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01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今天早上的微博熱搜#不要宣傳老人捐款了#,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因為媒體宣傳的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人,很多都是清潔工、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因此引起了很多的討論。

聲音無非以下幾種:

1、把老人的養老錢還給人家好嗎?你們怎麼好意思收!

2、下個規定不要再接收底層人士的錢了,別再消耗他們的善良

3、把“不要宣傳”改為“不要接收”

4、有這份心就足夠了,本來自己生活就拮据,再說現在缺的是物資不是錢

5、人家想要捐,如果退回去也會覺得不尊重

由此看來,評論幾乎都是一邊倒地抵制,也看得出來大家的憤怒和不屑。

大家都說接收的機構錯了,因為不該接收,也說媒體錯了,不該曝光,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的癥結。

我看到很多自媒體,拿著“不要再收老人的錢了”說事兒,義憤填膺,一個個的好像三觀正的不能再正了,一邊譴責媒體,一邊消耗著這個話題所帶來的流量和熱度。

就在昨天,人民日報發了這樣一條新聞。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說的是一位87歲的獨居老人,為了抗擊這次疫情,捐款20萬,這是她的畢生積蓄。

她還說,這筆錢,她已經攢了30多年了,現如今終於能夠派上用場了。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老人多年來一直獨居,平時靠擺攤為生,生活節儉,捨不得給自己多花一分錢,老人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

老人的這種做法讓每一個人都熱淚盈眶,可是看看老人平時居住的環境,你們真的忍心收下她畢生的積蓄嗎?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02

20萬。這個數字,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還記得前陣子黃曉明夫婦因為捐了20萬,被網友吐槽捐款太少了,兩個人才給20萬,還翻出兩個人結婚花了上億元的數字做對比。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結果輿論的壓力之下兩人又追加80萬,但是網友依舊不買賬。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後來,楊紫因為捐款50萬被排擠,原因是大家都商量好的捐20萬,你楊紫憑什麼多捐了30萬?

這也就不難解釋當初為什麼黃曉明夫婦只捐了20萬,也許他們也是經過了“慎重的考慮”。不得不感嘆娛樂圈水太深,連做慈善都得遵循潛規則。

相比之下,當明星們還在小心翼翼地思忖著我到底捐多少錢才不會被罵的時候,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人卻拿出了畢生的積蓄,毫不猶豫地捐給疫區。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這些老人的物質生活絕對跟富裕兩個字無緣,甚至他們都很拮据,但是他們精神卻是富有的。

輿論一邊倒地抵制,其實也反映出另一種病態:你們打心裡瞧不起這些人,你們覺得他們窮。

試想,如果說這些老人在捐款的時候,聽到的聲音都是:你本來已經這麼窮了,不要再捐款了,這麼多捐款的,又不缺你這點錢……

這些人看起來好像是善良,其實是偽善,你們正在用自己的偽善,再次傷害這群可愛可敬的老人!

如果不是因為媒體宣傳,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疫情中他們捐款,多少人可以捫心自問,當你們走在馬路上看到那些髒呼呼的老人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躲得遠遠的吧。

農民工乘坐公交車、地鐵的時候,多少人都會捂住口鼻,生怕他們弄髒了自己乾淨得體又端莊的衣服。

人民日報宣傳的那位老人,如果讓你們去她家幫她打掃一下,你去不去?很多人恐怕都是葉公好龍,都得嫌棄又髒又亂吧?

所以,我不認為媒體報道這些老人捐款有什麼錯,他們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歌頌,需要被讚揚。他們做了好事,有被人知道和尊重的權利。

我們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非“傾家蕩產的慈善”。

我知道大家生氣的點在哪裡,因為這些老人拿出畢生積蓄,可是自己生活的烏煙瘴氣,他們的晚年如何保障?等有一天他們生病的時候,是否會有人大公無私地資助他們?

當各個城市在炫耀平均工資、最低工資標準的時候,一位68歲的清潔工,在每個月拿到手僅有680元的情況下,捐款一萬多。

我們不應該引導這些原本就處於底層的老人去捐款,但也不能一杆子打死,直接就拒絕他們的善意。老人捐款後,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把後續的各項生活保障都做好,讓他們既活得有尊嚴,也能享受到各項保障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