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闢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清新小豹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的那段故事情節確實引人入勝,而且王朗震震有詞,聽起來非常有道理。可是後來諸葛亮不甘示弱,他說出了一番話之後,讓王朗敗下陣來,並吐血身亡,那麼王朗為何會輸?

1、 王朗雖有理有據,但過於死板

首先王朗先對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漢朝時期的漢桓帝和漢靈帝都是昏君,他們登基後讓漢朝的國力日漸衰弱,所以大漢的亡國早已註定。在這種趨勢下,自然是誰有能力誰就來當皇帝,曹魏就是在漢末群雄爭鬥的過程中憑藉自己的實力博出位的。曹魏非常有魄力,而且軍隊的戰鬥力卓越,他們很快就將北方的勢力消滅,並採用很多有效的政治措施改善了政局。因此王朗認為曹魏並非是搶奪了東漢的政權,而是順應時勢達到了政治目的。雖然王朗所提到的內容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可是他只是像書生一樣在背書,例子過於死板,並沒有太多的說服力。

2、 王朗認為曹魏比蜀漢更加正統,太過主觀

王朗對自己所說的內容很自信,隨後他進一步用曹魏的正統性來對抗諸葛亮。王朗認為曹魏的國力強盛,擁有百萬大軍,在作戰時可以輕而易舉取勝,相較而下劉備、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就太弱了。另外在誰是正統的這個問題上,王朗認為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沒有資格來談論正統性這一話題,而且蜀漢已經自立為王,這似乎和匡扶漢室的目標也有差異,所以王朗認為曹魏反而更加正統。

3、 王朗沒能找到問題根源,所以被諸葛亮一擊斃命

諸葛亮聽了王朗的話以後,他沒有直接針對王朗所例舉的幾點內容進行反駁,反而找到了王朗話語裡的漏洞。諸葛亮沒有針對曹魏和蜀漢的國力比較進行過多的闡述,也沒有比較哪一個更加正統,而是針對王朗的身份進行攻擊。諸葛亮認為王朗本是漢臣,所以如今王朗沒有任何資格為曹魏說話,因為王朗犯錯在先,背棄了東漢而投奔曹魏,這本就是不忠不義之事,所以無論王朗說什麼都是在狡辯,沒有任何說服力。王朗自知理虧,而且背棄東漢是事實,他再也想不出什麼來駁斥諸葛亮,後來因為急火攻心吐血而亡,實在是諷刺。


歷史小地主


王朗:“我們平定了天下大亂”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我們勵精圖治,天下歸心”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我們統一全國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

諸葛亮:“你不但活著的時候是漢賊,死了也是漢賊”

王朗:……

諸葛亮:“不但你是漢賊,你祖上三代都是漢賊”

王朗:我……

諸葛亮:“我什麼我,我罵的就是你個漢賊”

王朗:你……

諸葛亮:“你什麼你!你個漢賊,簡直是漢朝的恥辱,民族的敗類!”

和現在互噴基本一樣,不管你說啥,反正我就問候你家人就完事了,罵人嘛,誰講道理誰就輸,誰臉皮厚誰就贏。王朗這樣的,在祖安連一盤遊戲都堅持不下來。





張家曉哥哥


王朗的說辭可以歸納為四段話。

一、天數可變,既然漢朝能取代秦朝,難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漢?

二、漢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賢明,皇位就該由我朝天子來坐。

三、蜀乃邊陲小國,而大魏兵多將廣,你打不過,何必白費功夫?

四、兵戎相見,只會使百姓遭殃,我勸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對百姓好,對你也好,我擔保你投降後,封侯拜相。



這套說辭有道理嗎?坦白說,有道理。

誰規定皇帝只能由劉氏來坐?

劉氏皇帝昏庸無能,曹操出來救場,憑什麼他這種賢者就不能取代劉氏?

並且魏強蜀弱,是事實。挑起戰爭會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實。

這套說辭對於老百姓,很有說服力!所以王朗的話很有道理。

但是這種有道理話從王朗口中說出,總感覺很彆扭,貌似在哪裡聽過。

你想想,是不是這個畫面?



王朗是何許人?用演義中的話說“漢朝大老元臣,初舉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國司徒之位,是因為他在漢朝做過官。漢室並未虧待過他。而他一個食漢帝之祿,卻不為漢室分憂的人咒罵漢室不仁,揚言漢室該滅亡這種話,豈不是很滑稽搞笑嗎?

