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不過五服”,五服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在農村估計大家都聽過一句話,“親不過五服”,對於五服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輩比較懂,對於我們年青一代大多不知道五服是什麼意思?想了解的就隨小編一起往下看。

五服這個詞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從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五服的概念,不過那個時候的意思和這句話中的意思,還是相差甚遠的。經過了歷史的變遷,五服才逐漸演變成現如今的含義。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古老的詞彙,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含義的逐漸演變。

“親不過五服”,五服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五服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在我國的歷史上,至少有三層含義。先秦時期,五服指代的是理想化的行政區劃理念。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依據各侯國距離京畿的遠近程度,分封為等級不同的小國。也就是說,統治者按照親疏遠近,把不同的人劃歸到一起,以便他們對周王朝履行不同的責任義務。君王直接統治的地方稱為“甸服”,除此之外依次為“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按照關係遠近逐漸遞減,封地也有所不同。

“親不過五服”,五服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五服的第二層含義,指的是五種孝服,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孝道,親人喪禮,也會根據親屬關係穿上不同規制的孝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披麻戴孝。根據與故去親人的關係不同,服喪期限以及喪服的規格也不同。共分為五種,被大家成為五服。“一服”也就是喪者本人,父母兒女以及叔侄等人就是“二服”,以此類推。

“親不過五服”,五服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發展到現在,五服指代的就是五輩人的意思,其實這個含義也是從喪禮服制的延伸而來,根據喪禮服制的不同,關係的親疏遠近,也很容易就區分出來了。五服雖然原本指代五種孝服,但是到了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五輩人的意思。所以後來也就有了“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如果親戚間離得太遠,就會說“出了五服了”。那麼大家一定也很好奇,五輩都具體指哪五輩呢?

“親不過五服”,五服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其實這個也很簡單,以自己為中心,上下左右延伸出去五輩,就稱作“五服”。其實這樣算下來,很遠的親戚都可以被囊括在內。所以若是有什麼親戚是出了五服的,那就真的不算親戚了。因為離得太遠了,有的甚至連名字都可能不熟悉,所以古人說的“親不過五服”實在是很有道理的。(鄉土驛站整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