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太缺這樣的人(二)


新聞人的信仰,他堅持了

鐘擺倒回至30年前,白巖松不過是個愣頭青。

在加入央視前,他已在《中國廣播報》施展才華。

1995年,作為初創人和主持人,《東方時空》正式成立。那時,“濃縮人生精華,盡顯英雄本色”的口號一響,便有億萬觀眾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

他的批評性新聞節目《焦點訪談》,曝光一件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惡事,將惡貫滿盈的嫌疑人繩之於法,替冤案昭雪。

白巖松才20多歲,就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人。

他的節目輕鬆、有趣、接地氣。加上親民的形象,白巖松深受老百姓喜愛。

既是央視主播,又是新聞界的扛把子。有了名氣和地位的白巖松,商務洽談等邀約自然不斷。

但他不願做好好先生,始終與商業活動保持距離。

放著名利不收,這樣的人,你說傻不傻?

同時,他還擠出時間,對高校學子敞開大門。所以,大家都喊他白老師。

有觀眾因為白巖松,才看時政新聞;有學生將他看作“精神教父”,才報考新聞專業。

他不僅給大家留下許多回憶,也影響一代新聞繼承者。

白巖松是位大智大勇的新聞人。

早些年,英國BBC前來北京訪問。白巖松代表央視與英國記者展開一場別出心裁的對話。

“您覺得BBC應該向CCTV學什麼?”

白巖松俏皮地答:“當然要學中文了”。

觀眾樂得前俯後仰,之後,他嚴肅地說:

“我覺得BBC應該保持對世界的好奇。CCTV已在全球設立27個記者站,而BBC已將英國當成整個世界,你們不再好奇了。”

瞬間,臺下掌聲轟鳴!

歲月流逝,初出茅廬的“小白”已成同事口中的“老白”。縱使青春不再,他對新聞卻從不含糊。

直到今天,白巖松仍能保證《新聞1+1》的三期直播和《新聞週刊》的一期錄播。

探索真相,保持好奇,追求真理,拒絕錢權。

新聞人該有的信仰,他堅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