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孩子不聽話確實非常讓人頭疼,可是比起不聽話,更可怕的是,孩子早已被父母傷了心。

面對孩子每天的哭鬧、發脾氣或是沒禮貌的行為,家長難免焦慮生氣,但其實這是瞭解孩子心理成長的最重要階段,這時候最需要時間和耐心。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而最怕的則是,家長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加上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去強制孩子改變行為。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讓孩子傷心,以為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愛,因此破壞了親子關係。


以下幾點就是父母常常忽視的錯誤教育方式: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強迫孩子分享

你也是那種「二娃一哭,大娃就得讓出手中玩具」的爸媽嗎?

是的,讓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的確非常重要,然而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

一般孩子通常要三歲後,才會理解「分享」的概念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因此,三歲前的孩子對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很正常,在他們的世界裡,東西只有“屬於我”和“不屬於我”兩種屬性,因此他們也無法理解“分享”的實際意義。

因此這個階段家長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再慢慢建立分享觀念。

比如:在孩子面前把東西借別人一下下,再拿回來,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失去,東西還會回來,讓孩子理解分享並不可怕,但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強迫孩子打招呼

在社恐普遍的當代,大人之間見面都未必打招呼,卻老愛推孩子去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

這對天生害羞的孩子簡直是種折磨。


孩子不敢主動打招呼,家長該做的不是動氣或者著急,應該是先幫孩子向人家打招呼,才能建立正確的模仿對象。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其實仔細觀察,每個孩子對於打招呼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點點頭、看你一眼、拉拉衣角或揮揮手等,家長應該仔細去觀察孩子這些細微的姿勢與表情,而非只認定“開口說你好”才是打招呼。

若能抓出這些細微的動作,才能更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才能鼓勵孩子再多跨出去一步。


使用具有威脅性的語言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嘍!”

“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你是不是也曾在對孩子無計可施下,說過這樣的話呢?

這樣的語言很有用,多數孩子會馬上閉嘴,但心裡面馬上受傷。這類威脅性語言會破壞信任感,留下一輩子的創傷,卻也是家長最常犯的錯誤。

父母可以罵孩子,但是應該要針對“錯誤行為”罵,而不是針對“品格”罵。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比如:可以罵“媽媽不喜歡你剛剛用玩具丟別人”,但不要罵“壞孩子”,更不要威脅孩子。

點出的行為要具體,語氣可以生氣一點、大聲一點,清楚表達大人的情緒、不喜歡孩子的行為,但這樣一點都不會影響爸媽的愛。


罵完孩子要注意事後總結

世界上沒有完美父母,很多爸媽在對孩子大發脾氣後,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愧疚感。

不過這樣很正常,爸媽也是人,本來就有情緒,不用因為對小孩生氣感到罪惡感,並且這是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機會。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媽媽剛才怎麼了?你覺得媽媽為什麼生氣?”

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可以找孩子一起討論:“媽媽也覺得自己生氣太多了,我們一起練習生氣不要反應這麼大好不好?”

向孩子坦承自己的情緒,並一起學習如何面對。


給自己的情緒分等級

如果大人凡事喜歡動氣、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的話,很容易讓孩子分不清楚事情的輕重。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5個行為,可是大多數家長每天都在做


孩子會變得無法分辨,“爬到三樓、快掉下去了”和“亂丟積木”,哪個行為比較嚴重,因為似乎下場都是一樣的

很多時候孩子長大一些卻變得因為一點點事情就大吼大叫、耐挫力低,這其實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