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福建省下黨鄉實現脫貧的賀信中深情寄語,希望鄉親們“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何為“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踐行習總書記的殷切囑託?以龍潭為代表的屏南古村,圍繞文化創意這個主旋律,在不斷探索中奏出各種動人的絃音。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將文創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點和引爆點,屏南古村迎來了新生。

深山四圍,交通不便,在邁向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包括福建省屏南縣在內的閩東地區,並未受到大自然太多眷顧。曾經與經濟發展一樣逡巡難行的,還有當地的鄉村建設—年輕人紛紛到大城市打拼逐夢,留下的大多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僵守著暮氣沉沉的村莊。殘破的建築,稀少的人煙,停滯的生產,空白的業態……曾經有相當長一個時期,這幾乎成為城鎮化進程中屏南縣不少古村落的真實寫照。面對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文化傳承活力漸失的困境,福建省將工作思路從物化保護調整為活化利用,將文創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點和引爆點,引鳳築巢,喚醒群眾自信,創新業態,撬動經濟,從政策、機制和觀念上,一點一點移走矗立於閩東鄉村發展道路上的王屋與太行。

四種氣質

“野”“理”“文”“美”各自精彩

發展不守成規,用人不拘一格。在屏南縣以文創帶動鄉村振興這條主蔓上,又綻放出千姿百態的花朵。龍潭、廈地、前洋和前汾溪四個古村,就佔盡“野”“理”“文”“美”四種意趣。

◎野

作為鄉野文化和特色創意文化的結合體,龍潭村在保留山水田園野趣的同時,更為各種外來文化和文創人員提供了“野蠻生長”的沃土。龍潭村的“野”是一種自然的迴歸和天性的釋放。屏南縣“文創興村”項目總策劃林正碌不按照統一的標準塑造人,而是讓每個人內生於心的精彩得到綻放。在這裡,世代種田為生的村民可以成為畫家,將熟悉的鄉村生活揮灑於畫布之上,售賣給大城市的畫商;城市中按部就班的上班族,可以在這裡邊開工坊邊從事自然教育,同時繼續從事自己的設計工作。可以說,龍潭村的“野”,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自由、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龍潭村作為鄉野文化和特色創意文化的結合體,煥發出自由、包容的蓬勃生命力。

◎理

廈地村作為“屏南四大書鄉”之一,從歷史溯源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程朱理學的影響。由藝術批評家程美信主導的廈地村古民居搶修復建工程嚴格秉承“還原性修復、保護性開發”的理念。這座有800多年曆史的傳統村落,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村落格局和建築風貌。目前,村內開設了多個文創工作室,開展了電影公益教學和電影節等藝術活動,還在2019年金秋迎來了知名文創品牌南京先鋒書店的正式進駐。從當初嚴謹的建造理念,到如今清晰的發展規劃,廈地村的發展處處體現出一個章法井然的“理”字。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廈地村嚴格秉承“還原性修復、保護性開發”的理念進行修繕改造。

◎文

作為人文氣質的代表,前洋村不僅是澳門大學珍禧書院、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的研學目的地,還是復旦大學正式簽約的書院教育實踐基地。復旦大學張勇副教授帶領團隊精心修復村中的古民居,在尊崇當地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再現清雅宋風,打造了一個集藝術駐創、修身養性於一體的高端文化體驗型村落。在這個小小的深山古村中,孕育出陶瓷、竹編等多座博物館,還舉辦了“夢裡前洋——2017年生態雕塑展”“國風西行——海上絲路東西方瓷韻文化交流展”等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活動,為前洋村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前洋村作為復旦大學的書院教育實踐基地,是屏南古村人文氣質的代表。

