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从诞生起就自带流量的瑞幸咖啡一直在争议的漩涡里,这不奇怪,也是应该的,毕竟,瑞幸炮打星巴克、激进扩张,享受了舆论关注的光环,也就有承担批评甚至非议的义务:

比如瑞幸在去年年末流出的财务数字看,的确在2018年前9个月用亏损8亿的代价换来全年超过2000家店面的规模,有人觉得亏损换规模不是这些年的通用玩法吗?有人说店面未来如果复购率提不上去,瑞幸很危险……等等,都是在合理的讨论范围内。

但新年伊始,批评已经变了味道,甚至可以说疯狂和扭曲了:

大概就是去年末到今年年终,瑞幸突然被和债务缠身的ofo联系在一起,有大片关于瑞幸是不是下一个ofo的讨论,甚至知乎上都有了热答。

这很诡异。

瑞幸不管有什么问题,和ofo绝对没任何相似的地方。

ofo最后变成了一个以自行车为杠杆的金融游戏,大概率死于“挤兑”;瑞幸的店面都是直营,不存在收加盟费或者设备费滚现金流的问题,也不像健身房理发店靠会员储值过日子。

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再说盈利模式,ofo单车的损益是算得出来的,而那辆本身质量就奇差的自行车也不存在什么增值空间;咖啡店可以问管理和运营要效益,而且现在线下小终端(就是包括咖啡店、便利店)的风口才开始,比如社区拼购了解一下?想象力和新场景还有的是的……

说白了,这些其实都是常识问题,很多专业分析已经提到了,写出来都有凑字数的嫌疑,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努力普及这些常识问题呢?因为总觉得有一股不可描述的神秘力量不停让你看到“瑞幸是不是下一个ofo”这类缺乏常识但非常具有鼓动性的话题,就像苍蝇一样嗡嗡嗡地围着你转,不赶走,就特别烦人。

但就算是把瑞幸对比ofo,也还算是在商业讨论的范围内,勉强能说在就事论事,但某篇“揭蛊瑞幸”的文出来后,感觉事情已经变了味道,已经从谈企业发展到高管人身攻击,从个人过去的事儿推断个人就职企业有问题,成了“对人不对事儿,但最后还是对事儿”的套路,实际上已经越界了。

讲道理,此前瑞幸的高管对媒体说,瑞幸这一波是被有组织的水军在黑,比如攻击瑞幸的IP好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甚至是瑞幸还没开店的城市,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就像前面说的,你自己其实也高调的,挨骂不是很正常,但到了揭蛊后,才真的觉得这一波攻击看上去像瑞幸高调后的自然产物,但内在的脉络特别清楚。

这里先插一件事儿。

记得去年那篇影响力特别大的《腾讯没有梦想》吧。那篇文章其实在刚登出的时候虽然也很受关注,但真正的引爆点是一段pony马的“回复”,被各个大V,自媒体,记者援引瞬间刷屏。而事后找到了始作俑者,说是临时起意伪造的,但话说回来,一个伪造的东西怎么会让这么多媒体大面积的中弹呢?因为不论从口吻,还是讨论问题的精准狠,都很像大家认知的pony马,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应该说出来的话,所以就大面积中弹了。

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你说一个段子手能临时起意,编出这么逼真的pony马回复,彻底引爆那篇文,我是不太信的。

再回来说瑞幸,你会发现新年前后的这波关于瑞幸的“审判”,其实就三个关键词:

亏损8亿、ofo、难喝。

那么多的内容,就和八大行星围着太阳公转一样,精准地围着三个关键词展开,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有一只手要给瑞幸贴上这三个标签一样。

更蹊跷的地方在于,三个词还特别稳、准、狠,我们挨个分析。

首先是“亏损8亿”:

对以单店盈利模型为基础的传统零售企业来说,亏损8亿可能确实是个超过自己过往经验的事情,但互联网企业里,讲道理,一年亏损8亿并不是个特别大的数字,或者说,这几年的互联网企业,烧钱都是以亿为基础单位的,keep这个线上健身社区,在去年融了1.27亿美金,他们一年的线下目标也就是开8家店,瑞幸好歹开出了2000家直营门店,比太多砸进去多少亿还听不到响儿的企业强多了。

对咖啡连锁这种重资产模式,有资本愿意用金钱换时间,抢空间,盈利后置,也没什么太大问题,这些其实也都是有同行讲了很多次的常识,把这些背景剥离掉,不谈复购率,不谈杯量爬坡,不谈复购率,单拎出来一个8亿,把一个上升期的企业说的和倒闭一样,严格来讲这都不是公关技巧了,这是一种在写作时常见的技巧,预设立场,然后在内容选择上夹带私货,以偏概全,引导读者赞成作者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带节奏。

其次是“ofo”:

把瑞幸和ofo对比的荒谬的地方我在前面说了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说的是,虽然这么类比不对,但杀伤力很强,因为ofo退不出来群众的押金,所以有民愤,把瑞幸比ofo,是杀人还要诛心。

最后,“难喝”:

这其实三个关键词里最主观的一个标签,但可能也是对瑞幸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杀伤力最大的一个,怎么说呢,因为咖啡好喝不好喝是个很主观的词儿,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就像我还就觉得Costa的咖啡比星巴克的香呢,但一个咖啡从业者告诉我,其实“他们都一样,反正对真正的咖啡爱好者来说都不好喝”,换句话说,真正的资深咖啡粉可能既不是瑞幸的目标用户,也不是星巴克的,他们大概率自己买机器手冲着喝。

