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關於傳奇科學家的電影,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3月14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雖然去到了比黑洞更遙遠更深層的未知空間,但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為生與死這個命題活出的答案,在地球留下了永恆的回聲: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而通過《萬物理論》這部電影,我們則可以感悟他曾經擁有過的浪漫的愛情。

傳奇已逝,像霍金一樣閃耀的科學巨星還有很多,籍此整理10部以他們為原型改編的電影,與君共緬懷之。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2014年)

豆瓣評分:8.1

《萬物理論》根據霍金前妻珍的自傳改編而成,講述了兩人的愛情故事。上圖中這句訣別的臺詞來自珍的獨白。

斯蒂芬·霍金(埃迪·雷德梅恩飾)和自己的護士伊萊恩發生了關係。他向妻子珍(菲麗希緹·瓊斯飾)攤牌,珍萬念俱灰,向他說了這句臺詞。

霍金與前妻在劍橋大學結識、相戀,21歲的霍金被確診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只剩下2年的生命,珍卻不顧一切和他結婚。珍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付出巨大的犧牲,全心照顧霍金。霍金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在漫長的時間裡,病魔摧毀了他們的關係,他們雖然愛著彼此,卻再也沒有當年的激情,於是他們分手了。

導演從霍金的愛情觀、科學與宗教、宇宙觀、多緯度去展開討論霍金的故事,影片並不只講述浪漫愛情,還包括感情破裂階段。影片中霍金讓人感動的並不在於他的身殘志堅,而在於他對宇宙的熱情不減。

小雀斑的一句臺詞擊中了很多人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雷德梅恩因為精彩出演霍金的人生,拿下了一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他也在推特上表達了對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緬懷。

如果沒有愛丁頓的證明,

愛因斯坦還會是愛因斯坦嗎?

這是BBC拍的一部電影。故事發生在德英兩國互為敵視的歷史背景中。

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1919 年,他通過觀測日全食時太陽附近星體的位置,證實了相對論。

整個影片很有“BBC特色”,管絃樂器貫穿始終。畫面很努力地追求唯美,二十世紀初德國街頭夢幻般地寧靜和美麗,尤其在愛丁頓與威廉離別以及與溫妮擁抱的畫面。


演員的選擇方面,讓一絲不苟英倫派頭十足的DT來演天文學家愛丁頓完全是信手拈來:一戰時期的學院派裝束、金絲邊眼鏡、西裝革履、欲語還休、總是蘊含著無限悲憫的眼神,DT重點去表現愛丁頓的隱忍剋制和紳士。

愛因斯坦扮演者是指環王咕嚕的動作表演大師AndySerkis,他將愛因斯坦頑童形象演的很是傳神,如報紙上傳來他成功的消息後記者爭相採訪,他不修邊幅的造型和滑稽吐舌頭動作也成為了後世經典畫面。

300多年以前,法國數學家費馬在一本書的空白處寫下了一個定理:“設n是大於2的正整數,則不定方程xn+yn=zn沒有非零整數解”。 這個定理直到被牛津大學教授Andrew Wiles證明,影片就重點展現這個定理被解決的過程。

費馬(1601年~1665年)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數學家,他最初學習法律並以當律師謀生,後來成為議會議員,數學只不過是他的業餘愛好,只能利用閒暇來研究。雖然年近30才認真注意數學,但費馬對數論和微積分做出了第一流的貢獻。

此紀錄片核心表達:“人類智力活動的一曲凱歌”。從《費瑪最後定理的歷史》中可以發現,有許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人員燃燒熱情,試圖提出「有趣」的命題,然後再嘗試用邏輯驗證。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提出了數學博弈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該片高居IMDB、和豆瓣高分榜單,也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影片、改編劇本、女配四座大獎。故事性、Russell Crowe細膩的表演讓人記憶深刻。

這是一個關於圖靈在二戰中破解納粹密碼的傳奇故事。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研發出號稱無法破譯的通訊加密裝置Enigma,將所有機密轉換成亂碼發送出去,全世界如臨大敵。天才數學家艾倫·圖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奉命協助盟軍破解Enigma。

人們仰望著這位偉大的英國科學家,把“計算機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破譯之父”等等頭銜都加冕在了他身上,甚至認為,他在技術上的貢獻及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幾乎可與牛頓、愛因斯坦等巨人比肩。


當時,他所面對的是最先進的恩格瑪,每十八個小時,有一千五百萬萬億種可能的設置,每天凌晨的鐘聲響起,一切回到原點。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全英最睿智的頭腦們在這個難題面前束手無策,每當鐘聲響起,他們的臉上都滿是沮喪。因為晚一天破解,就會有更多的船隻失事、生命消亡。


