事業。但前提是要成績優異,出類拔萃的考取好學校,不僅僅父母高興,而且也為學校爭光。所以,很多農村娃從鄉村到鎮上在到縣城而後再到市區最後在到一線大城市。嚮往的生活,慢慢靠近他們夢寐以求的願望。

從而導致農村大量留守老人和兒童,記得兒時的我是九零後,六歲以前一直都是爺爺奶奶陪伴在我們左右。記憶中只有老一輩的人和童年的時光,那時只能每逢過節才能見到父母一兩次,匆匆的相見,又匆匆忙忙的離開。奶奶拉著我的手在遙遠的鄉間小路,揮手向父母告別,淚流滿面的我們知道父母要去打工掙錢養家餬口。所以,年輕體壯農村人都南下工作創業,留下大多歲數高體弱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兒童。

最後,農村該怎麼辦?何去何從?

1、先修路在致富,響應國家號召2020年從農村奔向小康社會生活,摘掉貧困帽。

2、引入投資經商的開發商,把農村的資源利用起來,帶動勞動力,激活當地特色產品買賣,創造商機,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3、利用互聯網時代:①打開天貓、淘寶、京東、……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年輕人在家創業致富,注入新的一代血液循環。②國家補貼,政府提供技術支持就業。由傳統行業轉向新興行業。③農田水利土地整改,實現機械化,整齊劃一田地,使農業大大提高農產效率。教育更新農戶們的戶外農田作業知識。④吸引農業人才,數、理、化、生、科技。繼續持續發展田地,帶領團隊,治理種植問題。⑤促進農產品營銷,打開市場通道,讓自媒體、新聞報道、廣告、…介入人民的視野。⑥提高農業經濟水平收入。

最終,我相信俺們的農村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鄉村喜歡上農村的山農村的水,實現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可能。加油人民百姓,加油黨和國家,祝願祖國的農業繁榮昌盛。











歐陽視界


關於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的現象,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現在更多的是丈夫一人外出打工,養活一家人。

這種現象在我老家廣西很典型,那時候,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去廣東打工,家裡就只有老人和孩子。父母由於文化程度低,乾的都是服務行業,所以假期少,一年就回兩三次家。

現在,還有大批80後、90後進城務工,有些人工作比較順利穩定,還可以把妻兒帶到城裡一起住。但有些人沒有這個能力的,就只能選擇經常回家,畢竟現在有高鐵,便宜又快捷。還是可喜可賀的。

現在我在海南,我發現留守兒童的現象比較少。海南省基本都是以農業和旅遊為主,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農戶土地多,很多人都選擇在家務農。只有少部分人選擇去外省打工,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留守兒童和婦女了。

近些年,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全球化信息共享,互聯網產業更是不斷更新換代。這些都會加速人員的流動。而老人到了風燭殘年,會受葉落歸根的觀念,不願跟隨年輕一代離開故土。

總而言之,隨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留守問題會逐漸改善。國家正在努力,我們也都在努力!





海南劉大腳


我是黑龍江省克山縣的,目前我們這裡確實是人口外流,農村只有老弱,孩子基本都領出去了。我以前在外地做點小生意,也可以說衣食無憂,但是我還是選擇回來了,一是割捨不了這份感情,再有我認為大東北還是有發展的,這裡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這裡有地球上僅有的三塊黑土地之一,它們肥沃的流油。這裡有馳名中外的克山土豆,克山大豆……現在國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也大力扶持,而年輕人很少,相對的競爭力也小,我認為在這裡會有未來。




甄蘑菇在東北


現在的農村,除了逢年過節,很少看見年輕人的身影。農村所留下的都是年齡較大的老人,和極少數身體有殘疾的青年人,還有很少的在家創業的年輕人。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出去謀生 ,有的已經搬到城市,農村只剩下老年人的身影。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動,從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走出農村。願意留下來的,只有留戀故土的老人。而留下來的人,也斷斷續續慢慢走向城市,遠離土地。農村雖然提供了人們所需要的糧食,但生產糧食的是土地,不是農民,不是農村。落後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肯定會被淘汰,終於有一天,缺乏就業機會的農村註定會不存在,只是時間問題,而擁有成功工商業的村居,終有一天也會演變為城鎮。沒有了農村,人們換了一種生活方式,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





