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2020屆高三(3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福建省永安2020屆高三(3月)模擬考試

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總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所謂整體思維,是以普遍聯繫、相互制約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整體思維方式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構成整個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並且每一個事物又是一個小的整體,除了它與其他事物之間具有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之外,其內部也呈現出多種因素、多種部件的普遍聯繫。西人所說的"關聯思維"、"關聯宇宙論"、"有機宇宙哲學"或"有機主義宇宙觀",今人所說的"系統思維",實際上就是"整體思維"。

注重整體統一的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整體思維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繫和整體功能,探討天與人、自然與人為、主體與客體、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相互關係,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諧統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這種整體思維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華傳統醫學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經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體思維觀念立論的基本依據之一,其目的在於揭示人與天地、自然的相互關係,從而合理指導人之所作所為。在《周易》看來,人與天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此,人應當隨順天地之道而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東周以降,道家的列子、莊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張載等不但合理繼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發展和創新。道家認為,天、人同類而合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董仲舒對天、人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證和明確的表述,明確指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來合一,故"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至宋代之時,張載正式將"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明確提了出來,"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了寶貴的"民胞物與"思想,為合乎德性的實踐行為提供了一種觀念闡釋,將儒家的天人觀、物我觀、知行觀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層次。

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醫學,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觀念為立論的理論依據,並且將這一整體思維觀念具體化、實踐化。中國醫學理論將人體看成一個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認為人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及各個組成要素之間既是相互聯繫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約的、互為作用的。並且,"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因此人之保健養生等都應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臨床治療中,中醫反對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強調整體而觀、全面診斷、辯證論治,亦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治病必求於本"。進而言之,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亦即人體-自然-社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種宇宙觀或世界觀,又是一種倫理道德觀(生態倫理),代表著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為根本特點的整體思維觀念和思維方法,對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協調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摘編自彭華《中國傳統思維的三個特徵: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整體思維是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它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均相互聯繫、相互制約。

B."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最早是宋代學者張載提出的。

C."民胞物與"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它提升了整體思維的境界和層次。

D.中華傳統醫學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依據,在臨床上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首段論述"整體思維"的重要概念,為論證中國傳統思維的特徵做準備。

B.第四段引述儒道兩家的代表性觀點,論證了他們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

C.文章不僅論證了中國傳統整體思維與西方的淵源關係,也論述了其現代價值。

D.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論證了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整體思維"的表現與發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周易》到儒道兩家諸子,雖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異,但在思維觀念上是一以貫之的。

B.我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五育"並舉教育體系的實踐,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特徵中整體思維的理念。

C.根據中華傳統醫學理論,人體與天地相互影響,因而醫生可以選擇從自然或社會的角度診斷並治療疾病。

D.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整體思維",有助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也可使社會發展更加協調穩定。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今天揭曉的"改革開放40年" 大型青年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確認自己是改革開放受益者,在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三方面打分都在7.5分以上(滿分10分)。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列提出,深化了我們對改革目的和發展歸宿的認識。

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青年中,80後受訪者獲得感和安全感更高,90後幸福感更高。90後的獲得感、安全感低而幸福感高,或因獲得感和安全感跟個人閱歷有關,年長者因有在不同年齡段的閱歷,縱向對比會有更明顯的獲得感和安全感。而90後因生活閱歷,對比感受不明顯,但他們活在當下,覺得很幸福。90後的幸福感更強,因為他們是改革開放後的獨生子女,父母通常是70後,給他們創造較好的生活條件,他們屬於消費的一代。90後的安全感稍弱,因為他們處在奮鬥的起點,獲得的社會資本、保障性要素和支撐性條件都還不夠多,還沒到真正擁有自己一方天地的時候,相對來說安全感會弱些。

(摘編自黃衝杜園春《"改革開放40年"大型青年調查發佈:當代青年是改革開放的充分受益者》,《中國青年報》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本省原創材料,僅供省內研用。"三感"是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能否提高人民群眾的"三感",將成為衡量改革成敗的基本指標。

