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因疫情被無限延長的假期,對於廣大帶娃家長來說,的確是一次"陪娃技術"大考。有的家長因為不知道該怎麼陪娃,就把孩子"託管"給電子產品。雖然深知不好,卻難以抵禦一時清靜的誘惑。

有的家長突然覺得家裡玩具不夠,於是趕緊往購物車裡丟玩具。但在我看來,越是簡單的玩具,越是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玩耍時加入一點點思考和創意,被玩膩的積木玩具,也能煥發出新的魔力。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粉絲群裡有位潛水多時的孩子爹,在群裡分享了一組自己用樂高積木和小彩燈做的"燈光城堡",引起了大家的一片讚歎。他說,自己和孩子被困老家,家裡只有三套積木,他卻發現了基本款玩具的"奧義",帶娃把積木玩出了新花樣。他的話一落,群裡媽媽們紛紛艾特他取經:積木玩具有那麼好玩嗎?咋玩出新花樣?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為什麼我建議孩子玩積木玩具?

《終身幼兒園》中作者寫道:積木的真正創造者,教育家福祿貝爾將"廣播模式"的教育轉變為"互動模式",為孩子們提供與玩具、工藝材料和接觸其他物體的機會。

積木正是福祿貝爾用來承載自己教育理念的工具,而現在我們將這種思維模式叫做"創造性"思維。儘管有這麼多聲光電玩具,早期教育界還是一直認為,這種建構類遊戲對形成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更加有幫助。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對於孩子而言,積木顆粒並不具備什麼形象,但是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雙手拼出各種經過抽象的圖形:動物、建築、自然等等。所以搭建積木的過程,就是抽象真實世界,並創造另一種世界的過程。

更何況積木作為一種"素材",加入孩子的幻想和家長的引導,更是能成為家中真正的萬能玩具,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爸爸如何利用三種思路,把積木玩出花樣的吧!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復活基礎款的三種思路

一套積木的玩法千千萬萬。關鍵還在於陪寶寶玩耍時,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能從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中跳出來,用更有創意的方法啟迪孩子的智慧,玩出新花樣。

一、基礎玩法延伸

孩子第一次拿到積木後,往往會從摸一摸、捏一捏開始,接著就是搭建房子。我們對積木的應用似乎就止步於此了,然而在基礎玩法之上加點創意,就有了下面兩種遊戲。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1、光影遊戲

有天睡前和孩子在臥室玩,手裡拿著塊積木反覆把玩。這位爸爸突發奇想,摸出了手電筒,關了燈。對孩子說,我能讓你手裡的積木變大,就拿著手電筒照出積木的影子,果然影子可以隨著手電的移動,變大變小。孩子覺得真神奇,每天晚上都用積木搭出不同的形狀,然後拿著手電玩"積木影子"。

遊戲感言:孩子對物質世界的瞭解和認知,就來自於一次次對"奇妙現象"的感嘆。當普通的造型已經覺得厭煩,不妨試試用另外一種方式看積木,他會很感興趣的!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2、體積遊戲

在用積木給孩子做數學啟蒙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拿著兩個積木問孩子,這兩個哪個大?如果是兩個方形積木,或答案很明顯。如果是像上圖這樣奇怪形狀的積木,孩子還能很快回答出來麼?

有次為了讓Tim瞭解到積木大小對應的體積概念,老公受曹衝稱象的啟發,灌滿兩杯水,讓Tim將積木放入水中,在拿出來,根據水位來判斷積木的大小。一整個下午,他們都在玩這個遊戲,Tim也顯得樂此不倦。

遊戲感言:眼睛看到的未必真實,玩遊戲的同時,也能給孩子植入科學嚴謹的思維模式。

二、給積木加點料

看似簡單的積木,加上一些有意思的"配料",也能玩出超乎想象的效果。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3、平衡遊戲

