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姍和張毅:從藝人到匠人的32年琉璃路,曾負債七千多萬臺幣

這琉璃的清涼世界,原來在酷烈中練就,看我,已百毒不侵。——余光中《琉璃觀音》

這是余光中為楊惠姍和張毅夫婦二人創作的一首小詩,以讚揚兩人為琉璃藝術所做的突出貢獻。

在人類歷史的文化長河裡,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不被金錢、物質的慾望所矇蔽。在不可把握、不可挽留的時間裡,他們卻能夠光芒永駐。豐子愷將其稱為“大人格”、“大人生”。

早年的楊惠姍和張毅簡直是臺灣的傳奇。1975憑藉《錯誤的第一步》楊惠姍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張毅獲得最佳導演獎,兩人更是在百餘部電影的拍攝中相愛。在拍攝電影《我的愛》時,他們接觸到到了琉璃藝術,並且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處於巔峰狀態的兩人,在1987年毅然決然地離開演藝圈,獻身琉璃藝術。

楊惠姍和張毅:從藝人到匠人的32年琉璃路,曾負債七千多萬臺幣

散盡家財,為琉璃藝術負債累累。

中國古代的琉璃製造工藝是非常發達的,但出於各種原因,很多都已經失傳。他們夫婦二人所尋找的便是琉璃脫臘鑄造法,當時世界上只有法國人擁有這項技術。他們從影壇脫身,在琉璃領域完全是從零開始。他們苦苦尋覓、艱辛探求,歷經三十年的日日夜夜才走向成功。

琉璃藝術的研製需要大量的資金。從一開始十幾萬的投入,到最困難時的負債七千多萬臺幣,夫妻二人早已散盡家財。錢不夠只能去借,楊惠姍便抵押自己的、父親的、哥哥的房子。張毅則是借遍了朋友,導致朋友們都不敢接他的電話。銀行借貸時,張毅還曾經被冷落一旁。

楊惠姍和張毅:從藝人到匠人的32年琉璃路,曾負債七千多萬臺幣

相濡以沫,用愛情支撐事業。

如果不是夫婦二人的努力,脫蠟鑄造法便不可能重見天日。他們兩人如果沒有彼此間的相互支持,便不能達此成就。在製作時,張毅曾經經歷過一次心肌梗塞,楊惠姍當時再也承受不住壓力而哭泣。楊惠姍工作態度持之以恆,往往會工作數十個小時不休息,有時候自己的腿站水腫了都不會發現。張毅害怕妻子因此失去生命,想過要不要放棄。他思考後明白:對他們而言,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楊惠姍和張毅:從藝人到匠人的32年琉璃路,曾負債七千多萬臺幣

為無知而慚愧,卻能越挫越勇。

第一次煉蠟時,張毅瞭解的知識實在太少,竟然自己買了一口鍋煮起了蠟燭,成了楊惠姍念念不忘的笑柄。兩人在國外參加參加展覽時,意外地被外國人告知漢代中山靖王的琉璃耳杯就是最早用鑄造法制作的文物,兩人當時都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愧。不過兩人並沒有被自己的無知所打擊,反而激勵了他們研究的決心。

1992年,楊惠姍的作品被放在威尼斯展示,其獨特的中國風格,精準的技法,引起了國際間廣泛的關注。他們研究出的技法,不僅是中國琉璃技藝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人的一生下來或許是平凡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將這一生過得不平凡。

楊惠姍和張毅投身到琉璃中,實現了人生的精彩。一粒沙中可以看見世界,一朵花裡可以看見天國,我們若是能抓住自己的命運,即使是一剎那的時間,也會被我們定格成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