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淵究竟支持誰?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李淵應該沒想到會發生玄武門事變這麼極端的血腥事件,從前期的一系列情況來看,他內心應該是更偏向保持現狀的:李建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李世民,最好安安分分的當一個保家衛國的軍事統帥角色。

除了長幼有序外,更關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相比較耿直霸氣的李世民,李建成更討喜,更被父親喜愛。

西進長安時,兩兄弟體現出的迥異性格

公元616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陪著他的,是時年18歲的李世民;長子李建成則帶著其他家眷待在河東。其後李淵決定起兵,李建成趕赴太原後,被任命為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則為右領軍。與其他大部分朝代不同,隋唐時期以左為尊。這證明,從一開始,李建成在軍中就是大佬。不過這也可以理解:長幼有序。不過接下來的一件事證明,李建成在父親眼中是更成熟、更討喜的存在。

公元617年7月,李元吉留守太原,李淵率骨幹力量西進長安。隋朝代王楊侑派宋老生鎮守霍邑、屈突通防守河東來抵擋。這期間,由於連日大雨、糧草不濟,唐軍一時無法前進,李淵無奈之下計劃先回撤太原。

但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此時後撤,讓隋王朝從容應對,出身貴族的李家可能就沒戲了,所以精於戰略的李世民明確表示反對,並且語氣還很不客氣:

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

注意:對於這個意見,李建成也完全同意。不過李淵主意已定,讓隊伍馬上回太原。李世民徹夜在父親帳外勸阻,最終李淵被"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這句話驚醒,但隊伍已經動身許久了,這可咋整?

不過莫慌,李世民有準備:

右軍嚴而未發;左軍雖去,計亦未遠,請自追之。

可以這麼理解:李淵的命令已經下發近半天,但李世民一直違抗命令,沒讓自己的右軍動身;而李建成的左軍則乖乖的在返回太原的途中。

但是,此時的李建成卻沒走,他留下來跟著弟弟一起勸父親,其後連夜動身把左軍追了回來。

對於兩兄弟的這次表現,如果各用一個字形容的話,李建成是精,李世民則是直。事實雖證明了李世民的正確,但是,此時的李氏父子是軍隊上下級的關係,服從軍令是第一位的,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挑戰了統帥李淵的權威。因此後者尷尬地說:“知復何言,唯爾所為”,就是:隨你咋辦吧。但其中語氣,大家自行領會。

後來李建成水到渠成的成為了太子,居內輔政;李世民則在外四處征戰。

那麼,後來隨著李世民功勞越來越大,唐朝的一半以上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那李淵為啥仍舊沒有過換太子的心思?舉例說明。

李建成精於搞關係,李世民則是實幹家。但現實告訴我們,幹活的往往不被待見

在李世民一舉擺平王世充、竇建德後,李淵派幾名貴妃去洛陽宮殿挑選宮女、財寶。其中,他比較寵信的張婕妤,想替自己父親要一塊地,於是李淵大筆一揮,寫了一副手令,讓她帶給李世民。

但是好巧不巧,這塊地已經被李世民賜按照戰功分配給淮安王李神通了,張婕妤直接碰了個硬釘子。丟了面子的李淵這下給氣的直接開噴:

"我手敕不如汝教邪?"謂左僕射裴寂曰:"此兒久典兵在外,為書生所教,非復昔日子也。"

仗著你的命令,這些武將們連我的指令都不聽了,這還了得??李世民按功分配、公平公正這沒問題,這也正是他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封建王朝,有什麼比皇帝的權威更重要?

至於李建成面對這種情況時如何應對,咱們不得而知,但從他對待父親後宮的方式上就可以猜測一二:

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

連對後媽們都這麼客氣,對自己親爹那可想而知。所以李淵會喜歡誰?

以我們熟悉的情況提個問題:各位朋友如果身在大企業,特別是大國企或者政府機構,你的領導是喜歡事事唯自己馬首是瞻的人精,還是有能力卻老是頂心頂肺、在一線員工中深的愛戴的實幹者?答案很明顯。


歷史在變,擔人性始終如一,其中就有個很殘酷卻又無奈的現實:諂諛易合、正直難親,人人都愛聽好話,耿直的人往往不討喜,即使父子之間也如此。李淵雖認可李世民的能力,但卻沒意識到倆兒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味和稀泥,最終自己不得不面臨最為殘酷的人倫慘劇,可悲可嘆。


正史漫談


我們來捋一捋玄武門之變的來龍去脈。

狹義上講,就是在玄武門,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叫做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今天如果去西安旅遊,都能看到玄武門。

如果往廣義上講,就是從太子之位之爭,從太原起兵就可以算起了,最後在玄武門徹底爆發,了結,直到李世民登基稱帝。

李淵是在太原起兵的。反隋的過程中,李世明和李建成,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當上皇帝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

李淵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讓李世民南征北討,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做統一全國的努力。

李世民精通兵法,手下能人很多,在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全國,功高震主。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這個天策上將可厲害了,可以開府一議事,可以任命官員,吸收人才,鑄造錢幣。就相當於一個小朝廷。名義上也只聽李淵一個人的。其實相當於只聽李世民的,其他誰的話都不管用。

太子李建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任由天策府這麼發展下去,自己這個太子的位置,恐怕難以坐穩,因為此時李建成,已經對天策府失去了控制。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於是李建成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反正不管用什麼手段,就是要打垮李世民集團。原先還比較剋制。後面就非常直接了,甚至毒酒暗害李世民的招數都使用出來了。

太子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因為李世民確實厲害,不管哪方面的才能,都比太子李建成厲害。