圖靈,卻想要創造一臺機器,用機器去抗衡機器。這個過程是無比辛酸和艱苦的,整整兩年的時間裡,他面對了同僚的排擠、上級的壓力,以及無窮無盡的技術難題。

2003年秋,在哈佛大學中,恃才放曠的天才學生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憤怒之際,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學校的系統,盜取了校內所有女生的資料,並製作名為“Facemash”的網站供同學們對辣妹評分。


他的舉動引起了轟動,一度令哈佛大學的服務器幾近崩潰,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懲罰。正所謂因禍得福,馬克的舉動引起了溫克萊沃斯兄弟的注意,他們邀請馬克加入團隊,共同建立一個社交網站。在沒有明確拒絕他們的同時,馬克和室友愛德華多·薩維林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網站。

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情感故事,而是通過臉書這個主線,將所有關聯方串聯起來,這部電影的人物和角色像生活中會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樣真實。

這部電影也讓很多人冷汗直冒,讓人開始懷疑創業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生活中99%的人都是平庸的人,而薩維林是另外的1%。


居里夫人(Madame Curie,1943年)

豆瓣評分:7.7

影片表達並向科學獨立探索的精神,以及不唯名不唯利的精神致敬。


居里夫人說:“我發現了鐳,但不是創造了它,它不屬於我個人,它是全人類的財產”,“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


愛因斯坦稱讚居里夫人是,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

這是一位和蘋果關係最密切的科學家。


他發明的引力三大運動定律因為太著名就不提了,經濟學方面,他提出金本位制度;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數學方面,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併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聊完這些,我們迴歸到這部電影。

1936年,牛頓的大量私人手稿被公開拍賣。這些充滿神秘代碼的古老稿件在被研究之後,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科學家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被公諸於世。

《牛頓探索》這部電影或許可以翻開那些暗黃的卷宗,尋找最偉大科學家牛頓背後那些缺失的隱情。

猶太天才數學家馬克西·米利安·科恩(希恩·格萊特飾)痴迷沉醉於數字的世界,他認為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用數字解釋。

他潛心研究,試圖透過數字推演出種種生命跡象背後的奧秘和規律。可越是逼近答案,他越是無法忍受致命的頭痛。他發現了過去十年來股票市場的混亂波動,其實是由背後的一套數學模式在操縱。

與此同時,他的研究引來了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炒家們和猶太神秘教派的注意。在介乎真實與虛擬的世界中,馬克西正在走向瘋狂。

1996年2月,倫諾夫斯基開始籌備這部成本只有六萬美元的長片處女作。兩年後,《死亡密碼》以其新穎的創意和嶄新的拍攝手法,一鳴驚人。

不過,這片真的不適合用來打發時間,雖然它會讓很多人想起大學時候的美好時光。

本片改編自達爾文第三代玄孫蘭德爾·凱恩斯的傳記小說《安妮的盒子》。

某英國鄉村,自然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保羅·貝坦尼飾)與妻女一起過著恬靜的生活。他十歲的大女兒安妮對世界充滿好奇,達爾文便教予她很多自然和科學知識,其中還包括他的進化論,然而在世人都相信上帝乃造物主的當時,女兒口中的進化論無疑是危險的,以至於令她被家庭教師體罰,就連達爾文深愛的妻子艾瑪(詹妮弗·康納利飾)也無法認同他的觀念和研究。

更令達爾文受創的是,不久後,小安妮因生病早夭,唯一一個支持他完成學說的力量之源也黯淡了,整理《物種起源》手稿的工作變得猶如逆行荊棘,舉步維艱。

影片讓人看到,在重現歷史的方式上,原來有這麼一種可敬的嚴肅態度。尤其是演員和真人,也都有一點神韻上的相通。


造物弄人(Creation,2009年)

豆瓣評分:7.4


死碼 (π,1998年)

豆瓣評分:7.5


牛頓探索(Newton's Dark Secrets,2005年)

豆瓣評分:7.6


影片的劇情從波蘭女學生瑪莉到巴黎求學開始,她因為跟退休科學家皮埃爾居禮共享一個實驗室而日久生情,後來結為夫婦。


同時,他們繼續從事科學實驗,多年後發現了“鐳”,因而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但居禮先生卻在領獎前因車禍喪生。


是什麼力量讓這位波蘭女性成為世界上唯一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電影《居里夫人》以及她的傳記資料給出了答案。


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2010年)

豆瓣評分:8.1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2014年)

豆瓣評分:8.7


美麗心靈(A Beutiful Mind,2001年)

豆瓣評分:8.9


費馬大定理 (Horizon: Fermat's Last Theorem,1996年)

豆瓣評分:9.1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Einstein and Eddington,2008年)

豆瓣評分: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