想去航拍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這也是困擾著像我們這種三十出頭的農村年輕人的問題,像我們家,我和老公都是地道農村人,他在我們這附近上班,我們剛結婚那會,我也上班,可從有了小孩,到生,都是在家裡,生完又帶孩子,我們家是二孩家庭,我身邊都是和我一樣的,二孩家庭,要麼夫妻一起在附近,上點班,要麼一個人帶孩子,一個人上班,也有外出打工的,孩子給父母帶,,就今年,我的父母一直也勸我們把孩子留給老人帶,和我表哥他們出去廈門打工,可我們商量了以後,還是決定就陪著小孩,畢竟,孩子還那麼小,童年只有一次,錢這輩子都掙不完,我們不想錯過孩子最關鍵的成長期,但經濟壓力也大,這個事,我還是和婆婆進過,她的意見也是,陪著孩子比較好,她跟我說,她們最多能保證小孩吃好,穿好,孩子的安全,把小孩照顧好,但小孩心理上的一些東西,還是得靠父母,我們說的話,孩子總是格外聽的,她作為奶奶,有時候跟孩子說話,孩子都不太聽。農村確實就業是個大問題,像我們這層人,文化水平基本偏低,就上過職高,在附近上班,工資太低,工作難找,一個月工資2000左右,還要除去上班吃飯的錢,基本只夠自己花的,所以,年輕人選擇出去,也是沒有辦法,若不是生活所迫,誰忍心丟下自己的孩子,遠走他鄉,誰會願意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真的好希望有一天,像廈門那樣的大工廠,能在我們家鄉辦分廠,我們就可以邊上班邊顧小孩,工資還不低,其實,我們這邊也有小型廠,可是資源有限,大多隻招剛畢業的實習生,年前我去一個工廠應聘,人家看我年齡,還沒有進過廠,人事部都沒有用我,搞得我失落好久。


至於農村該怎麼辦?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儘量解決農村待就業問題,像我這樣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大有人在,一個月2000早上吃飯一天10塊,下雨天還要開車去上班,一個月下來剩 不下多少,有幾個人願意去,而且我們這到城裡上班,大約10公里的路程,平時不下雨都是騎小電,而且都是實體店賣東西的工作,現在實體店又難做,所以工資低正常。
我做了幾年的家庭主婦,那時候希望有什麼可以在家做的手工活,就是有人專門來發貨,做好了來收,按件拿去那種,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基本上都是騙子,我就聽說過,在省外,有些婦女在家接手工活,月入好幾千的,羨慕,我們這是不是太偏遠了,就算有,也是騙子,要教好多押金的那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98309f0c726472ea98573bdd78c9963\

玉溪小妹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農村的年輕人都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城裡打工上班,有的在城裡買了房,就是有空回家看看父母,這個問題在七零八八零後身上最為普遍。

我們這裡的九零後來說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結婚也是在城裡買房,但大部分是在不遠的城區。我們村裡的九零後來說他們在城裡買房但是家裡也蓋了樓房,他們在農村家裡住的時間比在城裡住的還長。這樣在家裡父母還能給幫忙帶孩子。

現在有一個現象一些八零後賣掉城裡的房子回農村可以蓋很好的樓房,選擇回農村創業。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農村的生活條件也不比城裡差。所以現在年輕人也有很多選擇回農村創業既能掙錢養家也能照顧父母。

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山溫柔先生


農村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少,留守的都是上歲數的,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空巢老人,老弱病殘,留守兒童,他們這些老人在農村慢慢地失去勞動能力,農村大片土地越來越多沒有人耕種。我國人口眾多,糧食自給必須有保證,守住18億畝糧田的底線,必須要耕種起來打出糧食才能算。

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村怎麼辦?我們要鼓勵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紮根農村,利用他們學有所長,熟悉農村為農村發展出謀出力,為他們提供資金及創業必須的條件支持,創造農村也可成就人生理想芬圍。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本是低質低效,興修水利和基礎設施,改造成高質量農田,發展特色農業,一鄉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吸引年輕人回農村創業,對改造難度大,利用價值較小的,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或者建成高效果園,解決農村發展問題。

實行土地流轉,在完善農村各種設施的同時引進有技術有資金有視野的現代職業農民,利用科技,機械化作業,徹底解決年輕人越來越少勞動力不足的瓶脛,走出一條農村現代化道路,與城市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