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是哪裡?為什麼清朝的犯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

出版社的文人


經常在看電視的時候,發現一些犯錯誤的大臣或者官員被髮配流放邊疆,永世不得入關這樣的情節。那麼寧古塔又是哪裡?為什麼清朝犯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位於現在的松花江一帶。從順治在位期間,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這裡可是個極寒之地,每年八月份開始下鵝毛大雪,數日之後,一望無際盡是白茫茫一片。


為什麼清朝犯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

在古代刑法中,流放是刑罰的一種,被流放的犯人往往都是犯了重罪,但又罪不至死,沒達到直接處以死刑的程度,這樣一來,將犯人流放千里的塞外極寒之地,就是歷個朝代皇帝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如果某一天老天爺開眼,獲得皇帝特赦,只要犯人還沒死,就可以重獲得自由之身了。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古代的皇帝也蠻有人情味,有一種皇恩浩蕩的感覺呢?其實真正的情況是這樣的:古代犯人如果被流放了,即使活著也如同煉獄。流放地區都是偏遠地帶,氣候環境比較惡劣,為了防止犯人逃跑,一般都會套上沉重腳鐐鎖銬,由兩個官差押送,一路千里跋涉,步行著向流放接收地進發。


有很多犯人由於不堪遠途勞累重負,沒到達目的地已是一命嗚呼。幸運沒死的犯人,由於沿途沒吃好睡好,路途也遙遠,少說也要幾個月時間才到達目的地,這時侯往往不死也會脫一層皮了。到達目的地後,犯人可不是來休假的,是需要勞動改造的,無非是幹一些開荒拓土的體力活,從早幹到晚,吃不飽穿不暖,居住環境也差,飢寒交迫之下往往很快就一命嗚呼。等候皇上開恩基本只是念想,也就是說,被流放的犯人一般也就等於被判了死刑,很少有人撐得過來而逆襲成功的。

所以,寧古塔作為清朝一個接收流犯集中營,也是北方苦寒之地,犯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了。甚至有些犯人會提前自殺,免得活活受罪,被折磨至死。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的犯人都是發配到寧古塔,直到清朝末年。古代的刑罰方式很多,流放、發配這種刑罰看似輕鬆,比什麼車裂、剝皮、腰斬、凌遲似乎溫柔多了,其實流放也是古代的酷刑之一,聽著看似仁義,實則是當權者為了變相地彰顯皇恩浩蕩,到頭來卻是殺人不見血的酷刑。


小刀刀說史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長汀鎮,是寧古塔將軍的駐地,清朝在東北邊疆的戰略重地。這裡自然條件惡劣,加之被流放者毫無人身自由和權力,當然嚇得要死。

清朝時被流放寧古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首先,寧古塔在東北邊疆,距離中原路途遙遠。發配寧古塔往往要長途跋涉,路上非常艱辛,犯人又沒什麼權力,全看押解人員心情,一路打罵是少不了的,運氣不好被折磨而死的也不是沒有,所以發配寧古塔之路很多人又說這是黃泉路。

其次,即使到了寧古塔,也不過是苦難的開始。這裡自然氣候惡劣,人煙稀少,周圍幾乎都是原始森林、荒地、沼澤,沒有人家,只有各種野獸。一到冬天就異常寒冷,甚至會出現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天氣。而被流放來的人往往已經被剝奪了所有財產,發配為奴,因此往往缺衣少食,還有些人連房子都沒有住,只能自己搭一個窩棚,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而更重要的是,發配為奴的犯人還必須承擔各種苦役,像開荒種地、伐木採石、開路搭橋等等。犯人日夜勞作,極少有休息的時間,加上沒什麼吃的,因此大多骨瘦如柴。遇到兵士心情不好,性格暴虐的,還會遭到毒打,當真是生不如死。如果犯人家中的女眷被兵士看上,還可能家破人亡。

被流放寧古塔的,一般都是達官貴人,平時生活安逸舒適,被強行發配去過這種生活,自然是嚇得要死,有些人怕受苦,寧可自殺。


不沉的經遠


寧古塔並不是「塔」,它是一個城名,現位於黑龍江省。這裡原本是滿族的興盛之地,多爾袞的遠祖兄弟六個,曾經居住於此。清兵入關後,由於北方氣候太惡劣,貧瘠,滿族人也貪念中原溫暖和繁華,不願意居住在東北,寧古塔逐漸被荒棄,變成一個關外流放罪犯場所。 因為這裡冬天時間太長、夏天時間短,太過於嚴寒,春天到四五月才結束,夏天又陰雨連綿,在那個取暖不便的年代,這裡簡直是人間地獄。滿族人內遷後,這裡無人打理,一片荒野、寸草不生,很適合調教罪犯。在清朝時期,大批的罪人被流放到此處。很多人因為水土不服,沒多久就去世了,還有不少人因為路途遙遠,顛簸流離,沒到地方就掛了。


小影子愛麗


魚香肉絲沒有魚,寧古塔也沒有塔!