經過長期的鬥爭,李淵的偏袒下,天策府功臣集團無罪被貶,相當於不停的在削弱李世民的勢力。

最後,李淵的猜忌愈加嚴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貶的貶,殺的殺,死的死。剩下的人全部都提心吊膽。

最後決定,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發動兵變。

這天早上,李世民在太子李建成上朝的必經之路,也就是玄武門,埋伏好人馬。

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出現。所有埋伏的人馬,直接就衝出,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全部殺死。

太子李建成死後,李世民就進宮面見李淵,此時李淵還不知道太子死了。李世民抱著李淵痛哭流涕,講了事情的經過。

李淵也沒有辦法改變事實,後繼無人,只有立李世民為太子。

兩個月後,李淵禪讓皇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

其中還有很多很多相關故事。都足夠寫一部小說了。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李世民贏了,一來因為個人能力強,二來也是因為身邊有一群給力的兄弟。參加玄武門之變的人,後來幾乎都名垂青史了。

由此可見,跟對一個好主子,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李淵被矇在鼓裡,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











西溪蝴蝶飛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

玄武門之變,李淵並非毫無責任。他一邊封嫡長子為太子,一邊給次子李世民一再擴充權力。

普遍的父母,在幾個孩子之間搞平衡,力求公正,是人之常情。但這規則不能用於皇家,因為皇位只有一個。天下,現在是皇帝的,將來是儲君的。如果給別的皇子無限擴充權力,就勢必把國家的未來,放在極危險的境地。

李淵並不是昏憒顢頇的老糊塗。他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之所以做出糊塗事,是因為他心裡也在猶豫不定,沒能夠下定決心,選擇建成還是世民來繼承皇位。

他的猶疑,導致建成元吉與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銳,終於釀成玄武門兄弟相殘的慘劇。

如果李淵能有個明確的態度,知道自己支持誰,就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了。


棲鴻看紅樓



李淵當然不希望發生玄武門之變的悲劇;但他又無可奈何!李淵是支持李建成當太子的;因為李建成是嫡長子。


在當時的社會,宗法制的觀念深入人心,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會讓他的大兒子繼承家業,更別說是皇室,所以說,李淵讓李建成當太子是合情合理的。李淵作為一位父親,他的內心是十分矛盾的,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只能設法平衡李建成與李元吉、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李淵不希望兒子之間互相殘殺;當玄武門之變的悲劇發生之後;李淵雖然很傷心,但他不能因為李建成、李元吉之死,再殺了李世民,那麼他將失去三個兒子。

從當時玄武門之變發生後的情況來看,李淵已被控制,他不答應將大權交由李世民,有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將軍國大事交由秦王李世民處理。李淵三天後就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傳位於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
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蓄謀已久,不是李淵能夠看出來的。李淵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從他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讓李元吉多次跟從李世民對外作戰,培養兩人的感情。楊文幹事件,李世民陷害李建成,當李淵得知真相後,並沒有處罰李世民,李建成也沒有報復李世民;李元吉曾經讓刺客宇文寶殺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可以看出:李建成還是顧念親情的;而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卻心狠手辣,親手殺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可見李世民的狼子野心,直接針對的是太子,他要做未來的皇帝。



玄武門之變的爆發是出乎李淵的意料之外,他不知道事態發展的如此迅速,已經達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程度。當尉遲敬德報告之時,他才知道悲劇已發生,身邊的大臣紛紛倒向李世民,大權旁落。當然李世民要名正言順,借他的父皇之口讓自己當太子進而當皇帝。

總之,玄武門之變的爆發完全是李世民蓄謀已久的一場宮廷政變,他不是李淵能夠控制的;是李世民導致了玄武門悲劇的發生,他要負全部責任。


熱愛教育2010


宣武門之變沒有發生前,肯定心向著李建成多一點。從古至今國人的心裡都是長幼有序、以長為尊,再說了李建成也不像演義裡面說的那麼不堪,相反李建成深的李淵的器重,李建成那時候做後勤很有一手!李淵對李建成的成績還是比較肯定的,所以建國後李建成很受重用。再來說李世民他長期在前線,毋庸置疑那些帶兵的悍將肯定是他這一條線上的,他對唐朝建國就不要說了!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而且還是對大唐南征北戰的軍人來說李世民當了皇帝他們能得到的利益肯定會最大化。李淵也擔心這種問題奈何事情發生了也挽回不了,只有“順應民心”當太上皇了!


知己者智知人者明


唐朝建立後,唐高宗李淵李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秦王李世民因戰功和威望都比太子高,所以處處受到太子和齊王的排擠。秦王李世民在無奈之下聽從部下的建議,發動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率親信十人至皇宮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宮經玄武門,被李世民部下當場射殺,李淵無奈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並繼位承皇位。


唐高宗李淵所生三子都很不凡,能文能武,但其以李世民最為出色.。在唐朝建立前戰功赫赫,深受李淵讚賞。但作為長子的李建成也很不凡,在唐朝前期表現的也很出色。從能力上說,李淵肯傾向於李世民,欲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李建成身為長子,也無過錯,在立長不立幼的條禮下,李淵只能立李建成為太子。但從感情而言,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都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樣的疼愛。李世民為奪皇位,殘忍殺害自己親兄弟,作為父親的李淵心中肯定悲憤萬分,對兒子李世民也是又愛又恨。作為皇帝,他是成功的,但作為父親,李淵卻是失敗的。



歷史上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是抱贊成態度,若李世民不為皇帝,就不會有大唐盛世,李世民為帝,天命所歸。


樓房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