影響"三感"的因素有很多,但只有弄清哪些因素對"三感"有顯著影響,我們才能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的"三感",提出切中要害、更具體且可操作的建議。中國青年報社進行"改革開放40年"大型青年調查,對諸多影響因素深入分析顯示,調查的已有因素中,最影響獲得感的因素是"工作穩定"和"收入提升",最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是"社會公平正義"和"人們身體健康",最影響安全感的因素是"未來生活保障"。

(摘編自黃衝杜園春《當代青年的幸福感從哪裡來》,《中國青年報》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三:

教育部長江學者周曉虹曾在訪談中說到改革開放對他那一代人命運的巨大影響。他1978年時21歲,做過知青,趕上恢復高考。他認為他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受益者和擁護者。周曉虹及同時代人經歷的命運改變,可稱為改革開放對中國人命運改變的"解除壓抑"版本,其特徵是恢復高考使很多人進大學入體制,通過體制的資源配置獲得階層和命運的躍升。如今高考制度雖已尋常化,是國家的正常階層流動方式,且更多人通過獲得大學文憑進入的是市場而非體制,但仍可視為該版本的發展延續。如今對壓抑的解除仍有很大潛力空間,這也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應有之義。

第二版本可稱為引導能量。最典型的是20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引導農民"離土不離鄉",剩餘勞動力投入商品經濟和鄉鎮企業,導出的能量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如"萬元戶"和鄉鎮企業主。能量一旦被引導到改變自身命運,它就極大推動社會的進一步變革。

僅解除壓抑和引導能量還不夠,還需通過制度、政策等組織投入到特定領域和方向。這構成了改革開放對中國人命運改變的第三版本——組織能量。如20世紀80年代成立經濟特區,給出各種政策;90年代後全面開放;如地方政府競爭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如積極給出優惠政策扶持各類高科技企業;如1998年至今的房地產。對能量的組織,引發巨大的財富規模效應,在相應的利益結構上,使處於該結構各種位置的人受益,實現階層攀升。

一個有機體的高速發展還需要激發出它巨大的潛力。這是改變命運的第四版本。這類例子如互聯網、高科技等領域的創新創業。在改革開放對中國這個有機體巨大潛能的激發中,很多改變社會生活方式的商業模式、商品、服務被創造出來,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了蛋糕。能吃到這些蛋糕的人實現命運的鉅變。

解除壓抑、引導能量、組織能量、激發能量,使中國這個有機體煥發巨大活力。這正是中國人改變命運的方式,每個人都在和改革開放一起成長。

(摘編自石勇《改革關乎國運》,《南風窗》2018年11月21日)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既是國家推進改革開放的目的所在,也是國家發展的歸宿。

B.80後受訪者獲得感和安全感高而幸福感較低,是因為幸福感與個人閱歷無關,無法通過身處不同年齡段的縱向對比來感知。

C.能否確保工作穩定和收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和人們身體健康及未來生活保障,是衡量"三感"高低及改革成敗的主要指標。

D.改革開放通過解除壓抑、引導能量、組織能量、激發能量的方式改變國運,也改變了很多與改革開放同行的個體的命運。

5.下列對材料三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今高考制度雖然已經常態化,但多數大學畢業生進入的是市場而非體制,因此,他們潛在的壓抑並未得到解除。

B.國家通過引導能量的方式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變生產方式獲成功,助推社會變革,說明個人命運與國運密切相關。

C.順應制度政策的人把握時代機遇,在特定領域相應利益結構中獲益,改變階層固化現象,體現出改革帶動的活力。

D.改革開放激發國家發展潛能,創新創業時代到來促進相關產業從業者改變自身命運,個人和國家在改革中共同成長。

6.如何才能使當代青年成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擁護者?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7—9小題。

伏擊(節選)

徐貴祥

起床的哨子剛剛響起,喬東山就一躍而起。易水寒也從床上跳下來,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學習班的學員不發槍,只是發了軍裝。易水寒一邊扎著綁帶,一邊用眼角餘光觀察喬東山,感覺喬東山並沒有特別在意他,心裡才稍微平靜一點。

出操的時候,他發現隊伍裡又多了幾張面孔,估計是從西邊歸隊的,心裡不禁嘀咕起來,千萬不要有認識凌雲峰的人。從跑步到隊列訓練,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沒有人注意他。但他還是心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恐懼。