如果要說清朝人最怕去的一個地方,一定就是“ 寧古塔”了,那裡是人間地獄、九死一生!

對於“ 寧古塔”,不瞭解的人只聽名字會想當然的以為其真身是一座塔,就好比一座監獄,大不了就是將人關到塔裡面去。而真實情況卻不是的,寧古塔可沒有塔,名字的由來據說乃是因為努爾哈赤六個孩子曾居於這裡,故名為“寧古塔”,寧古塔位於東北邊疆地區,大抵就是現如今黑龍江一代,地處荒涼。

古時皇權專治,正所謂帝皇一怒,血流千里,治理國家,往往需要法律,古時候死刑可以說是比較慘的刑法了,當然比車裂,凌遲等刑法就稍好一些了,然而出了死刑以外,有一種懲罰,往往讓人談之色變,那就是“流放”。


既然是流放,那麼就不會讓你去什麼好地方享福了,一般就是把人往最為偏僻荒蕪的地方趕!比如唐宋時期,一般就是流放嶺南,因為那裡是最落後的地方,開發程度很低。當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就曾經被貶嶺南,還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也就是蘇軾這樣豪放豁達的人能這麼想,要是換柳永來,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然而到了清朝,嶺南這些地方都被開發了,看看當時的廣州多有錢,所以自然不會再把那裡當作流放之地了,於是“ 寧古塔”就成了新選擇。

首先第一個原因,那裡是真的苦啊,絕對的苦寒之地,相對於現在的環境,古時寧古塔的周邊地區可謂是慘不忍睹,野獸夜吃人,沼澤遍佈,流放至此的人無不夙日憂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曾有言黃泉一路,而到過寧古塔,十路黃泉也無懼了,相對於現在的夏日度假好去處,古時的寧古塔卻充滿了蕭瑟與淒寒,因各種原因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們,面對的只有成為奴隸,充軍,或者被賣掉換取軍需等幾種途徑,所以多數的人即使願意面對死刑,也不願意流放寧古塔。


不過古時候流放寧古塔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過多的流放之人滯留在寧古塔地區,經過不斷的努力使其周邊環境不斷改善,以至後來成了現在夏日度陰的好去處。這也是為何清朝朝廷會把犯人流放至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幫助當地建設咯,畢竟苦寒之地,也只有讓犯人來!


然而,流放寧古塔對於那些志在報國的文人士客的人來說就是身心的雙重摺磨了,一句“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流放至此,便意味著幾乎不能再有任何機會一展抱負了。所以,古時的寧古塔可以成為壓在人們心頭的一座重山了。


白話歷史君


喜歡看清宮戲的人一定聽說過寧古塔,在清宮劇裡,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非常熟悉的情節:有一些朝廷官員犯了法,皇帝往往一怒之下就會將其“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許多人一聽說發配寧古塔就當場昏過去了,有的甚至自殺都不願意去,那麼寧古塔究竟有多麼可怕,為什麼令那麼多大官員聞風喪膽?

寧古塔 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如果以上地理位置的介紹還讓你覺得不夠恐怖,那接下來介紹一下那裡的天氣來感受一下吧。

以牡丹江市的氣候為例,冬天最低溫度為零下27度,最高溫度零下11度左右。怎麼樣,南方的小夥伴們,有沒有 一種一聽這個溫度就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將這個溫度再放到百年前的清朝。

寧古塔是我國的東北邊境,人煙荒蕪,除了寧古塔附近有些人,其他地方數里不見人煙,到處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就算不看管,隨便逃跑都跑不出去。所以去了就基本別想回去了,除非突降天恩皇上赦免了你,讓當地駐軍把你送回去

那些流放的罪犯都是為官者,他們平時都是養尊處優的主,吃慣了山珍海味,穿盡了綾羅綢緞,生活的環境都是冬有火炭、夏有冰窖的地方,讓他們去 寧古塔這種地方生活就等於變相的殺了他們。

犯了罪的人,又是怎麼去到寧古塔的呢?當然是走路去,難道還能讓他們坐車去嗎?而從北京徒步走到黑龍江這種地方至少要小半年時候,而且還不是輕裝上路,他們的腳上都會帶上鐐銬,脖子上會戴上枷鎖,這樣的行走方式,導致很多犯人還沒有 走到寧古塔就已經累死或者病死在路上了。

就算僥倖走到了寧古塔,面臨他們的也是無休無止的苦役,開荒種糧、修橋築路、挖山鑿石,每天都是高強度的勞動,而平時又是吃不飽穿不暖,很多人連房子都沒有,只能自己搭個窩棚,簡直生活在地獄一般。

聽了小編的介紹,你現在知道為什麼清宮戲中,那些當官的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直接自殺了吧!


