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男孩厭學、網癮、父母無法約束,如何引導迴歸正軌?

leeke252380347


家長你好:

我昨天晚上就看到了這個問題,一直思考到現在坐下來解答,說實話這個問題比較棘手。棘手並不是我出方案給策略,而是關係到家長的觀念改變和是否有很強的執行力。因為對青春期孩子教育,儘管你眼前看到很多問題,但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很長時間,短者幾個月,長者可能至少要兩到三年,才能看到孩子變化的過程。

為了讓家長清晰地看到自身問題,和孩子問題成因,下面我們先進行析因。

一、造成孩子現在厭學、遊戲成癮、脾氣暴躁、悲觀、耐性差等行為表現的成因。

1、孩子從小因體質差,被媽媽過度呵護,導致孩子越來越自我,他的世界裡只有自已。

孩子現在處於青春期,他所有表現,都是從幼兒期(6歲前)和兒童期(6-11歲)一點一滴慢慢形成的。就拿孩子從小體質差,被媽媽過度呵護與溺愛來說,這恰恰把孩子的認知和分辨力引向了歧途。越是被溺愛的孩子,越容易在幼兒和兒童期裡黑白顛倒,對錯不分,他所有的認知都圍繞自己的需求而定,只要滿足他就開心,不滿足他就用哭鬧或威脅來獲得。多年的負強化,才有了今天孩子聽不進忠言,不願意受規則與紀律約束,自我意識已經非常強烈。而自我意識越強,越不關心身邊的人,包括父母和老師,以及同學或玩伴兒,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精神世界裡沒有愛這種情感存在,相反只有無度索取,索取不成就滿身戾氣。

2、孩子在遊戲世界受到的挫折並不比現實生活中少,家長需要清楚孩子脾氣暴躁原因。

你看孩子在學習中的表現,他不願意動腦筋主動解決問題,反而經常說難,於是就開始用磨蹭拖拉來應對學習。再看他玩王者榮耀遊戲,為什麼每次遊戲結束後脾氣特別暴躁?是因為他不像一般玩遊戲的孩子在玩中去發現遊戲規律和技巧,鍛鍊自己手眼腦協調配合,自然連玩遊戲的能力都很弱,而這恰容易導致遊戲不斷失敗。玩的時間越長,失敗次數越多,他精神上越難以忍受。下了線之後,他會把累積的負面情緒進行發洩,試圖讓自己能心裡痛快一些,可是這樣做的結果並沒有讓他開心,反而越難受。

3、孩子小學高年級就已經出現厭學現象,家長還讓孩子就讀重點民辦初中,這是錯誤的選擇。

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實際上就學習能力而言已經出現偏弱現象,他不願意付出有效學習時間,不願意動腦思考,學習懶惰心理越來越強,潛意識裡仍想著媽媽能替他學習,但這怎麼可能呢?當然,媽媽由於不瞭解孩子心理,自然也想不到這點。更為糟糕的是,爸爸和媽媽為孩子選擇了一所重點民辦初中,讓一個缺乏適應高強度、快節奏、難度大學習環境的孩子去面對這樣的學校,他是無論如何也突破不了自我的。在成績墊底的現實面前,孩子的自尊心難以接受,於是就用抱怨和不滿面對老師和家長。

二、解決孩子目前的問題,需要考慮改變他上學的環境,需要爸爸做第一教育責任人。

1、優先考慮為孩子減壓,就必須要考慮到給孩子換一所學校,降低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期望值。

既然孩子的學習能力已經不具備讀重點民辦初中的條件,家長必須要面對現實,絕不能讓孩子再繼續在這樣的學校讀下去。否則,以前的形勢來看,孩子的極端情緒到了初二就可能達到高峰期,那時有可能會失控。為此,建議家長給孩子換一所學校,要麼去一所普通的公辦學校,要麼去一所二流的民辦學校,只要孩子在學習上壓力減小,他在學業上還有突破的機會。請家長注意,如果不優先考慮給孩子換學校,其他問題都沒辦法解決,這就像打了一個死結一樣。

2、允許孩子繼續玩遊戲,但是必須要引導孩子換難度小的遊戲,減少他在遊戲中不斷失敗的挫折感。

現在孩子由於遊戲成癮現象已經很嚴重,想突然阻斷他玩遊戲,無異於讓孩子吃毒藥,他不僅接受不了,還有可能做出偏激行為來。但是爸爸可以引導孩子,幫助他分析為什麼每次玩王者榮耀後情緒那麼糟糕的原因,讓孩子清楚問題出在他不具備玩這種遊戲的能力,與其不斷失敗和沮喪,為什麼不玩一些簡單的並能帶來快樂感的遊戲呢?如果能勸說孩子更換遊戲成功,過一段時間後,你們會發現孩子從遊戲中獲得的自信心會增強,既而讓孩子減少遊戲之後的極端負面和壓抑情緒。

3、從一日生活基本技能著手,必須要教孩子學會獨立做事,這件事得由爸爸親力親為。

爸爸以前工作忙,長期忽視對兒子的管教,這本身就是失職行為。有經驗的家長常常是圍繞孩子去考慮工作單位和時間,以便於能有親子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時間。而現在孩子媽媽已經不具備管教一個青春期孩子的能力,如果還幻想著讓媽媽去解決問題,既然我給的建議再好也沒用,因為媽媽做不到。為此,就需要爸爸做孩子第一教育責任人,你得想辦法調整工作時間,儘可能騰出空來陪伴和教育孩子。有了時間保障後,還要補以前你們落下的育兒課——從一日生活基本技能教學入手,逐項去教孩子做事方法和步驟,得讓孩子學會基本生活技能,並不斷肯定、鼓勵和欣賞孩子,激發孩子熱愛生活和參與生活的興趣。

