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今年春節到最近的朋友圈,無非兩類內容,一類跟疫情相關,這個就不方便多說什麼了。另一類就是秀各種美食。

從武漢封城到今天,整整一個月過去了。大部分人選擇禁足在家。在家能做的事兒就不多,但目測主要就是做飯。以至於很多人做飯都要做出病來。每天洗手無數次,好多人都抱怨手糙了。這個春節的朋友圈,就是美食大賽的雲上現場。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西洋君認為,疫情過後,估計很多飯館要倒閉。但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很多人廚藝大大飛昇,自信心爆棚,已經決定疫情過後要開飯館,如果不是著急離婚的話。

大家來看看各種奇葩美食。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西洋君是真心服,佛跳牆、琉璃丸子、松鼠鱖魚、北京烤鴨、茄鯗這樣複雜而又極高難度的菜,居然可以在家裡完成——這是要多大的廚房?大廚房也就罷了,這是要多大的耐心?

都說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博大精深的菜往往都非常費時費水費油費火費電。過去有人說,烘焙,是一箇中年女人的必經之路。一場疫情下來,全國人民都會烘焙了。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自己做的飯再難吃,也要咬著牙吃下去。

做飯三小時,擺拍一小時,吃飯五分鐘。好多人順便學會了剪輯小視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一句話,都憋壞了!

在看著大家秀廚藝的時候,西洋君覺得全民做飯真是一件好事。因為藝不壓身,人嘛,除了精神追求之外,就是日圖三餐,夜圖一眠。會做飯至少餓不死。微博上有不少網友把外賣平臺“餓了麼”稱作“餓死了麼”,就是一個例證。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海外華人太難了


看到朋友圈的各種花式美食秀,海外華人忍不住了,哈哈哈哈哈你們終於知道移民海外是什麼樣子了吧?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許多人不明白,為啥做飯就海外華人了?

因為海外華人都在做飯啊!

拿北美來說,許多中國留學生和中國新移民根本吃不慣北美的食物。超市裡大部分是半成品,各種碳水化合物的半成品,要麼就是各種微波爐加熱食品。

早餐,切火腿夾三明治,一杯牛奶或者咖啡,段位比較高的會煎一個蛋,基本是半成品。中午飯很多上班族都是吃個漢堡或者熱狗之類的。要說親自動手,生拌沙拉那是最拿手的,後院燒烤大概是頻率最高的。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像中餐這樣的,需要把各種原料洗切烹飪之後就白飯這種吃法,在老外看來是很複雜和繁複的。別等不說,中餐的烹飪手段多種多樣:煎、炒、蒸、煮、炸、烤、燉、焯、燜、燴、熗、爆、熘(相信大家在這個春節都弄懂了這些動詞),每個動詞都代表不同的烹飪方式。

因為中餐費時費力,所以海外的中餐館子通常不多,也並不便宜。西洋君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見到過15刀一碗的臊子面,以及5刀一個的肉夾饃——吃得心疼無比,還有30刀一小份的水煮肉片。全美最賺錢的餐廳是位於拉斯維加斯的TAO中餐廳,全年營業額4700萬美元,是美國獨立餐廳排名的第一名。

貴也倒罷了,很多留學生嘆息,掏錢吃的中餐廳是“假”中餐廳。說是假,倒不是說不是中國人開的,而是說中國菜的口味完全和中國國內不一樣。比如說北美流行的“左宗棠雞”,好多人以為是湖南菜,其實是臺灣地區發明的,大陸留學生根本不知道這個故事,以為是宮保雞丁的變種,但並不是,有點像糖醋里脊,但你冥想一下把裡脊換成雞塊。這道菜,在李安電影《刮痧》和《喜宴》一再出現。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再比如說,北美人民都知道一道中國名菜叫“李鴻章雜碎”,這道菜據說是去西部淘金的華人廚子發明的,和李鴻章沒關係,而且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就有了這道菜。問題來了,這些北美流行的中國菜,作為一個剛剛移民到北美的中國人,大概在他的前半生,是根本沒有見過的。

做飯是第一能力


中餐覆蓋的範圍比中國面積大多了。就中餐發展路徑而言,中國本土當然只是一個分支。你平時吃的海底撈眉州東坡這些連鎖館子,都是本土崛起的。但海外中餐的路徑不同,有早年的華人的自主發明,比如李鴻章雜碎。也有臺灣華人帶去的中餐菜式比如三杯雞,也有港澳華人帶過去的早茶文化和粵菜。

但中餐由於是非標產品,就很容易走形。熱乾麵,從漢口到孝感,放的輔料都不一樣。西安的羊肉泡饃到了南京,要加一顆煎蛋。擔擔麵從成都到了香港,辣椒不見了。何況漂洋過海的其他菜式呢。說“假”,就是因為很多人覺得吃到的中餐不正宗。那麼什麼叫做“正宗的中餐”?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其實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以西洋君的經驗,正宗的中餐就是“媽媽(奶奶或姥姥)做的飯”就是正宗中餐。要是嫌外面館子不正宗,就只能做飯。好多人做著做著就自己開了中餐館子。

所以,很多華人到了海外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做飯。留學生紛紛和父母視頻,在線教學,不然就是下載各類烹飪的app,照著視頻自學。YouTube上有大量的中餐教學視頻,就是給海外華人看的。許多移民的華人,一到海外廚藝大大精進——就跟各位最近做飯的經歷一樣。

說來說去,要是出去了,最想念的祖國的大概是胃。如何想念祖國?自己下廚就是想念祖國。要說海外華人的救命恩人,一個是陶華碧,老乾媽辣醬在北美超市可是走俏商品,9美元一瓶。另一個是張勇,海底撈的底料是做飯的萬金油。張勇目前已經移民新加坡。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別抱怨廚藝飛昇,烹飪不僅是愛國,還是一項移民能力

所以大家既然廚藝飛昇,那麼就具備了移民海外的第一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關於移民,那麼接下來的活兒,你交給我們就好。千萬別離婚啊!移民是按戶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