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而对瑞幸的第一批消费者中被补贴吸引过去的消费者,抑或潜在消费者,是有可能被“难喝”的标签劝退的,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可能第一次被补贴吸引过来喝咖啡,还没习惯咖啡的味道呢,就被人云亦云“难喝”,而认定这个难喝就是因为瑞幸的难喝。

这个话术太狠了,假设,我们说假设,从攻击对手的维度看,很精准,很有效,容易传播,但同时又很缺德,因为太劝退了,中国咖啡人均杯量才4杯,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200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分钱才是正经事,而别人用补贴招来这么多入门的,把人吓跑,这是短视。

总之,你说这么具有精准制导属性的三个关键词,是民间自发产生的,我不太信,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精确的符号了,常做飞机又喜欢看飞机杂志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里面经常会有一些营销公司的广告,其中有一家“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他们的口号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比如“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通过这类“符号”占领人们的心智。

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说这个的原因不是要给华与华做广告,而是说要精准提炼出几个符号,能够有效影响到人,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专业到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孕育了一堆营销公司,所以他们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随便几个人做个头脑风暴就能想出来和执行下去的,而要短时间内大规模有效果的传播,也不是光砸钱就能解决的,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积累。

所以,回到瑞幸这一波批评中的三个关键词:亏损8亿、ofo、难喝,有很大的概率是被策划出来,而且是被高手策划出来的,说句公关朋友可能不爱听的,能提炼这三个关键词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公关思维,更像媒体的思维,公关思维的格局未必这么开阔。

再说句题外话,圈内哪家公司的公关团队以媒体人多,战斗力强著称,大家应该都知道。

那么,假设真的有一只手在策划针对瑞幸的攻击,会是谁呢?

星巴克?想想瑞幸在业界闯出名堂的第一仗就是在去年年初炮轰星巴克,此后的各种布局对星巴克也算步步紧逼,但要说星巴克会这么干,我是不信的,不是说老美多有节操,而是以这些年和外企打交道的经验看,他们的中国总部傲慢、迟钝是有的,要说能这么有效率精准的打击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说起来迟钝,在瑞幸崛起后,星巴克确实加速了在中国的改革,比如和饿了么合作推出外卖,再和阿里深度战略合作,打通会员体系,这对星巴克倒是个好事,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是好事,都说在中国创业要找山头站队,不是姓A就是姓T,如今连曾经高高在上的美国名企都要在中国找干爹了。

星巴克找了饿了么,瑞幸也要依靠外卖平台导流,战略伙伴是美团,同时在星巴克宣布和阿里深度合作后,瑞幸又宣布和腾讯深度战略合作,这就有意思了。

腾讯和阿里的关系不用讲,美团和阿里的关系甚至比腾讯和阿里的关系还紧张,腾讯毕竟一直是对手,美团是从阿里系“叛逃”到腾讯系的,王兴本人又比较不懂事,在财经这个级别的采访里公开diss阿里,那么,于公于私,于大于小,阿里都是要扶持饿了么对抗美团,扶持星巴克对抗瑞幸的。 换句话说,打瑞幸就是帮星巴克和饿了么,帮了饿了么就是侧面抑制美团,而这又是与腾讯在中国商业社会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阵地。

该揭蛊瑞幸,还是揭蛊黑公关?

以前,瑞幸的死活其实和阿里没关系,但经过这一年的阵营格局变动,打瑞幸不但有用,而且性价比很高。

坦白了说吧,阿里有动机有能力黑瑞幸,但没有证据的事儿,不能诛心,也不可能得到结论,我也希望不是阿里。坦率的说,我一直认为阿里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是要比游戏为财报大头的腾讯强的,伟大的企业也有责任带头净化行业的空气,而不是恶化它,这是第一。

第二,超过正常批评限度的黑公关战,没有绝对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记得17年年底,阿里和京东有一场隔空喊话,阿里王帅说:“商业竞争堕落到雇佣写手、组织庞大水军网络、规模化散布谣言的地步实属罕见,对舆论的蓄意操控更令人不寒而栗。”,而京东宋旸回应称,所有传媒和互联网从业者都清楚,哪家企业掌握了各种方法动辄能够开展对竞争对手无死角的精准打击、是公认的黑公关鼻祖。

两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作为旁观者来看,其实关注的不是这些攻击,而是在这场风波中爆出的各种黑料,比如你家网店有假货,你家逼供应商二选一……每个人都再说自己很委屈,被竞争对手泼脏水,但在外人看,就是脏水互泼,相互揭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暴露出了企业掩盖的问题,最终对谁都没好处。

同样,这几年瓜子、人人车打的火热、摩拜和ofo也打的火热,最后收获了什么呢?虚假广告、质量事故、挪用押金……该爆的不该爆的,真的假的都爆出来了,最后摩拜卖身ofo身陷囫囵,瓜子和人人车还要依靠融资过日子,除了劝退竞争对手的客户,最后让整个行业的蛋糕变小,反噬企业加大经营困境,黑公关还有什么用呢?

17年年底那场和京东的口水仗中,王帅说打倒搞臭阿里巴巴,并不能“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实这话放到今天依然很睿智,打倒搞臭瑞幸,也不能对瑞幸的竞争对手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市场空间还很大,别盯着竞争对手,想办法手拉着手把国内喝茶那部分人转化过来喝咖啡,才是正经的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