上午上課,由喬東山彙報自己的戰鬥經歷。喬東山說,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古蓮戰役的三條山戰役,那時候我們師擔任主峰防禦,友鄰部隊是軍部的特務團,那個特務團打得驚天地泣鬼神,團長凌雲峰同志率領部隊在敵人的陣營裡三進三出,反覆絞殺,直至將馬家軍的指揮系統本省原創材料,僅供省內研用.打亂,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紅軍在哪裡,稀裡糊塗地亂衝亂撞,導致自相殘殺,從而遲滯了對於三條山正面的進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條山主峰陣地的防禦,掩護了軍部和本師主力轉移。這個英雄的特務團的團長是誰呢,他就坐在我們的中間,請凌雲峰同志站出來,讓同志們看看……

易水寒在那一瞬間幾乎暈了過去,他沒有想到喬東山會在這個場合把凌雲峰的名字點出來,還讓他站起來亮相,一旦有人認識凌雲峰,他馬上就會原形畢露,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來。

他控制住一觸即發的情緒,軟綿綿地站了起來,蒼白的臉上擠出一絲乾笑,結結巴巴地說,沒什麼,喬科長過獎了,我們沒有做什麼……講完這句話,他覺得自己快要堅持不住了,簡直就要虛脫了,搖晃了一下,又站穩了。

學習班主任肖南發現他神情不對,走到他的面前問,凌雲峰同志,你怎麼啦,病了嗎?

他說,不,哦,是的,頭暈,暈得厲害。

肖南詫異地看了他一眼說,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對喬東山說,你繼續。

易水寒坐了下來,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陳達送給他的那幾句話拿出來,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義,不成功便成仁……

喬東山說,大家都看見了,這就是凌雲峰,我們的英雄。昨天夜裡,我們聊起三條山戰鬥,我很驚訝他能死裡逃生。他告訴我,他已經倒在死人堆裡了,是一場大雨把他的戰友澆醒,那位戰友發現他還有一口氣,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們知道嗎,古蓮城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不要說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麼可能在冬天下一場大雨呢,大家相信嗎?……教室裡的空氣驟然緊張起來,易水寒的頭皮一緊,下意識地摸槍,可是武裝帶上沒有槍。

他閉上了眼睛,該來的一定會來,那麼就來吧,老子不是凌雲峰,老子是國民黨特務易水寒,老子是來刺探情報的,要殺要剮,隨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就在這個時候,他又聽見喬東山說,昨夜,當凌雲峰跟我說那場大雨的時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會工夫對他產生了懷疑,我懷疑他的腦子被槍炮震壞了……易水寒提到嗓門上的一顆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裡,緊接著又被重新提了上來。喬東山說,我甚至對他的經歷和身份產生了懷疑,我懷疑他不是凌雲峰,我打算繼續暗中注意他,調查他……

霎時,易水寒的額頭上就冒出黃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餘光打量一下週圍,似乎看見黑壓壓的人群向他逼來,無數根指頭指著他,耳畔一片轟鳴——假的,特務,冒牌貨,拉出去公審,槍斃……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來,握緊雙拳,準備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去,可是,他很快就發現,他的腿根本不聽他的使喚了,他頹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結局……好像過去了很多年,也許有一百年吧,他睜開眼睛,看見喬東山的嘴巴還在臺上嚅動。喬東山說,同志們啊,你們知道發生了什麼嗎,奇蹟啊。今天早晨,我借閱了一份資料,我找到了三條山戰鬥的一則報道,"是夜,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為古蓮百年不遇",是我們的特務團感天動地,老天爺灑下甘霖,澆醒了我們親愛的凌團長,這是天意啊……易水寒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喬東山就從臺上跑下來,淚花閃爍,抱住易水寒激動地說,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革命者是打不死的……易水寒分明感覺到,好像有一個東西從他的身體內脫殼而出,另一個東西注入他的血管,他顫抖了一下,在喬東山的背上拍打兩下說,謝謝你喬科長,你把我們特務團說得太神奇了,我,凌雲峰,為了革命,馬革裹屍在所不辭……

(選自《當代》2020年第1期,有刪改)