雨霽視角


關於清朝的電視劇一直是古裝劇中的熱點,而在電視劇中皇帝經常將某人或某家人流放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在哪裡?流放寧古塔又是怎麼懲罰犯人的?寧古塔為什麼成了清朝官員和文人的噩夢?

要講清楚流放寧古塔這事,就要先明白“流放”是種什麼樣的刑罰。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制定國家政策法規的時候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就是法律的制定也一樣,德主刑輔、以“仁”為本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法制的原則,說白了就是對於犯人的審判慎用死刑,少用死刑。這樣一來“流放”就被統治者認為是一種不殺的仁慈刑罰而廣泛使用,在《大清律例》上明文規定“不忍刑殺,流之遠方”。

實際上“流放”在某種程度上是比“死刑”還可怕的刑罰,對於犯人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摺磨。

先說精神折磨,“流放”近的發2000裡,遠的發4000裡,而《漢書》中有一句話“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中國古代百姓安於在家鄉生活,不願輕易遷移,就是死了也要落葉歸根。所以在中國古代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離開家鄉,除了國家徵召的官員、士兵之外,只有商人才會經常外出,而商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了“重利輕別離”的評價,這可不是什麼好話。在這樣一種社會觀念下,流放的犯人遠離熟悉的家鄉、親人,除非遇到朝廷大赦,否則一輩子都不能再次團聚,長年累月的思念和鄉愁足以壓垮人的意志了。

再說身體折磨,“流放”作為僅次於死刑的重刑,可不是讓犯人們去享福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們變著花樣的變換流放方式,流放地點也是北部的荒原、西部的荒漠、南部的孤島等人煙稀少、荒涼偏僻、氣候惡劣的地方。以古代的醫療條件,發燒感冒、蚊蟲叮咬、瘴氣等都是能輕易要人性命的事情,“流放”看似給犯人留了條命,實際上是讓犯人隨時處在生死邊緣。另外古代可不講究人 權,押解犯人的兵丁衙役收不到好處,就會在路上以折磨、羞辱流放的犯人為樂,《水滸傳》中就多次對類似情況進行描寫,很多人是活不到流放地的。

寧古塔(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附近)是清朝統治者精挑細選出來的流放地之一,是清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始建寧古塔,在此地駐軍,此後寧古塔一直是清朝在東北地區與盛京齊名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是向清王朝提供八旗兵員的重要兵源地,是對抗沙俄侵略的前進基地。那麼名頭響亮、極端重要的寧古塔怎麼就成了流放重犯的流放地呢?

首先夠“流放”這一刑罰的人主要是眷戀明朝的遺老遺少,重罪落 馬的官 員,受科場弊案、文字獄牽連的文人等不夠死刑的重犯,這些人放在關內就是隱患。而寧古塔地處邊疆,遠離清朝統治核心地區;軍鎮管理嚴格,不怕這些人鬧出事端;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限制人員流動,不怕被流放的犯人私自跑回關內搞事;而且寧古塔人煙稀少,駐軍人數比居民多得多,將犯人流放到這還能壓榨他們的勞動力。

其次寧古塔地區氣候惡劣,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最低溫度能達到零下38.8℃,最高溫度零上37.6℃,咱們現代人有各種避暑、驅寒的設施、物品在這種溫度下都不好過,何況是什麼都沒有的古人呢。在清朝的《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寧古塔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也寫過“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以說在寧古塔就是活受罪,能起到懲罰犯人的作用。

當然任何時代都有特權存在,在寧古塔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只要能得到掌權的寧古塔將軍的看重,流放的犯人也能衣食無憂、生活安樂。清朝是文字獄高發時期,“康乾盛世”時更是以平均每年兩起的頻率發生,大批文人遭到無辜牽連,其中不夠死刑的基本全流放到寧古塔,給當地人帶去了文化和教育,促進當地的發展。而以寧古塔將軍為首的當地官員對於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也高看一眼,願意和他們成為朋友,給這些人生活保障,比如之前提到過的吳兆騫就被寧古塔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在當地官員的庇護下,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生活的完全不像犯人,常常聚會飲酒、遊山玩水、尋訪古蹟,留下了大量文學作品。

寄情于山水的生活也掩蓋不了寧古塔是流放地的事實,“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才是清朝文人對於寧古塔的看法。相比於嚴酷自然環境的折磨,大家更懼怕的是與“寧古塔”沾上關係後財產、功名、榮譽的喪失,人生再無未來可言。


當狗容易做人難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提到寧古塔估計很多小夥伴都很熟悉,很多清宮戲上都有這樣的橋段,說哪個犯人犯了什麼大罪,被判流放寧古塔。犯人聽了,都會很害怕,暈死過去。


那麼寧古塔到底是哪裡呢?為什麼清朝的犯人聽到被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呢?