◎美

汾溪河畔的前汾溪村則與“美”字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已成為中國美術學院重點打造的藝術教育綜合基地。這個集“藝術教育+研學旅行+寫生創作”於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實踐基地,採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建設,目前一期項目已近尾聲。基地建成後,不僅成為中國美院陳子勁副教授帶領學生開展寫真、社會藝術調研等活動的絕佳平臺,還可以為地方提供教學、研究、文化推廣等社會服務,普及村民藝術教育,增強前汾溪文創旅遊的綜合實力,並輻射帶動周邊村落的旅遊業發展。

這還遠不是全景視角下的閩東鄉村振興。“野”“理”“文”“美”只是屏南縣文創推動鄉村振興模式所呈現的四種典型風格,每一種模式都各有精彩動人之處。在福建省住建廳副廳長蔣金明看來,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避免了同質化發展帶來的侷限性,形成了一種更富有生命力的“森林生態”——每一棵樹都能自由生長,但發展絕不單純依賴其中某一棵樹。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前汾溪村如今已成為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綜合基地。


四種生態

從荒村“流人”到勝境“留人”

從村民外流到群賢畢至,從了無生機到充滿活力,短短几年之間,屏南縣的鄉村振興事業已呈現出紮紮實實的變化。這種變化並不僅是因為借腦引智和外來成熟團隊的參與,基於自身資源條件打造適合文創產業發展的生態沃土,才是屏南為“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所做的最有價值的探索。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屏南的文化創意活動多種多樣,圖為人們在鄉村進行天文觀測。

◎政策生態

欲破堅冰,政策先行。在屏南縣的文創興村實踐中,良好的政策生態是公認的關鍵因素。除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屏南縣還適時出臺了《屏南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藝精品扶持獎勵辦法》等指導性文件,從制度層面明確了發展古村文創事業的戰略目標、產業佈局和實施步驟。

在具體做法上,屏南縣從各村篩選村民作為文創“種子”,免費參加培訓並提供食宿補助,培養了一批農民畫家;創新老屋流轉模式,通過老屋認租,解決了閒置舊宅“保”與“用”的難題,也為古村文創事業提供了空間載體;特別是為城市留鄉居民辦理居住證,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創群體的後顧之憂;在資金保障上,成立了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指揮部,每年下發給指揮部近千萬元專項引導資金,同時整合債券、專項等相關資金。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漈下村文化創客衛斯理(中)領銜的舞踏表演。

◎人文生態

屏南有獨特的文化稟賦,是傳統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武術文化之鄉”“中國紅曲黃酒文化之鄉”“中國本草養生文化之鄉”和“全國民間藥膳示範縣”。在古村活化過程中,這些傳統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傳承,並藉助新興傳播渠道和文創手段,得以進一步弘揚光大。

外來文創人員在屏南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接納和尊重,無論是政府領導還是村民百姓,都能支持甚至是參與到他們的創作活動中。在這裡,新老村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前迥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模式相互融合滲透,形成了屏南鄉村寶貴的人文生態。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古老的薰香文化在屏南古村得以傳承。

◎自然生態

文化創意產業受地緣條件的制約較小,曾經阻礙當地經濟發展的重山密林,也成為屏南發展文創產業的生態底色,實現了從劣勢向優勢的逆轉。近年來,屏南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文創。雖然每個村莊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但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在古建修復、環境提升工程實施過程中,都將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作為基本出發點。竹林、草藥、茶葉、大山、溪流……這些當地特色的自然元素,也成為文創產品的主角和創意源泉。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孩子們在屏南鄉間認識自然。

◎經濟生態

文創這枚火種在屏南引燃的,並不僅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融共生,還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賦予了古村“造血功能”。在屏南,通過免費培訓走上創作之路的農民畫家有500多人,通過自媒體及電商等渠道累計賣出畫作1萬多幅,總價值2000多萬元,有大約1/3的創作者每月可通過賣畫增收500元至5000元。同時,還依託文創旅遊引流能力,帶動貧困戶農副產品的銷售,大力推進文創產業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開發了一批民俗文化體驗型、繪畫攝影寫生型、紅色精神教育型、村落影視基地型的特色村落,推動了傳統古村落餐飲、民宿、商貿等業態發展,帶動了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在屏南“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文化氛圍中,每一位村民、創客或遊人,都可以拿起畫筆成為藝術家。