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二段交代"學習班的學員不發槍,只是發了軍裝",為下文易水寒"下意識地摸槍"埋下了伏筆,這一安排使得故事發展合乎邏輯。

B.小說場景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一次課堂上,但喬東山的講述內容過去與現在交織,不僅拓展了小說的時空,也豐富了小說的內容。

C.小說採用全知視角講故事,雙線交織,一條是喬東山對"凌雲峰"態度,一條是易水寒的心理活動及情感變化,敘述靈活,結構緊湊。

D.小說情節曲折搖擺,節奏從容和緩,喬東山每一次停頓對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機,而每一次危機卻又都有轉機,極具戲劇性效果。

8. 小說的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9. 有人說"情感是小說的動力",請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分析。(6分)

二、古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

曾同亨,字於野,吉水人。同亨舉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改禮部,遷吏部文選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聽胥吏銓注,同亨悉躬親之。隆慶初,為文選郎中,薦用遺佚幾盡。

進太常少卿,請急去。萬曆初,起大理少卿。歷順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御史劉臺得罪張居正,同亨,臺姊夫也,給事中陳三謨欲並逐之,奏同亨羸不任職。詔調南京,遂移疾歸。九年,京察拾遺,給事中秦燿、御史錢岱等復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為大理卿,遷工部右侍郎。督治壽宮,節浮費三十餘萬。由左侍郎進尚書。軍器自外輸,率不中程,奏請半收其直,又請減織造之半。皆報可。汝安王妃乞橋稅,同亨拒之。

帝竟如妃請。內府工匠,隆慶初數至萬五千八百人,尋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濫增不已。同亨疏請清釐。已得旨,中官復奏寢之。同亨弟乾亨請裁冗員以裕經費,京衛諸武臣謂減己月俸也大譁伺同亨出朝圍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請九門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詔乘傳歸。久之,再起故官,稅使所在虐民,同亨極諫。三十三年大計京官,與考功郎徐必達持正不撓。是年,北察失執政意,中旨留給事中錢夢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陳疏,亦久不下。同亨適給由入都,遂引疾。

詔加太子太保致仕。同亨初入吏部,嚴嵩其鄉人,尚書吳鵬則父同年也,同亨無私謁。嘗止宿署舍,彌月不歸。尚書楊博痛詆偽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陽假名義,視呈身進取,恬不知恥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贈少保,諡恭端。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京衛諸武臣謂減己月俸也/大譁/伺同亨出朝/圍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請/九門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詔乘傳歸/

B.京衛諸武臣謂/減己月俸也/大譁/伺同亨出朝/圍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請/九門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詔乘傳歸/

C.京衛諸武臣謂/減己月俸也/大譁/伺同亨出朝/圍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請九門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詔乘傳歸/

D.京衛諸武臣謂減己月俸也/大譁/伺同亨出朝/圍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請九門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詔乘傳歸/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移疾"是指託病辭官,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後文中的"引疾"一詞與此同義。

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職,也泛指官員辭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員去職退休。

C."大計"是明代官員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異者候升,劣下者依法處置。

D."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參加科考者的互稱,吳鵬曾與同亨父親同年參加科考,故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同亨親躬職事,竭忠盡職。任吏部文選主事期間,他親力親為,做好官員銓選登記工作;在文選郎中任上,他慧眼識才,才德之士幾乎都得到薦用。

B.同亨公忠體國,為國節用。他負責帝陵修建,節省了不必要開支三十多萬兩;宦官濫增工匠人數,他奏請處理,獲得旨意,減省了大量的人工開支。

C.同亨不懼權惡,心繫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請求收取橋稅,他認為是無理要求,予以拒絕;稅使四處為害百姓,他為民請命,極力進諫,予以阻止。

D.同亨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並沒有私下拜訪同鄉的高官嚴嵩和與父親相識的尚書吳鵬;他一心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沒有回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軍器自外輸,率不中程,奏請半收其直,又請減織造之半。

(2)即使陽假名義,視呈身進取、恬不知恥者,孰愈哉?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14~15題。

酬樂天詠老見示

劉禹錫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是唱和詩,既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表達,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B.衰老是這首詩的核心話題,詩人認為,老年固然有可感傷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詩人將老年與青年對比,覺得老了也有很多優點,克服對衰老的憂愁便覺得自由自在。

