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越来越多中国人喝咖啡了。


1971年星巴克诞生的时候,中国人喝茶已经喝了几千年。这种新的咖啡因涌入市场的时候,只有两种人喝得起咖啡:国内最富有的人和外国人。当时大学教授的月收入大概是200元,而一杯雀巢咖啡都要卖20多元。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而到现在,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平均下来,每人每年也会喝上5杯咖啡,在80、90后的办公室白领中,几乎有一半人每周都会喝咖啡。咖啡也从主打“醒脑提神”的功能饮料,渐渐变成了“第三空间”里休闲和社交的代表。


有人天天喝咖啡,觉得一杯咖啡能给工作日一个充满能量的开始;也有人喜欢周末闲暇到咖啡馆,悠闲地坐上几个小时;也有人不喝咖啡,偏好清淡的茶香,喜欢静谧的茶馆。谁都无可厚非,不过各有所好。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但是瑞幸咖啡的文案,却如同丢入网络的一颗炸弹,炸出了咖啡爱好者甚至路人的一片争议。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乍一看,充满傲气的文案能够凭借其“嚣张的气焰”抓住人的眼球,看好这批文案的人不在少数。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但是微博上放眼望去,嫌弃的声音似乎占了上风: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其实这次争论的本质并不在于瑞幸说得对不对,有没有语病,而在于它挑战了人们对于咖啡的定义,令人不爽:“我喝我的咖啡,你凭什么往我身上贴标签?”


对啊,我喝不喝咖啡,在哪喝,为什么喝,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甚至在距离梅州蕉岭县这个小县城也还有半小时车程的小村庄里,也悄然建起了一座属于村民们的小咖啡馆,它还有一个富有网红气息的名字——“漫时光咖啡馆”。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乍一眼看去,这座小小的建筑并不会因为它咖啡馆的身份,给人突兀感。小院子的入口,是一个传统茅草和木材风格的入口,围墙也是用了当地常见的建材,生于此处的人都不会产生距离感。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白色的墙面结合木头装饰,连门匾都是传统的书法文字。院子的角落里有着呆萌可爱的装饰,着实不“洋气”,却也招人喜爱。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不过走进内部,就能看出与传统茶馆的差异,格子书架整齐中带着一丝随意的闲适,柔软的棉麻布沙发看着就能够放松人的神经,吧台上的咖啡杯静静地等着下一位顾客。


虽然咖啡馆美观舒适,一开始建在村里却不被看好。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地方和咖啡最不沾边,九岭村绝对可以计入其中之一。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村子很小,几分钟车程基本上就能从头走到尾。村口附近有一块公示板,标题写着“九岭村寿星榜”,而底下,则被数十位年过80,甚至百岁老人的姓名填满。


九岭村的颜色,能让人想起生活该有的样子——不同于城里总是带着灰色的,蓝的澄澈的天空,道路两边绿得有点炫目的水稻田。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漫步村内静谧的小路会发现,这里和许多农村不一样,房子虽然古旧,却整洁,门前路上没有任何垃圾,空气过于干净,连小石凳上也几乎一尘不染;但是和很多农村相同的却是,工作日的这里,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


没有年轻人,没有写字楼,就不能开咖啡馆吗?一个只有老人家和农民的村庄,开咖啡馆又有何不可呢?对于漫时光咖啡馆来说,“可以有”,就足以作为它存在的理由。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它只是选择题里多出的一个选项,是村民原有生活方式中的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分支,而不是取代原本生活节奏的“入侵物种”。


“长”在农村里的咖啡馆,和城市里的咖啡馆有着完全不同的节奏和面貌。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市中心的咖啡馆,有时候像一个藏在商业区里的地铁站,有时候像逃离了写字楼的会议室。晴间多云,是这里独有的“天气”,缭绕着咖啡香气的青烟,撩拨着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乌云”。


九岭村的咖啡馆,却像农田旁给劳作的人小憩的茅草亭,像孩子们拌嘴然后开怀大笑的游乐园。这条“长寿村”里的老人们,活了六七十年,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咖啡”这种新鲜玩意儿,竟也愿意迈出第一步:“这么大年纪了都没喝过什么咖啡,就试试呗!”


也有小孩子软磨硬泡,让爷爷奶奶给自己买上一杯,却被咖啡的苦涩冲得龇牙咧嘴,又不禁笑出了声。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人气也突然旺了起来。这时候的咖啡馆,在忙碌之中依然透露着惬意——来这里的人虽然多了,但他们不急着办事,也能够暂时放工作的忧虑,只是带上平时不舍得花钱的老人家,和许久不见的孩子,一起找个好地方,度过一年之中不可多得的假日时光。


没有咖啡馆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想到,它还能带给村民这样的快乐。


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农村里,凭什么开咖啡馆?


咖啡和茶,其实本质上来说都不过是传统饮料,人们对他们的定义,也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定义,所以一杯饮品,才能有了别人不可挑战的地位。


如果大城市人头攒动的咖啡馆让你有些疲惫,不妨到九岭村的“农村咖啡馆”里来,感受喝着咖啡望着田园的体验,它不能承诺你“完美”的一切,却能为你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