四個期許

打造更美好的精神原鄉

“立足傳統村落的豐富資源,屏南因村施策、創新實踐,闖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村民+古村+互聯網’的傳統村落文創發展模式,一個個古村拂去蒙塵,重放異彩。”在媒體的報道中,屏南鄉村振興事業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讚譽。但是在福建省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領導眼中,如今的屏南還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最佳狀態。面對潮水般湧來的考察者和擁躉者,他們始終保持冷靜,仍在不斷思考如何真正在青山秀水之間,打造一個可以讓旅人停下腳步的心靈原鄉。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正在整修中的四坪村。

◎期待基礎環境不斷改善

從福州市區駕車到屏南縣,車程近兩個小時。在屏南縣星羅棋佈的兩百多個村落之間,也或遠或近地隔著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的距離,個別正在整修中的路段還相當難走。這些時間和距離,就是發展文旅經濟的第一道阻礙。對此,屏南縣目前正著力打造從鄉鎮到城區的“半小時交通圈”。期待不久後,屏南古村與世界之間的距離將被拉得更近。

經過摸索階段的古村改造升級工程,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使用反饋,建築的消防安全、住宅的舒適便捷、商業的配套健全等問題已被提上議事日程,未來的屏南文創村將在品質和服務方面更上層樓。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總策劃、藝術家林正碌。

◎期待文創品位持續提升

通過推行文創興村計劃,以龍潭村為代表的屏南古村吸引了眾多外來文創人員承租並出資修繕了村中的古宅。村裡一座座老宅煥然新生,變身為工坊、酒吧、民宿、藝術空間等,“新村民”主導的各種音樂節、戲劇節、美術展等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可以說,屏南的文創產業已初具形態,但距離形成有競爭力的品牌效應尚有差距,具備集客能力的個體創客和創意產品還要不斷孵化。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屏南縣前洋村古村活化項目發起人、復旦大學副教授張勇。

◎期待經濟業態更加成熟

文創產業的落腳點最終仍是要形成成熟的業態,切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滿足新老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來,屏南通過文創引領鄉村振興,打造休閒農業、文化旅遊、旅居養生等新業態,逐步形成了“文創+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全域化旅遊、古村復興、傳統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2018年,屏南鄉村旅遊人數超過300萬人次,佔全縣遊客量六成以上,帶動周邊民宿、餐飲等業態蓬勃發展。

已初步形成特色文創產業的屏南,下一步還要向業態成熟、業態長青的方向探索前行,不斷釋放更大的經濟潛能。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屏南縣廈地村活化項目發起人、瑞典華裔藝術批評家程美信。

◎期待輻射效應更加明顯

在不斷探索前行的過程中,反覆被福建省各級政府領導提及的兩個字就是“探索”。“龍潭模式”的意義不止於龍潭村實現振興,“屏南實踐”的意義也不止於屏南縣實現發展。我國目前有52.58萬個行政村、261.7萬個自然村,如何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路上實現鄉村振興,如何開拓一條“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如何發揮屏南文創的帶動效應,是更具普遍意義的現實命題。

精神原鄉不能荒蕪,文化根脈不能切斷,屏南縣的探索不僅給人以巨大的振奮,更給人以極大的啟發。春到閩東來,幾處萌新芽。我們看到了新芽吐綠,更期待滿園芬芳。在福建省古村活化、鄉村振興良好的政治生態、人文生態、自然生態和經濟生態之下,那個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未來,一定不會太遠。

春到閩東來 幾處萌新芽——屏南古村的文創實踐

屏南縣前汾溪古村活化項目發起人、中國美院副教授陳子勁。

圖/李忠民 張勇 衛斯理 陳子勁

本文選載自《中華民居》雜誌NO.17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