就好比汪精衛投敵,跑到前線宣講,說你們不願意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中國軍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說得對不對,只要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有道理就沒道理了。只要指明瞭汪精衛狗漢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敵愾之氣。

諸葛亮反擊王朗也是一樣。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辯論,而是直接罵王朗是漢賊!不管王朗說什麼,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漢賊,你王朗是漢賊,你王朗是漢賊。


面對諸葛亮一連串的人身攻擊,王朗完全無還手之力。

他既不能賴賬——因為他背漢降曹是事實;

他也不能反駁——因為作為叛徒,確實沒什麼好神氣的。如果他為叛徒行為辯解,那豈不是說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輸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罵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擊噴諸葛亮。

但諸葛亮根本不給王朗還口的機會,揪著王朗的軟肋繼續人身攻擊——你這種漢賊也敢說話?你這種漢賊就該閉嘴!你這種漢賊怎麼不去死啊?!


這種時候下,如果王朗臉皮夠厚,也就是他打心眼裡認同自己的觀點,無所謂別人罵他是漢賊,任憑諸葛亮羞辱,他還是會輸,不過不至於氣死。但是王朗對自己理論體系信仰不夠堅定。嘴上說一套,可內心裡卻還是買諸葛亮說的那一套的賬。

結果他經受不住折磨,內心糾結無比,最後暴斃而死。(應該是腦溢血之類的急症)

如果在陣前跟諸葛亮對噴的是曹操(寧負天下人),是呂布(三姓家奴),諸葛亮也不會贏得那麼輕鬆。因為曹操和呂布本來就不要臉。他們嘴上說不要,心裡也確實是真不在乎。


Mer86


王朗跟諸葛亮不叫對罵。王朗是秀才,是過來講道理的,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擊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單方面捱罵的一方。



我們先看下兩人的對峙過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開始稱讚諸葛亮,然後問為什麼要北伐魏國呢,諸葛亮回自己奉旨討賊。王朗說風水輪流轉云云,該是有德之人得之,諸葛亮回曹操是漢賊,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終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亂臣賊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誇讚曹操的功績,諸葛亮直接開罵“粗鄙之言”,罵其身為漢臣不思報國,反而成為曹賊的幫兇,順帶把王朗也歸到了漢賊。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亂臣賊子的身份,我們才是漢室的正統。



第三回合,王朗已經被罵的結結巴巴的,一句話還沒說完,諸葛亮的嘴炮就開始了,先是無恥老賊,後是斷脊之犬,最後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直擊王朗的心靈,王朗墜馬而死。



王朗是文人,說出來的最狠的罵人的話也就是:諸葛村夫,這算什麼罵人的話啊。

如果兩人是辯論賽的話,那王朗可以甩諸葛亮幾條街,但是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說什麼,我只管說我的,王朗死心眼,當然罵不過諸葛亮了。


歷史伶俜者


老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王朗的唇槍舌戰,可謂經久不衰,成為了極為經典的名場面。這場論戰,以王朗不能承受諸葛亮的嘴炮攻擊,墜馬而亡為終結。但觀看過這名場面的觀眾都會發現,實際上王朗的話非常有道理,無法反駁,但最終卻輸了,這很令人費解。後發制人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罵死”王朗的?

仔細觀察會發現,王朗的話固然有道理,無法反駁,但諸葛亮卻根本沒有接他的話,沒有絲毫反駁,而是避開王朗拋出的問題,而直接放出自己的觀點。用兵法上的話來講,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們都不防守,拉開對攻,看誰的火力更強。顯然,諸葛亮更勝一籌。

王朗的切入點是“天下大勢”,他認為,天數有變,皇位更迭是“天命”的表現,皇帝之位有德者居之。人應當順天而為,遵從歷史發展的規律,逆天之人必然沒有好報。之後便是他的論據,新興的曹魏政權為天下貢獻極多,比如: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曹操和曹丕父子,一個掃清寰宇,維護統一;一個禮賢下士,眾望所歸,而他們都是在收拾漢王朝的爛攤子,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最終的結論是,個人應當順勢而為,只有如此才是正道,所以他勸諸葛亮:

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邏輯縝密,無懈可擊。王朗不愧為當時的名士。但他忽略了一點,這種“順應時代”的個人評價體系是有問題的,至少在當時是有問題的。古代中國講究一個“忠君”,尤其是在東漢儒學蓬勃發展的時代。既然是“忠君”,則自己本身的君主無論出於何種境地之中,臣子都需要效忠他,而不是背叛他。“順勢而為”在當時,和“搖擺不定”很難區分,因此,這種論調很容易讓人抓住把柄,直接被對方人身攻擊。諸葛亮果然這麼幹了。

