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素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濮陽


濮陽市素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濮陽市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南部與山東省濟寧、菏澤隔河相望,東北部與山東省聊城毗鄰,北部與河北省邯鄲相接,西南與河南省新鄉市相倚,西部與河南省安陽市接壤。濮陽市素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一、歷史沿革

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之陽而得名。

上古時期,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濮陽為都,遂濮陽古稱帝丘。夏朝昆吾氏受封為帝伯,都濮陽,故濮陽有“昆吾國”之稱。殷商時期以帝丘(今濮陽)為其陪都。西周時期在濮陽屬衛國。春秋戰國時,衛國遷都於此。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流經濮陽,帶來水利之便,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繁榮,相繼出現帝丘、戚城、鐵丘、鹹城、清丘等五個較大集鎮。衛國後期14次會盟半數在戚城舉行,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10年居衛。秦置濮陽縣,為東郡治所,有“河朔巨郡”之稱。漢沿秦制,置濮陽縣,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穩定700餘年。晉設濮陽郡,隋為澶州縣,唐為澶水縣。五代時為澶州,宋時改稱開德府。景德元年,契丹兵臨澶州,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雙方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金、元、明、清為開州。

民國時期稱濮陽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1944年濮陽解放,曾一度設濮陽市、濮陽專區。1954年撤消濮陽專區,濮陽縣歸安陽地區。1983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濮陽市,至今濮陽市轄5縣1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範縣、臺前縣和華龍區。

二、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價值一:濮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上古文化傳說和物質遺存,有“中華龍都”之美譽,其豐富的上古文化價值可以概括為“華夏龍鄉之祖,春秋衛國之都”。

價值二:濮陽市地處軍事要衝,是歷代北門鎖鑰的兵家必爭之地,在軍事政治的影響下,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融合和民間文化發展,軍事城市價值可概括為“中原河朔之門,文化匯聚之地”。

價值三:濮陽城池歷史悠久、建制連續的城市格局和獨特的半圓形城垣形制,城池建設特色突出,是“千年青史記雙城,今朝攬勝臥虎城”。

價值四:近代以來,濮陽是豫北重要的革命支點和解放戰爭後方,建國後石油文化影響下的新城建設,是八十年代時代的記憶。

價值五:民間文化燦爛,名人志士輩出。大河文化下孕育出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雜技之鄉、戲劇之鄉。

三、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1. 重要文物

濮陽市有文物點21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5項,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包括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範縣顏村鋪鄉顏村鋪村兩處)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1處。

歷史城區範圍內有文物保護單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是西水坡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四牌樓、天主教堂、迴鑾碑,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

歷史城區內全國重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西水坡遺址、四牌樓、天主教堂和迴鑾碑四處,保護範圍如下:

(1)西水坡遺址

保護範圍:以“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牌為基準,向東130米,向西225米,向北230米,南至濮陽古城牆南城垣北側。

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濮上南路西側道路紅線;南至南環路北側道路紅線;西至濮陽古城牆牆體中心線西側100米;北至新民街南側道路紅線。

(2)四牌樓(含十字街民居)

保護範圍:東大街從四牌樓東至吳家口,長450米;西大街從四牌樓西至花市口,長約360米;南大街從四牌樓至三義廟街口,長約210米;北大街從四牌樓至國慶路口,長約270米。寬度南街房子7-11米,東、北街7-11米,西街9-12米。

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解放路,西至西環路、北至國慶路,南至南環路。此區域範圍內控制樓層高度10米。

(3)天主教堂

保護範圍:以教堂四邊沿外牆為基點向北10米,向東6米,向南10米,向西8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邊為界向外各擴45米。

(4)迴鑾碑

保護範圍:以御井為座標點,向東66米,向西66米,向北140米,向南80米為文物保護區。

建設控制地帶:自文物保護區邊界向四周各擴20米。

2. 歷史建築

規劃保護13處歷史建築,均位於歷史城區範圍內;在編《濮陽市名城保護規劃(2015-2030)》新劃定3處建議歷史建築,其中歷史城區內2處,南樂縣1處。

四、 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市有已列級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50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42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