三、重建孩子正確認知和分辨力刻不容緩,重塑孩子的情感世界,讓孩子迴歸正常生活。

1、孩子自我意識的改變,需要結合生活保障需求入手。

人和低級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有思維能力,有分辨力,有情感需求。家長可以想想,孩子現在情感需求是什麼?他只有簡單的好惡,並沒有感恩之心,而好惡是如何得到滿足的呢?就是按著他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去衡量的。而現在孩子的生活觀和價值觀是錯誤的,那就必須要進行矯正和重建。從哪下手呢?就從基本生活保障著手,因為吃喝拉撒睡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想到這點,先把孩子的零花錢停掉,不要隨意給孩子錢,手機暫時收不回來,但是可以停止繳費,一日三餐降低標準。做這一切時,你們不要說什麼,就悄悄地觀察孩子,發現他會不會和你們訴苦,如果有,那就說明孩子想獲得更好的生活保障。

2、進行認知和分辨的重建引導,讓孩子有分級保障的概念。

當孩子突然意識到生活保障水平下降後,並開始主動向父母訴苦時,家長教育孩子的時機就來了。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待遇,沒有問題,但是你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你得知道憑什麼獲得好的生活待遇?家長可以給孩子舉單位裡的事例,如爸爸在單位想獲得晉升的機會,得努力工作;想多拿工資和獎金,就得為公司(單位)創造效益。同理,問問孩子,你知道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需付出勞動之後,才可以得到較好的生活待遇嗎?這些為什麼其實就是認知的重建的啟發式引導。家長還可以結合一些學業成績優秀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談起,讓孩子知道越是不遵守紀律和家規的孩子,越是得不到父母和老師的喜愛,包括同學和小夥伴都不討厭他。每天進行這樣的引導,孩子認知就會悄然改變,而後家長再告知孩子,你的表現與你得到的生活待遇是掛鉤的,我們從現在開始進行分級保障。

3、家長將與孩子有關的生活、學習、家務列出清單,並做好分級歸類。

圍繞孩子一日生活有很多項內容,如起床、整理床鋪、洗漱、家務、學習、玩遊戲、課外閱讀、上學等。家長不妨結合你的家庭實際情況詳細列出清單來,並標上序號。標號越多,越容易歸類。列出清單後,進行分級,分級可以按著孩子心理需求而定,首先是生理需求,即解決孩子不餓肚子問題;其次是有限滿足孩子娛樂活動;最後是孩子要完成學業內容。生理-心理-學業,三種是相互制約的關係,在分級的時候,家長要把一級定位在孩子必須要完成的項目上面,完成了才能得到二級保障,以及三級保障上面來。想想看,是不是要把學習放在優先級上?

四、家長可以做對比觀察,看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環境裡是否比在家裡表現要明顯好。

1、一般在家裡表現比較差的孩子,往往在外面表現相對要好。

我們常說窩裡橫,是源於家長平時太溺愛太縱容孩子,導致孩子習慣於衣食無憂,要啥有啥。不再乎父母怎麼看他。他心裡會想,反正你們得養活我,不然我就鬧騰。但是在家庭以外的空間裡,他卻不敢這樣,因為他怕惹麻煩,比如招惹別人會捱打,比如怕自己表現不好被人瞧不起等。家長通過對比觀察,如果發現孩子在外面比在家裡表現好,說明孩子有自尊心,也有上進心。

2、可以嘗試給孩子換家庭生活環境,讓他感受不一樣的變化。

如以前我曾經做過類似的案例,孩子在自己家裡表現非常糟糕,但卻在他叔叔家裡表現相對較好。於是我就建議家長和孩子叔叔一家商量,讓孩子去叔叔家裡生活一段時間,這樣就脫離了原生家庭生活環境。結果一個月下來,孩子反而在叔叔家有了全新的變化。看到孩子的變化,說明環境確實可以改變一個孩子。如果家長有這樣的條件,你不妨試試。

3、還可以通過住寄宿學校,來鍛鍊孩子適應集體生活能力。

從目前情形來看,孩子在家裡已經養成隨心所欲的習慣。為了能儘快改變孩子,家長可以想辦法聯繫寄宿學校,讓孩子去學校寄宿。在集體生活環境下,沒有人溺愛孩子,更沒有人縱容他,反而有利於孩子儘快適應集體生活,學會生活的獨立。當然,和上面換家庭生活環境相比,可能會少了家庭教育環境,家長對比一下,看選擇哪一種更為妥當。

結束語:由於我見不到孩子,也沒有親眼目睹過父母的性格、脾氣和素質表現,只能給家長做初步的建議。希望家長反覆閱讀我給出的建議後,結合你們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是否具備落實的可能性,再繼續提出問題,我給跟進指導。最後,我要強調的是,教育孩子絕不能靠照單抓藥,而應改變育兒觀念,改變親子溝通方法,真正變為你們自己可操作的實踐方式。而想做好這一切,必須要學習青春期孩子教育的相關知識,我的主頁上有一個《青春期密碼》專欄,你們可以去學習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