首先要說一下,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而是一個古地名,在今天黑龍江牡丹江下轄市寧安,寧安的滿語就叫寧古塔。這裡是滿洲人先祖的故地,算是滿洲人的龍興之地。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那麼寧古塔不是“塔”,那又幹嗎取了個“塔”字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有兄弟六個,曾居住在這裡。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六個”,又稱“寧古塔貝勒”。


清朝讓犯人流放寧古塔,肯定不是讓你去享受的,寧古塔地處中國的最北邊,這裡極度寒冷。白天最冷時期可達到零下38度,夜晚甚至可達到零下40多度。如果沒有保暖設備,單靠避風的茅草屋是非常難熬的一件事,何況在那個物質簡陋的流放者的生存年代裡,被凍僵、凍死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再有就是寧古塔在後來清朝入關後,大部分滿人南遷,都喜歡上了繁華的中原地區,誰還想著回自己老家,所以後來寧古塔可以說是人跡罕至。但是畢竟是自己老家,也都有人開發也,所以清朝就讓流放的犯人去勞作,可以懲罰犯人,又可以不讓土地荒蕪。


很多被流放之人都沒有到過這樣寒冷之地,尤其是江南文人去了更加難以適應這樣的溫度和待遇。即使不被凍死,那個地方到處有猛獸出沒,外出勞作時也有可能被猛獸叼走。再說寧古塔地處偏僻,很多流放之人還沒到地方,就死在路上的很多。所以很多犯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流放寧古塔。


楚風說歷史


寧古塔地名傳說由來不一,據記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寧古塔意思為六個兄弟,傳說是努爾哈赤父輩六人,也叫六祖城。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當時的寧古塔距離京城路途遙遠,發配寧古塔主要靠手腳走路,況且手腳都有鐐銬,行動十分不便,再加上寧古塔一年四季天氣寒冷,很多人適應不了當地的氣候條件而死。

再有發配寧古塔不僅僅送到當地就了事,而是還要從事繁重的勞動,受到當地駐軍或者官員的盤剝,當時發送寧古塔的都是一些達官顯貴,平日養尊處優,身體怎麼可能接受的了。

再加上當地深山老林中各種野生動物的襲擾,這些條件使得寧古塔在在當時人們心中怕的要死。


飛行的希望


清宮劇中經常看到的就是被判死刑的可能還會一臉傲氣,但是說到流放寧古塔的時候,再剛烈的漢子也要求饒。難道寧古塔是比死還要可怕的地方嗎?

首先要說的就是寧古塔其實不是一座塔。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六個什麼呢?寧古塔的位置是在黑龍江地區,也可以說是在東北,我們都知道這裡是滿清的老窩,曾經有6個先祖在這裡生活過,所以流放寧古塔其實就是將這些人發配到六個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我們現在都知道東北土壤肥沃,是個好地方,但是在清朝時候卻不是的。那時候的東北非常的空曠,氣候惡劣,是個生活條件相當差的地方,然而更可怕的不是這裡的環境,而是在去的途中。很多人還沒有感受到那裡的環境就已經在途中去世了。

古代沒有押運犯人的囚車,想要到寧古塔,首先就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徒步。前往寧古塔的路途非常的遙遠,一走就是幾個月,而且不可能帶那麼多的東西,所以在路上渴死餓死凍死熱死的不在少數。在還珠格格中,金鎖就曾經被流放,在途中不僅沒有食物的補給,還會被搶奪財物,甚至會受到侮辱。捱打也是常有的事情。一路上有不少的豺狼虎豹,很多人熬過了天氣,卻沒有能虎口逃生。但是一般來說這些小人物的狀況皇帝是不會關心的。只有某些大臣,在流放途中意外死亡,皇帝才會惋惜的嘆口氣。

其實如果真的能夠到寧古塔的話,生活相比在途中一定是好得多的。雖然氣候惡劣,糧食也比較少,但是官吏們的管理還是非常嚴格的。所以其實很多時候生活艱苦但是可以承受,甚至有不少人能夠在這裡過上還不錯的小日子。後來因為一些被髮配過去的人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寧古塔也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變。


天天保溫瓶


寧古塔在黑龍江北部邊境自然條件很惡劣,去者九死一生。犯了重罪的人發配去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邊兵當奴隸,戰時還要上陣賣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