隨著Tim長大,把積木搭的高一點,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我寫作的時候,他有時候會搭建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城堡有時候則會馬上推倒說:"無聊"。這位爸爸告訴我,這個時候可以給他加點難度了。我們可以找點雪糕棍、小木棒或者家裡的筷子都行。像上圖一樣,適當增加難度,這樣孩子們就能重新獲得挑戰的樂趣了。

遊戲感言:遊戲太過簡單,對於比較大的孩子而言,就會失去樂趣。但這並不代表玩具已經過時了。家長可以找到別的材料和現有玩具搭配,就能創造出新的玩法。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4、積木拼圖

積木的本質是構建,所以也是用來做拼圖的好工具。如果家裡有很多孩子已經不想玩的積木,找到提及相同的。拼成一個完整的畫幅,再找到寶寶喜歡的圖案,動手剪開粘好,就能獲得一副拼圖。這個過程也可以讓寶寶參與其中自己做的玩具當然最好。

Ps:粘的時候,建議用可以摘取的雙面膠,這樣拼圖的圖案就能常換常新了。

5、 藝術創意

Tim的藝術老師告訴我,孩子這個階段需要對藝術有基本的認知,熟悉各種材料能達到的效果,而不是做出作品。他們的藝術課上,就會去找各種材料去表達。Tim回家後,就嘗試著用積木做拓印畫,不同形狀的積木,蘸上顏料,在紙上像印章一樣,印出圖案,再給那些三角形,正方形畫上帽子和鬍子。一幅畫就這樣完成了!

三、數學啟蒙進階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作者認為:家庭啟蒙可以是一個斜坡,幫助孩子平穩地走上更高的平臺,在挑戰來臨的時候更能從容應對。

大部分爸媽都知道積木是孩子數學啟蒙的好工具,可以讓孩子瞭解數字和數量的關係,比如數字1對應1塊積木、數字4對應4塊積木;還可以用來學習計算。但積木對於數學啟蒙的幫助遠不止如此。

6、 從立體到平面

寶寶立體思維的建立過程,就是一次次將立體的結構和平面圖形對應的過程。為了幫助孩子更容易的理解,可以帶他用積木作畫,在找一找哪種平面圖對應哪種積木。有沒有兩種積木形狀不一樣,但平面相同的?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7、 積木分類

數學思維不僅僅包括對數量的認識和對形狀大小的分別,進階一點的還要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材質相同,顏色形狀不同的積木,就是培養分類能力的最好抓手。

找張硬紙板,根據積木形狀畫上各種標記。讓孩子在積木堆裡尋找相似的,讓它們各就各位。這個玩法也可以和上面的玩法結合,讓孩子自己畫自己找。甚至還能讓全家參加進來,一人領一種圖形,看誰找的快。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帶孩子玩不如陪孩子玩

上面說了那麼多種積木的"進階"玩法,很多爸爸媽媽一定摩拳擦掌,打算帶娃好好玩一下。但這裡需要提醒大家一下,無論是給孩子介紹新玩具,還是帶孩子尋找舊玩具的新玩法。作為家長,我們要儘量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多用問題引發孩子思考,把創造的喜悅交還給孩子。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比如,有天下午,我翻出一大筐舊積木,很無聊的在擺弄著。

Tim問:"媽媽,你在幹什麼?"

我回答他:"這些玩具你都不怎麼玩了,閒著很可惜,我們能用它做什麼呢?"

Tim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他和我說,可以倉鼠做一個屋子;還可以把這些積木放在我的"小舞臺"上當高樓。

整個下午,我就在一幫充當"小二",聽著兒子的指揮,用那些他已經玩膩了的舊玩具,搭建房子、高樓。

小辮子媽有話說:

其實對於孩子,玩具的意義根本不侷限於,那些箱子裡被標上玩具標籤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在玩遊戲過程中,他們腦力激盪的體驗,以及父母的陪伴。一套簡單的玩具,有爸媽的用心陪伴,也能玩出不少花樣。就像文章中的那位爸爸,之所以有這麼多玩法,就是他跟孩子彼此用

"愛"鑄就的,不是嗎?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