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劑口味的好東西“榆錢兒”

吳學良

老家房北有一棵老榆樹,這棵樹可有些年數了。記得還是在我幾歲的時候,我從南牆根移栽過來,當時是一棵特別小的苗苗,一晃五十多年過去了,不成想如今長成一摟粗的大樹。

調劑口味的好東西“榆錢兒”

攝影/吳學良

每當春天,這棵榆樹的枝條上全都結滿榆錢兒。因為圓圓的、一片一片的,樹籽在中間稍稍鼓起。就整個形狀來說與古時的銅錢有些相似,應該是由於這個原因,便得了“榆錢兒”這麼一個名字,又因為“榆”與“餘”諧音,所以榆錢有連年有餘錢的美好寓意。

不過在我的家鄉榆錢兒卻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榆滾兒”,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怪怪的,咋叫這麼一個名字?仔細一想,或許是因為榆錢生長在枝條上,堆積得滿滿的,形成滾圓的圓軲轆滾兒,於是便得了“榆滾兒”這麼一個名字。

調劑口味的好東西“榆錢兒”

攝影/吳學良

春天是收穫榆錢兒的時節,採摘下來的榆錢兒可有大用處。把它洗淨與玉米麵混合,放入蔥花、適量的鹽、作料等,上鍋蒸熟,這便是“榆錢兒疙瘩”;也可以在做發糕時放入榆錢兒,做成“榆錢發糕”;做手擀麵、疙瘩湯時,撒上一些榆錢兒,透著榆錢兒清香的湯麵別有一番滋味。

最美味的應該算是“榆錢兒菌絲湯”了,榆錢兒、各種菌類(蘑菇)、肉絲……放到清湯熬製。濃淡相宜,既有菌類的鮮,又有肉絲的香,還帶有一絲淡淡的榆錢兒味,味道鮮美無比。

調劑口味的好東西“榆錢兒”

攝影/吳學良

記得前幾天與同事閒談,提到榆錢兒,如今的榆錢兒可不比過去,它的的身價可是倍增。據說一碗普通的榆錢兒湯就得幾十元,真是價格不菲!看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講究飲食結構。過去用來補充糧食不足的榆錢兒,如今成了人們調劑口味的好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