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年

現在過年都不知道準備啥,平時吃的和過年一樣,新衣服喜歡隨時就買。不用像過去那樣,非得一年到頭,過年了,才能吃上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年。我出生在呼蘭縣臺屯鄉一個偏僻的小村裡,1981年我八歲,從記事起,每一個年,家裡都置辦得隆重而熱鬧。雖然貧寒,卻記憶深刻。一進臘月,我就天天數著手指頭,盼著過年。母親就會說,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下晚坐一宿。母親是一個特別能幹的人,為了能過上一個像樣的年,不辭辛苦,每年都要養一頭豬。專門春節時吃。沒有糧食喂,母親就夏天頂著毒日頭,給豬割草,冬天喂甜菜櫻子、烀小土豆、胡蘿蔔。豬長得又肥又壯。一到臘月,豬肉能凍上就殺年豬。豬一叫,年就要來了。我學到的第一個童謠就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殺豬要把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都請來大吃一頓。賣掉三腳肉,賣肉錢供我們上學、辦置年貨。剩餘一腳豬肉留著過年吃。平時做菜只能放豬油,肉是不能吃的。

我父親是木匠,過年很多鄉親都要打新板凳、新地桌。為了給人家在大年三十之前趕製出來,常常幹活幹到後半夜二、三點鐘。別人家過年早早就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我家裡卻是塵土飛揚,滿地全是父親推出來的鋸沫子、刨花子。我那時就會噘著嘴說,來年能不能別做了。父親說,為了別人家能過個歡天喜地的年,咱家髒點就髒點吧。二十九晚上收拾出來,也不耽誤過年。

大姑心靈手巧,自學成才。家裡有個縫紉機,一進臘月,縫紉機上就摞滿了厚厚一層花布。那是村裡家家戶戶給小孩子做新衣服用的。大姑自己裁,自己做。卻一分錢也不收。每家都怕自己孩子的新衣服在新年來臨之前做不出來,家裡的門檻都快被鄉親們踏破了,一個沒走,另一個就進來了,說的都是同樣的一句話:“士影啊,能不能把我家孩子的先做出來?”大姑忙的頭都顧不得抬一下,縫紉機踏板在腳下緊踩著。“彆著忙,都能做出來。”大姑起早貪黑,在三十之前,終於把那些布變成了漂亮的花衣裳。

爺爺是鄉政府黨委秘書,毛筆字寫得特別漂亮。在春節前一週,爺爺就把大紅紙買回來,裁成規規矩矩的一條條,開始寫春聯。我一邊讀著春聯上的字,一邊給爺爺研墨。肥豬滿圈、金雞滿架、井泉大吉、大福字、小福字……我問爺爺,怎麼把福字寫倒了,爺爺笑著說,福到了。我舉著福字滿屋跑,福到了,福到了!奶奶在一旁慈愛的笑著。一個村裡的鄉親們就都把大紅紙送到了我家,爺爺也很高興能為各家各戶寫春聯。爺爺偶爾也讓我為春聯編寫新詞,還真有一副對聯詞被爺爺用了,別提那個年我有多開心了!寫完春聯,爺爺買來五顏六色的紙,自己用刻刀刻各式各樣的掛錢。

三十早上,我和弟弟貼好春聯,就拉著爸爸做的冰爬犁,裝上一箱箱好吃的,給太爺、太奶送一份,給姥姥、姥爺送一份,給二爺、二奶送一份。回來的時候,媽媽做的小雞燉蘑菇、大米飯已經熱騰騰的出鍋啦!我和弟弟把爬犁一扔,上炕就開吃。吃過飯,換上新衣服,新襪子,奶奶就往我們新衣服兜裡揣壓歲錢。揣著錢和小羊鞭,我和弟弟就到大門口放鞭炮。三十晚上,媽媽給我們每人發一個蘋果、一把花生、一把糖,化上一盆凍梨、凍柿子,和麵剁餡,準備包三十晚上的餃子。媽媽特意把餃子包成元寶形,邊包邊說,金元寶銀元寶,嘰了咕嚕往我家跑。初一早上,媽媽、爸爸和叔叔嬸子們要給太爺、太奶、爺爺、奶奶磕頭拜年。中午的時候,鑼鼓一響,整個村子都沸騰了,人都出來了,大秧歌扭起來了,年的氛圍在這喜慶的舞動中,愈加歡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