好,你王朗不是“順應天命”嗎?自己既然已經承認了,那諸葛亮便毫不留情,發動了致命的人身攻擊,先說王朗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乃是漢朝的名士,接著話鋒一轉,開始了表演:

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司徒已經七十六歲,聽到諸葛亮對他如此謾罵,氣火攻心,已經快不行了,諸葛亮將剩勇追窮寇,補了致命一刀: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司徒聞言,一口鮮血噴出,跌於馬下,當即身亡。

王司徒的失敗之處在於,他真的想和諸葛亮討論學術問題。他的天數有變論,諸葛亮根本無法反駁,因為他列舉的都是事實。但兩軍交戰,並不是看誰說得對,而是需要看誰講得好,諸葛亮明知自己反駁不了,所以直接不反駁,而是將問題引到道德層面,直接對王朗本人進行攻擊,達到了振奮己方士氣的效果。


庭州行者


仔細想來,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道理,有必要說道說道。

王朗在曹真面前誇下海口,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孔明來降。他對於諸葛亮是何許人肯定非常瞭解的,所以他更知道勸降諸葛亮絕非易事,故事先是做了充分準備的。


因為是勸降,不是罵街,那得講道理,以理服人,因此王朗所使用的言辭也是非常講究的。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腐草之熒光、天空之皓月,累卵之危、倒懸之急,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可謂教科書級別的修辭,且從王朗這位不卑不亢的老司徒口中而出,自然是分量十足,咄咄逼人的。要是一位武將面對他這番言辭,就算不降多半也是無言以對了。最多來一句“廢話少說,看刀!”

但他面對的是諸葛亮,在江東舌戰群儒時,面對幾十位江南大儒的冷嘲熱諷都毫無懼色反唇相譏,倒弄得所有人啞口無言面面相覷。


諸葛亮聽了他這番話後想的不是怎麼答對,而是怎麼反攻,怎麼誅心。於是採取先禮後兵的方式,層層深入。先是在兩軍陣前分析了國家當前的形式,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群獸食祿,狼心狗行之徒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輩紛紛秉政等等,在兩軍中取得一定的受眾基礎,然後以王朗是漢朝老臣的身份作為切入口,將本該有的作為和現在同謀篡位的實際作為進行對比,一下把王朗推到了道德忠奸的風口浪尖。而且言辭非常犀利,把家底都給翻出來了,這是王朗不曾預料到的。

有了這些鋪墊,後面就開始赤裸裸罵了,什麼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枉活七十有六,狺狺狂吠的斷脊之犬,潛身縮首苟圖衣食等等。這更是出乎王朗意料的,沒想自己老來竟被一代名臣如此謾罵,放誰身上都受不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導致王朗直接墜馬而亡,那就是年齡。七十六歲,在古代那可是超高齡了。縱觀整個三國,無論君王,還是文臣武將有幾個超過七十六歲的?王朗到了那個年齡本身就是風燭殘年,能騎在馬上面對敵軍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經得起如此的氣火攻心。就是現代人到了七十多歲大都是一身的毛病,骨質疏鬆加三高,外帶動脈硬化心臟病,就更別說那個時代醫療條件下的王司徒了。

諸葛亮也正是看到王朗年老體弱這一點才故意使用憤怒的神態和罵人的言辭來激怒他,致其死亡。試想如果諸葛亮面對的是年輕人,能這樣輕易的被罵死嗎?

歡迎批評指正!


十七阿哥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吵架不一定有理就能贏。

抓住對方致命弱點進行攻擊,再加上氣勢奪人,就能贏。然後還不能著了對方的道!

諸葛亮除了能言善辯,思維清晰,又抓住了王朗不忠不義視為漢賊這一點多次攻擊,並且上升到人身攻擊,最後將年邁體衰的王朗罵得羞愧難當,直接吐血而死。而其中的畫龍點睛之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現在差不多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可見其威力!


