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之建置沿革


聊城之建置沿革

聊城市,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省西部,西部靠漳衛河與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隔水相望,南部和東南部隔金堤河、黃河與濟寧市、泰安市、濟南市和河南省為鄰,北部和東北部與德州市接壤。介於東經115°16′—116°32′和北緯35°47′—37°02′之間,東西直距114千米,南北直距138千米,總面積8715平方千米。

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名勝古蹟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2019年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7年,聊城市總人口數為639.6921萬人 。2018年,聊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152.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0.9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47.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93.7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9:49.1:41.0 。截至2019年8月,聊城市下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5個縣。

聊城之建置沿革

聊城市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聊城之建置沿革

春秋(前770—前476年)

聊城(今東昌府區,下同)、陽穀、東阿、茌平、高唐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前475—前221年)

聊城、陽穀、東阿、茌平、高唐屬齊國,臨清、冠縣屬趙國,莘縣屬魏國。

秦朝(前221—前206年)

郡、縣兩級制,境域屬東郡。

西漢(前206—24年)

郡、縣兩級制。聊城、莘縣、陽穀、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冠縣屬冀州魏郡,茌平分屬兗州東郡與青州平原郡,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東漢(25—220年)

州、郡、縣三級制。聊城、莘縣、陽穀、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屬冀州魏郡,冠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今冠縣東古城鎮),茌平屬兗州濟北國,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聊城之建置沿革

三國(220—265年)

州、郡、縣三級制。境域屬魏國,聊城、茌平屬青州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治館陶),陽穀為縣王國,東阿屬兗州東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

西晉(266—316年)

州、郡、縣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曾為清河國,治清河,今臨清市)、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陽穀、東阿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東晉十六國(319—420年)

州、郡、縣三級制。境域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劉宋6國。前秦清河郡治臨清。後趙、前燕、後燕時陽平郡治館陶。劉宋時濟州治茌平。

南北朝(420—581年)

州、郡、縣三級制。聊城先後屬北魏、東魏、北齊、北周4國。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平原郡(治聊城,今東昌府區),臨清、冠縣、莘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陽穀、東阿屬濟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韓集鄉高垣牆村)濟北郡(治臨邑,今東阿銅城鎮),高唐屬濟州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治清河,今臨清市內),陽穀、東阿屬濟州(治碻磝城)濟北郡(治東阿,今東阿縣銅城鎮),冠縣、莘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

隋朝(581—618年)

初為州、縣二級制,後為郡、縣二級制。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穀屬濟州濟北郡(治盧縣,今茌平縣韓集鄉高垣牆村),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618—907年)

初為道、府(州、郡)、縣三級制,後為藩鎮節度使(道)、州、縣三級制。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治聊城);臨清屬河北道貝州;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陽穀、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治盧縣),後屬鄆州;茌平屬河南道鄆州。五代(907—960年),藩鎮節度使(道)、府(州)、縣三級制。聊城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聊城、茌平、高唐屬河北道博州(治聊城)。臨清先後屬河北道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冠縣先後屬河北道魏州、廣晉府、大名府,莘縣屬河北道魏州,陽穀、東阿屬天平節度使鄆州。

聊城之建置沿革

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治聊城),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東阿、陽穀屬京東西路東平府。遼、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軍)、縣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山東西路博州(治聊城),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陽穀、東阿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冠縣、莘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縣三級制。境域屬山東省,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治聊城)總管府(治聊城);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治冠氏縣,今冠縣);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治高唐);臨清屬濮州;陽穀、東阿屬東平路。

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省、府州縣之間設道。境域屬山東布政使司,聊城、臨清(曾為臨清州,治臨清)、冠縣、莘縣、茌平、高唐(曾為高唐州,治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陽穀、東阿屬兗州府東平州。

清朝(1644—1911年)

省、(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境域屬山東省,聊城、冠縣、莘縣、茌平、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陽穀屬兗州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


