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讓高第取代孫承宗鎮守遼東,高第比孫承宗能力強嗎?

一德格天1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此事件發生的背景及涉及到明朝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爭鬥。這裡面不得不提一個第三人物,那就是馬世龍,那我細細道來這其中的事情。

高第被調去遼東取代孫承宗,這事有起因,是馬世龍柳河之敗,馬世龍此人並無過人才能,不過偏偏被孫承宗看重了,一路被孫提攜,直至山海總兵,擁兵十二萬人,因此時遼東孫承宗已是東林黨最後一塊根據地,所以一直被朝廷閹黨所窺視。


機會來了,天啟五年,即公元1625年九月,馬世龍誤信劉伯鏹建言,派副將魯之甲與參將李承先帥七千人偷襲耀州,沒想到這夥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蛋子,花了三天功夫還沒有搭好浮橋,以至於被後金不足三百人所擊潰,並丟失魯李兩員大將,士兵死傷無數,這可捅了大簍子了,如果沒人找麻煩,孫承宗還可以壓下此事,不過手下喻安性看到了機會,一道奏摺遞到朝廷,細說柳河之敗,孫承宗既用人不當,又有欺君罔上之罪,孫承宗坐不住了,乾脆我就以退為進,引咎辭職吧,哎!朝廷還是念舊情,沒有為難他,矛頭一轉,全對準了馬世龍。


不過,一個閹黨的人物出現,決心要對孫世龍下手了,那就是高第,高第曾被東林黨深害,第一道奏摺試探參本孫承宗,明熹宗對孫承宗的態度,奏摺呈上去天啟沒啥反應,就知道有門了,又是一道奏摺,連續兩道奏摺,果然,沒幾天,高第被朝廷任命為遼東經略使,直赴山海關。孫承宗事先不知道哇,這皇上突然派了個人過來,而且是兵部尚書禮,這是擺明了讓我走哇,得,孫承宗有一次上疏請辭,朝廷果然痛快應允。

不過高第上臺之後,棄守了全部的關外據點,本來這據點是孫承宗這個吞金獸不多的傑作,作為後金的防禦縱深四百餘里,後來閹黨下臺,關錦防線又被袁崇煥再次恢復。


蘭陵郡主


高第(1558—1639年),字登之,灤州(今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稻地鎮安機寨村)人。明朝時期軍事人物。

本名:高第 字號:登之

所處時代: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灤州

早期仕途

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任臨穎(今河南省漯河市臨穎縣)縣令。臨穎縣誌說他賑災救荒,“醫活數萬人”。而且比較廉潔,繳上來的賦稅根本不拆封,就直接送到開封府上,由此杜絕了耗羨的弊端。這樣,可能由於徵稅方面的政績比較突出,高第“轉戶曹,榷滸墅關”,也就是派去了蘇州鈔關收商稅。舊例,在主鈔關之外的支流水道上都設繩攔截,以防商船從中私自開走以避稅,高第認為只需封鎖主河道附近的水域即可,不用一切都斤斤計較。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高第最終升到了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知府,是正四品之官了。

萬曆三十八年(1610)二月,高第從大同知府轉為山東按察副使。[1]

萬曆四十一年(1613)三月,高第考滿,再從山東副使升為湖廣右參政(從三品)。[2]關於他此段期間的事蹟,《湖廣通志》說:“高第……分守荊西,修學宮及魁星樓、尊經閣。捐資區畫,不煩民力”,也就是說他在當地捐款建了文廟學宮等建築。不久後,高第升山東按察使(正三品)。

萬曆四十六年(1618)五月再升為陝西右布政使(從二品)[3],很快又升山西左布政使。

天啟元年(1621)三月,吏部以高第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令其巡撫大同。[4]在任上,據《永平府志》,《灤州志》等記載,他又私人出資七千兩銀子,助給邊將的撫賞[5],在軍中朝中口碑很好。高第曾著有《撫雲疏稿》一書,當為此時的奏疏集子。

天啟二年(1622)十二月召高第入京,為兵部右侍郎。天啟四年(1624)正月,為兵部左侍郎。天啟四年(1624)二月,高第致仕。

經略遼東

天啟五年(1625)二月,起復高第為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6]五月,升任兵部尚書。十月,皇帝將高第召到文華殿,賜其蟒衣玉帶,令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遼。[7]

天啟六年(1626)三月,寧遠大捷後,因迫於遼事的壓力,連續兩次上疏辭職,天啟皇帝允其歸。後來被閹黨陷害,高第打了勝仗,反而被革去玉帶閒住。[8]

崇禎元年(1628)四月,崇禎皇帝清洗閹黨後,給當初被閹黨陷害的官員平反,高第名列其中[9],但因年老暫未安排具體職務,閒賦在灤州老家。

罷職逝世

崇禎三年(1630)一月,後金攻打永平。高第聽聞之後,倉惶舉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淪陷為由,逮捕高第。後令其謫居山東省無棣縣,起復作罷。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通州,調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山海,襲擾敵後,迫敵出塞,收復四鎮,再整關寧,卻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不是高第比孫承宗強,而是當時時代背景問題,一是因為東林黨的迫害,二是崇禎皇帝的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