D.本詩由失落轉為豁達,傷感轉為振奮,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情感變化相同。

15.詩的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頗有哲理,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來,大愛情懷和自我犧牲是中華民族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質,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 "兩句,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特質。

(2)《阿房宮賦》中,杜牧說" "認為秦國亡於自身,隨後又指出這類歷史悲劇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

(3)屈原在《離騷》中以" , "兩句表明自己要以先賢為榜樣,保持清白、獻身正道的決心。

六、語言文字運用(共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漢字自從成了漢語的書面符號,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它之所以能夠 ,( )。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結構體,表意是它的主體功能,穩定的形、義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儘管古今漢語和南北方言語音發生了重大 ,人們還能"由文知義"。於是,隔代的人可以 書面閱讀,異地的人可以藉助文字溝通。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漢字、多民族共同創造統一文化的最好見證。不但統一的文字使我們這個大國能夠經常保持著統一的局面,也維繫著統一的書面語和統一的民族文化。在時代的演變中,還創造了書法藝術,漢字成為類似西方繪畫、雕塑的藝術陳列品,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 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長盛不衰 變動 信賴 前所未有

B.永葆青春 變動 共享 極為罕見

C.長盛不衰 變化 共享 極為罕見

D.永葆青春 變化 信賴 前所未有

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正是因為它的生命力來自它的內部結構

B.它內部結構的生命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C.正是因為它特殊的內部結構富有生命力

D.是因為它富有生命力的內部結構導致的

19.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統一的文字不但使我們這個大國能夠經常保持著統一的局面,也維繫著統一的書面語和統一的民族文化。

B.不但統一的文字使我們這個大國能夠經常保持著統一的局面,也維繫著統一的書面語和統一的民族文化。

C.統一的文字不但維繫著統一的書面語和統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們這個大國能夠經常保持著統一的局面。

D.統一的文字之所以維繫著統一的書面語和統一的民族文化,是因為它使我們這個大國經常保持著統一的局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通用智能系統能接近人類水平。現有人工智能系統的通用性較差,這與其計算理論基礎和系統設計原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圖靈機模型取決於人對物理世界的認知程度, ①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存儲程序式計算, ② ,無法根據外界的變化演化。而我們的大腦卻是一個出色的、能夠長時間穩定工作的通用智能系統,不僅能舉一反三,處理視覺、聽覺、語言、學習、推理、決策、規劃等各類問題, ③ 。

21.請對下面這段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5分)

七、寫作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在某校"樹立崇高理想"的主題班會上,同學們各抒己見。

李華:我爺爺那一輩人的理想是當解放軍,當科學家,他們積極參與祖國建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國家的強大奉獻了青春與熱血。

王明:我父親原來是公務員,後來下海經商,實現了經濟自由,我覺得經商作為理想也很崇高,能給社會創造價值。

張玲:我覺得新時代的理想要體現自我價值,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網紅主播,在時代科技進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董孟: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被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所感動,我想報考醫學院,將來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

以上同學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你對"理想"有怎樣的理解與認識?請你就這一話題寫一篇發言稿,在班會上發言。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參考答案

1.A

2.C

3.C

4.B

5.A

6.①加深當代青年對改革開放的目的和發展歸宿的認識,引導青年成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②明確影響當代青年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主要因素;③積極採取措施,切實提高當代青年的"三感",增強青年作為改革開放受益者的意識。(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評分。)

7.D

8.①交代了故事結局,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充分表達了小說弘揚革命精神感召力的主題。②突出了學習班對易水寒精神世界轉變的意義。③特務團轉危為安,易水寒成為革命者,情節突轉,強化了故事的戲劇性。(每點2分)

9.①通過人物情感的變化逐步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②利用情感要素營造緊張的氛圍,推動情節的發展。③通過喬東山動情的講述和易水寒情感的變化及昇華,完成了小說主題的表達。(每點2分。)

10.A

11.D "同年",是"古代科舉考試同科中式者之互稱"。"中式"指"科舉考試合格"。"唐代同榜進士稱'同年',明清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皆稱'同年'"(《漢語大詞典》)。由此可知,同年是參加科考並且合格登科者的互稱,所以選項中"所有同年參加科考者的互稱"說法有誤。

