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黑天鵝被放出。

這次,又是全球火藥桶中東。

中東一些國家長期受戰爭、貧窮、制裁等問題困擾,本就醫療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在土敘戰局、美伊矛盾撲朔迷離的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進展給中東安全狀況再添新憂。

伊朗是全球當前疫情暴發的重點地區。伊朗3月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伊朗確診病例增至2336例,死亡77例。伊朗副總統等多名官員、多名議員確診感染。

繼伊朗發生疫情後,科威特、巴林、阿聯酋、伊拉克、黎巴嫩、埃及等中東國家出現確診病例。3月5日,伊朗衛生部宣佈,該國新增確診591例,累計3513例;新增死亡病例15例,累計2017例。當天,伊朗衛生部宣佈啟動國家動員計劃,加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不僅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更是影響能源需求,尤其是中國石油進口需求大幅降低。

在目前全球石油供過於求的背景下,為了維持石油價格的穩定不至於大幅下跌,OPEC一直在與俄羅斯就一項為期三年的減產協議進行談判,此前俄羅斯方面一度對外放風,同意雙方的減產協議。

但,出乎意料的是,3月6日下午,第8次“OPEC+”部長級會議上,進一步擴大石油減產以談判破裂告終。

作為回應,週六沙特發動了石油市場價格戰,不僅大幅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國外的市場的原油價格,還對外宣稱將立即增產日產石油至每天1000萬桶以上

受此消息影響,倫敦商品交易所布倫特5月期貨價格和紐約商品交易所WTI應聲下跌10%左右,分別收於每桶45.27美元和41.28美元

一舉創下2014年11月油價下跌以來最大單日降幅。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1、沙特打響價格戰,20美元/桶不是夢?

3月6日在維也納舉行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擴大減產談判以失敗告終。

週六,沙特迅即發動“全面油價戰爭”。首先,沙特大幅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國外的市場的原油價格,折扣幅度創逾20年來最大,以吸引國外煉油廠購買沙特原油。聲明文件顯示:

4月賣往亞洲的原油定價下調4-6美元/桶;

4月賣往美國的原油定價下調7美元/桶;

這些簡直是世所罕見的跳樓白菜價。

更瘋狂的是,沙特賣給西北歐煉油商的輕質原油售價低至10.25美元/桶。

而同時,沙特還不忘告知各位下家買方,4月沙特的原油產量可能會從本月的約970萬桶/日增至1000萬桶/日,甚至達到1200萬桶/日的紀錄水平。

在此背景下,

由於疫情目前在全球擴散沒有遏制的跡象,多家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國際原油價格,很可能將從現在的45美元左右,跌到20美元左右,甚至會跌到10美元左右。

在此之前,2014年國際石油價格便出現過20美元的奇景。

2014年,美國頁岩氣(油)革命大獲成功,國內大批低價頁岩油準備向全球出口。沙特、俄羅斯與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為爭奪全球市場份額,大幅增產導致國際油價瘋狂下跌,在2015年末和2016年初跌到了25美元水平。

這一價格已低於很多石油生產商的盈虧平衡點,導致不少石油玩家破產。

2、國際石油暴跌,中國機會來了?

此輪石油戰爭,大的背景是全球經濟不景氣能源需求下滑嚴重,而引爆的導火索則是最大消費國中國受疫情影響需求大幅下降。

要知道,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第二大油氣消費國以及第一大油氣增量消費國

由於2019年最新統計數據還未更新,這裡就以BP的2018年數據為例。

2018年,中國石油消費量達到628百萬噸,同比增長5.1%,佔全球總消費量14%,僅次於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892.8萬噸。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2019年前11個月,我國原油表觀消費量為634.38百萬噸,同比增長7.8%。

從進口來看,2018年中國進口原油575.6百萬噸,同比增長7.8%,在全球位列第一,佔全球進口量的15.5%,超過美國、印度、日本等。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再看看天然氣消費與進口。

201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830億方(這一數據與發改委數據有些微出入),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而從進口量而言,2018年中國進口LNG735億方,僅次於日本1130億方,全球位列第二。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2019年,中國天然氣產量17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5%;天然氣進口量132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5%;天然氣表觀消費量306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4%。

此次因疫情爆發全球石油戰爭,國際石油價格暴跌總體而言對中國發展是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中國超過70%原油消耗來源於進口,而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中國進口石油成本被大幅拉低,國內汽油柴油價格下調自不在話說(重回5元時代),更為重要的是與以石油為原料的石油化工業生產的一系列重要的工業基礎原材料生產成本都會降低,比如乙烯、丙烯以及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

而這些基礎化工材料將直接帶動成千上萬的衍生工業產品成本下降。

最簡單的,目前最為緊缺的醫用口罩,最主要的心臟部件熔噴布的原材料為聚丙烯,石油價格下降帶動聚丙烯價格下降,理論上口罩的生產成本也會大幅降低。

中東暴亂,石油暴跌!與俄談崩沙特瘋狂打折,中國發展千載良機

(當然,國家原油價格深度下跌,對於幾家國家石油公司而言並不一定都是好事,因為也可能跌出了他們的盈虧平衡點。)

從天然氣

產業來看,原油價格降低恐怕影響更大。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國內天然氣消費大幅降低,中海油、中石油先後爆出與國際天然氣出口商洽談進口天然氣長協遭遇不可抗力事宜

而同時,為了促進工業企業復產復工平穩經濟發展,2月22日,國家發改委要求上游氣源單位階段性降低非居民氣價,這對揹負著高價長協的上游單位來說簡直壓力山大

不過恰逢國際原油價格降低,三桶油原先與國際天然氣出口商簽訂的長協又都是與國家原油價格掛鉤的,這自然能夠使三桶油進口的管道氣以及LNG價格大幅降低

目前,由於供過於求,國際LNG現貨價格一路走低,亞洲現貨已低至3.4美元/MMBTU左右,摺合約0.83元/方。

而以目前45美元油價來計算,上游單位進口的長協價格7-8美元/MMBTU,摺合約1.9元/方。正因為如此,上游揹負著巨大的進口成本壓力。

而若國際油價深度下跌,油價跌至20美金時,國內進口長協價格將輕鬆跌至1元/方以內,白菜價有木有。

上游進口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這對上游氣源降價和國內終端用氣價格下降都是利好和喘息之機。終端價格若能夠得到大幅下降,對於在疫情中遭受巨大打擊的國內工商業將是個巨大的利好和刺激。

新一輪國際石油戰爭,對於目前正處於高通脹壓力下的中國(當然是通脹還是滯脹還有爭論)而言,恰恰是釋放內部壓力的好時機,總之機遇大於挑戰。

緊抓契機,天佑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