聊城之建置沿革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元年(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東臨道。民國十四年(1928年)廢道,境域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穀、壽張、範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屬魯西北第六區;臨清、高唐時屬魯西北第四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後,中國共產黨在山東西部獨立自主創建抗日根據地,逐步建成山東抗日根據地魯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據地分屬魯西區運西(第二)、魯西北(第三)、運東(第四)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魯西區與冀魯豫區合併為冀魯豫區後,分屬冀魯豫區第二、三、四專區,9月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七、十八、十九專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運)、十七(運西)、十八(魯西北)專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部分地區改屬冀南區第七(魯西北)、第六(衛東)專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合併為冀魯豫區後,分屬冀魯豫區第一(泰運)、第三(邯鄲)、第四(南宮)、第六(衛東)、第七(魯西北)、第八(運西)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冀魯豫區分為冀魯豫、冀南兩區後,境域分屬冀魯豫區第一(泰運)、第八(運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運東)、第二(運西)、第八(直南)、第九(濮範)和冀南區第一、二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華北行政區劃調整後,境域設平原省聊城專區,轄聊城、茌平、博平、陽穀、壽張、東阿、高唐、清平、堂邑、莘縣、冠縣等11個縣,朝城、觀城、濮縣、範縣等4個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2個縣和臨清市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聊城之建置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轄16個縣,1個鎮、86個區、1153個鄉。1956年,德州專區撤銷,將夏津、武城、德縣、平原、禹城、齊河6縣及德州市劃歸聊城專區,轄聊城、臨清、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壽張、範縣、館陶、平原、禹城、齊河、夏津、武城、德縣17個縣及德州、臨清2個市、360個鄉。1958年12月,將原屬泰安專區的東平、平陰、肥城及惠民專區的商河、臨邑、樂陵、濟陽劃歸聊城專區,撤銷臨清、莘縣、陽穀、東阿、館陶、禹城、德縣、樂陵、濟陽、平陰、武城11個縣建制,其轄區併入其它縣市,聊城改縣為市,轄冠縣、茌平、高唐、夏津、商河、臨邑、東平、肥城、壽張、範縣、齊河、平原12個縣,聊城、臨清、德州3個市,165個人民公社。1960年,商河、臨邑縣劃歸淄博專區,東平、肥城分別劃歸菏澤、泰安專區。冠縣、茌平、高唐、夏津、範縣、壽張、平原、齊河8個縣,聊城、臨清、德州3個市。1961年,德州專區恢復,夏津、平原、齊河3個縣及德州市迴歸,同時恢復莘縣、陽穀、東阿、館陶4個縣的建制。聊城專區時轄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館陶、壽張、範縣9個縣,聊城、臨清2個市。1963年,聊城、臨清改市為縣。1964年,撤銷壽張縣建制,將壽張、範縣金堤以南地區合併為範縣,連同範縣建制劃歸河南省。1964年,將館陶縣建制和館陶、臨清衛運河以西地區劃歸河北省,聊城專區轄聊城、臨清、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8個縣、83個區、508處人民公社。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撤銷人民公社規模,縣以下設145個人民公社。

聊城之建置沿革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84年6月,縣市所轄人民公社逐漸改建為鄉、鎮和街道,境域轄聊城1個縣級市,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66個鄉(鎮、街道)。1996年,境域轄聊城1個縣級市,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66個鄉(鎮、街道)。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分別設立地級聊城市和東昌府區。1999年,聊城境域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67個鄉(鎮、街道)。2000年,聊城境域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29個鄉(鎮、街道)。2001年,聊城境域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26個鄉(鎮、街道)。2005年,聊城境域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34個鄉(鎮、街道)。2010年,聊城境域轄東昌府區1個市轄區,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代管臨清1個縣級市,共有135個鄉(鎮、街道)。

聊城之建置沿革

2019年8月,聊城正式撤銷茌平縣,設立聊城市茌平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