六歲成年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諸葛亮與王司徒的巔峰罵戰,想必是家喻戶曉,諸葛亮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將王司徒給罵死,可以說是十分經典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王朗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服喪,不應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謙舉其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後升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之後應丞相曹操辟命,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王國建立後,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後,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
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同為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並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其實,王朗是被羅貫中黑的最慘的人,沒有之一。

羅貫中為何逮住王朗使勁黑呢?因為王朗身上有足夠多的槽點。

  • 槽點一,騎牆派。

王朗先是傍上了陶謙這顆大樹,在陶謙的力挺之下,做了會稽太守。

但是好景不長,小霸王孫策擴大地盤,攻打會稽郡,王朗不是孫策的對手,就勢投降了。

不久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王朗又投靠了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臣。

  • 槽點二,篡漢功臣。

王朗投奔曹操之後,成為曹操奪權的重要幫手,在王朗一步步地策劃之下,曹操得以晉升魏公、魏王。

曹操死了之後,王朗又不遺餘力地輔佐曹丕篡漢,因擁立篡漢有功,王朗位列三公,獲得了豐厚的政治回報。

  • 槽點三,三頭兩面。

曹丕篡漢之後,王朗仍然賊心不死,與司馬昭勾勾搭搭,還把孫女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

後來,王元姬生下了司馬炎,而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因為這層關係,王朗的後代得以封妻廕子,王家成為了晉朝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除了這些槽點之外,王朗還曾勸降過諸葛亮,不過不是面對面勸降,而是書信勸降。


這一段雙夫對罵呢,實際上真論有理有據,還是王司徒更勝一籌,王司徒開局一大篇論述,其實主要就是三點。

  • 其一,天下的老大向來是誰有本事有才情誰當,而且老大的更替也實屬正常,夏商周秦,才情好不好先不說,拳頭最大的當道是歷史常態。如今漢室也到頭了,是時候換人了。
  • 其二
    ,既然拳頭最大者當道是歷史常態,人常說知歷史者知未來,如今我拳頭最大,按照歷史常態來說就是我大魏當道,你諸葛亮也是個知書達理之人,也應該明白。
  • 其三,你們漢室雖然拳頭小,但你諸葛亮卻是個不錯的人才,何不來我大魏,當一個開國宰相豈不美哉,何必要做如此垂死掙扎呢?

王司徒這一番有理有據幾乎讓人無法辯駁的論述下來,但凡是能聽到的蜀兵,皆認為有理,哀嘆不已,士氣降到了冰點,打起了倒戈的心思。馬謖心想,以前季布就罵漢高祖破了蜀兵,現在王司徒老匹夫又用這招。

到了這個時候,諸葛亮要做的不是駁倒王司徒的話,而是在於快速挽回士氣,因為辯論這種事,一是用時良久,二是辯論這種事,實在難以從根本上分出勝負,就算諸葛亮絞盡腦汁終於贏了辯論,到那時候,蜀兵也早就投降一大半了。

時間緊迫,諸葛亮一出手就是殺招,漢室奸臣、無恥老賊、諂諛之臣、皓首匹夫、斷脊之犬,好傢伙指著鼻子就是一通痛罵。

王司徒哪見過這個,這一連串精準打擊可謂是又狠又辣,抓住王司徒最大的汙點死活不放嘴。王司徒心裡覺得巨委屈但也還不了嘴,心想我好歹是三朝老臣,兩邊加起來上百萬人看著,我總不能嚶嚶嚶的哭吧,吐點血得了給他個面子,也能顯出我錚錚鐵骨。

結果最後諸葛亮來了一句最狠的“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一下子徹底擊碎了王司徒的心理防線,這血一下子噴了個沒完,一頭栽倒在地,再也起不來了。


王朗:“大漢氣數已盡,何不早降?”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天下歸心,我主仁德!”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你……”

諸葛亮:“你什麼你,你爹,你媽,你爺爺,你奶奶,你媳婦,你七大姑八大姨,都是漢賊!”

王朗:“我……”

諸葛亮:“我什麼我,我罵的就是你這漢賊,你全家都是漢賊,漢賊,漢賊……”