12.B

B項是對"督治壽宮,節浮費三十餘萬"和"內府工匠,隆慶初數至萬五千八百人,尋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濫增不已。同亨疏請清釐。已得旨,中官復奏寢之"等幾處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選項的概括和分析大多數都符合原文意思,但其中"減省了大量的人工開支"與原文內容不符,根據原文中"已得旨,中官復奏寢之"的內容,可知宦官又上奏廢止了此事。

13.(1)兵器從外輸入,大都不合規格,(他)上奏建議按半價收取,並請求減少一半的織造物。(5分。"率""直"譯對各1分,句意譯對3分。)

(2)即使("偽儒")表面上假借名義,與自薦求官、恬不知恥的人相比,誰好些呢?(5分。"假""視"譯對各1分,句意譯對3分。)

【參考譯文】

曾同亨,字於野,吉水縣人。曾同亨考中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任刑部主事。調禮部,升任吏部文選主事。舊例,丞、簿以下的官員,聽任掌管文書的小官吏銓選登記,(而)曾同亨都親力親為。隆慶初年,任文選郎中,隱士遺才幾乎全部都受到薦用。晉升為太常少卿,因急事請求離職。萬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歷任順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任貴州巡撫。御史劉臺得罪張居正。曾同亨是劉臺的姐夫,給事中陳三謨想一起斥逐他,就上奏曾同亨衰弱不能任職。

皇帝詔令調他到南京,於是他託病回鄉。萬曆九年,京城考核官員糾彈過失,給事中秦燿、御史錢岱等人又迎合張居正的心意,將曾同亨列上名單。於是曾同亨被勒令退休。張居正死後,起用為南京太常卿。召為大理卿,升任工部右侍郎。監督建築皇帝陵墓,節省不必要的開支三十多萬兩。由左侍郎升為尚書。兵器從外輸入,大都不合規格,(他)上奏建議按半價收取,並請求減少一半的織造物。皇帝都批覆同意。汝安王妃請求徵收橋稅,曾同亨拒絕了。皇帝卻最終同意了王妃的請求。宮內的工匠,隆慶初年達到一萬五千八百人,不久裁去了兩千五百人,但是宦官卻不斷地濫增。曾同亨上奏請求處理。已經得到了皇帝同意,宦官又上奏廢止此事。

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請裁減冗員使經費寬裕些,衛戍京城的武官認為要削減自己的月俸,一片譁然,窺伺曾同亨上朝出來,圍住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請求退休,沒有得到批准。九門的工程完成,他被加封為太子少保。極力請求離職,皇帝下詔令他乘驛車回鄉。此後很久,再度起用他任原職,稅使在當地到處為害百姓,曾同亨極力勸諫。三十三年,全面考核京官,他與考功郎徐必達主持正道而不屈服。這一年,北都考核不如當權者的意,宮中傳旨保留給事中錢夢皋等人;南都考核以及曾同亨自己陳述的奏章,也很久不批下來。曾同亨恰好因事進京,於是託病辭官。皇帝詔令加封他為太子太保退休。曾同亨起初進入吏部時,嚴嵩是他的同鄉,尚書吳鵬與他父親為同年進士,曾同亨沒有私下拜訪過他們。曾住在官衙宿舍,整月不回家。尚書楊博痛罵偽儒,曾同亨說:"他們當中有很多暗自修行砥礪的,不可以一概斥責。即使("偽儒")表面上假借名義,與自薦求官、恬不知恥的人相比,誰好些呢?"他死時七十五歲。贈銜少保,諡號恭端。

14.C

15.①最後兩句的大意:不要說我們老了,你看夕陽欲墜還會佈下滿天彩霞。(2分)②詩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2分)相信暮年還可以有美麗人生,表達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2分)

16.(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族秦者秦也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聖之所厚

17.C

18.A

19.C

20.①因此人限定了機器的認知②程序也是預先設定好的③還可以進行不斷的進化(每處2分)【命題立意】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準確表達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1.關鍵信息:

七、作文

22.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