寒楚小生


王朗罵不過諸葛亮是必然的,雖然王朗說的並沒有錯。

王朗的觀點總結就是以下幾條

第一,大魏太強,蜀國太弱。兩者相爭蜀國必亡。

第二,天下大部分是魏武帝曹操定的,讓四分五裂的大漢歸為一統的是曹操不是劉備,所以現在諸葛亮乾的這事是沽名釣譽,逆天而行。

第三,漢朝氣數已盡,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沒必要拿著天下蒼生來強行續命。

王朗的觀點總結就是這些,言簡意賅,精確明瞭,而且讓人無法反駁。

但是,重點來了。諸葛亮有沒有反駁這三點呢?答案是當然沒有,諸葛亮只在反駁一個問題——王朗,你不該說這話

如果是魏國新臣子來說這話,諸葛亮或許無法反駁,但是王朗說這話諸葛亮就有反駁的理由了。

諸葛亮只在反駁一點,王朗的身份。王朗原來是漢臣卻背叛漢朝替篡漢的魏國說話,是不忠。王朗的祖上是漢臣,食漢祿,他卻背叛漢朝,是不孝。至於率軍阻擋諸葛亮的復漢大軍那就更是不仁不義,所以王朗雖然說的沒錯,但是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反而讓自己變成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再簡單一點,就好比抗日戰爭時期,如果一個日本軍官來勸降,說日本很強,中國很弱。要求中國人停止抵抗,投降日本,我們可能會本著雙方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則,讓他回去。如果日本人換了一個漢奸來說同樣的勸降語,我想不出意外那個漢奸應該是沒法活著回去了。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東吳五大將,頂不過孔明一張嘴。”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孫策、周瑜、太史慈、程普、黃蓋五個人合起來,不如諸葛亮一張嘴的效果。

這句話與王朗有關。

王朗是很厲害的,當年曾經驗大戰東吳一龍四虎五員大將,居然全身而退,有呂布之勇,不遜於趙子龍。大家請看《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的具體描述。

回目: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看到沒有,這個老王朗不簡單,到了陣上,破口大罵,拍馬舞刀,直取孫策,幸虧讓太史慈給攔住了。要不然,王朗就要當場陣斬孫策。

雙方大戰,周瑜、程普也從背後偷襲,加入了圍毆。也不知道王朗上輩子犯了什麼錯,居然享受到這種待遇。

但王朗“殺條血路,走入城中”,全身而退了。這武藝,也太牛了。
所以說,千萬不能小覷王朗,他是《三國演義》
整部著作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員猛將。

後來,世事難料,人生道路曲折,王朗歸附了曹操,為曹家效力。

曹操死後,曹丕篡位,立魏代漢,王朗在其中立下扶立之功,他帶頭支持曹丕上位,並糾合文武百官,逼迫漢獻帝退位。這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回中

回目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大家注意這個細節:曹丕篡位以後,論功封賞,王朗被封為司空。

那後來,為什麼司空王朗又成為了司徒呢?司徒和司空有什麼區別呢?

都是三公,地位很高,但司空管的事很多,刑獄、官吏、財政,工作很繁重。但司徒管得少,管典籍和禮儀,很輕鬆,比較閒。

這說明什麼呢?――王朗的身體出問題了,精力不夠。

通過前文,我們知道,王朗以前是上陣的猛將,經常上陣搏殺,要做劇烈的體力運動,熱量消耗多,飯量就大。而當了文官以後,運動少了,飯量一下減不下來,體內脂肪比例上升,心臟負擔就加重了。

心臟負擔加重,就體力衰減,幹不了太繁巨的工作。所以,就不能幹司空了,改成清閒些的司徒。

心臟不好,有幾樣忌諱:不能勞累,不能早起,不能經受天氣劇變,更重要的是,不能情緒激動。

但王朗他犯了這幾樣忌諱。我們來看《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中的描寫。

回目: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1.不能身體過分勞累

王朗自告奮勇,隨大軍出征,“時年已七十六歲矣”。從洛陽到長安,千里迢迢,路途遙遠,身體極度勞累。


2.不能早起

書中說道,“是夜傳令,來日四更造飯”,天還不亮就起床了,睡眠根本得不到保障。

3.不能經受冷熱劇變

王朗隨軍出征,是在十一月的洛陽,到了戰場上,是十二月的渭水,氣溫下降,又是凌晨,天氣很冷。
4.不能情緒激動

兩軍陣前,王朗與諸葛亮進行了一場對話,王朗地位高貴,養尊處優,很懂禮貌,開始對諸葛亮好言相勸。

但諸葛亮卻毫無紳士風度,開口就罵人。


這太侮辱人了,王朗萬萬沒有想到,諸葛亮居然用四川話對他當眾進行誣衊和謾罵,出言不遜,出口成髒。

王朗很憤怒,他以前是一員猛將,脾性也剛烈,受到如此侮辱,豈能容讓,於是,他準備拍馬舞刀,直取孔明,但手一摸,得勝鉤上並沒有掛著飛雪雁翎刀,心裡這一急,血就往腦門上湧,心臟病就犯了。於是,眼前一黑,仰身栽落馬下,扭斷了頸椎。

惜哉!猛士王朗,當年在東吳眾將的圍攻之下,尚能血戰突圍,全身而退,如今卻被諸葛亮一頓臭罵丟了性命,真是天意弄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