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明顯比英文高一個緯度!對嗎?

破柏油路面而出


漢字和英文表面上看只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罷了,但是深層次的其實是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符號,因為文字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文化史,當然英文的各個字母和詞組也有其歷史上的傳承,但是與漢字相比較,在代表文化的意義層面上,顯然漢字更深刻一些,因為中國漢字的發展不僅有悠久的文字發展歷史,而且在歷史進程中,誕生了很多與文字有關的文化,比如書法,繪畫等。尤其是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其次,中國文字形態化的歷史,更是西方文字不具有的,從早期的甲骨文和秦篆、漢隸、宋體、以及現在香港的繁體字等,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歷史。所以說,漢字相較於英文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擰巴青年的墮落


1.漢字可以用三千個字符解釋世界萬事萬物,而英語卻需要一直在造單詞,現在已經有近百萬單詞了卻依然無法應對新生事物,還需要無止境的大量造單詞。

2.有人可能會說人家英語就26個英文字母漢字卻三千個漢字,如果按你這種邏輯來說那漢字只有點、橫、豎、撇、折。

3.學習漢字小學三年級就可以看小說報紙,學習英語就算你大學畢業都看不懂小說報紙。

4.吃飯這個單詞用漢字就兩個字搞定,英語就行不通,吃早飯、吃中午飯、吃晚飯、過去吃飯、現在吃飯、將來吃飯、正在吃飯,過去正在吃飯、將來正在吃飯等等,沒有一個是的相同的,總之就一個吃飯就能讓你學習一輩子最後還沒全部學完。


明宇智遠


拿漢字和其他語言相比,我驕傲我自豪!

第一:活得久漢字同時期的其他三大古文明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都隨著時間消失了,只有漢字留了下來。漢字經過了時間的驗證,歷久彌新。

第二:內涵豐富漢字包含的信息量大,意義的衍生空間很大,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它新的含義,漢字具有信息累加的有點,3000左右的常用漢字即可表達人類已獲取的信息,而要表達同樣當量的信息量,英語則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詞彙量。

第三:藝術,漢字可以形成多種手寫和印刷字體,也容易與圖形融合,易於設計。

第四:簡潔,從印刷角度來說,漢字比較短,不佔格省紙,(同樣一本書,翻譯成外文,往往會變厚)。

第五:方便閱讀,漢字可以一目十行來看,但是英語等外語往往不可以,不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不熟練,而是因為外語所表達的信息量本來就比漢字要少,漢字掃幾眼就可以知道大義,英語則不可以。著名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漢語是世界上最簡潔的語言。這才是漢語比英語好的最重要的優勢。


河北卡行


不對,漢字比英文高好幾個維度。

問題用“緯度”這個詞並不準確,應該是“維度”更貼切。

漢字和英文的大概區別就不說了,基本上都能說出個一二。

漢字和英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字形態。要說維度屬性的級別,漢字確實比英文高很多,當然文字的本身屬性高低源於誕生的歷史和自然環境,對文明的進化有決定作用,但文字屬性的比較不能僅限於特定的時間段,文字的發展和比較需要放大到時間軸中去理解。

第一:漢字的時間維度適應性更堅韌,跨度更寬廣。

我們都知道,幾乎所有學習漢字的人都能基本閱讀中國古人的文章,不能說絕對理解,但一個現代中國人閱讀一本一千年前的古文還是能看個大概,起碼兩千年來漢字的基本字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漢字的新字並沒有增加太多,漢字基本單體字的含義自古以來變化並不明顯。

那麼一個現代英國人閱讀莎士比亞的原著難度係數就大很多,雖然書面語的莎士比亞英語也就是伊麗莎白英語已經跟現代英語很接近了。

而這僅僅是從時間軸的正向去理解,假設從時間軸的逆向去理解,漢字的時間維度的適應性會更加明顯。

怎麼說呢,就是說如果一個場景,讓中國古人能夠閱讀現代中國人的文章,那麼古人也能夠從漢字的本源含義上去大概理解現代文章表達的基本意思,當然這種難度定然極高,但還是可以做到。

如果讓一個古英國人閱讀現代英語文章,那麼理解的難度高很多很多,因為英文的字母組詞特性會不斷的誕生全新的名詞,這些名詞有的甚至沒有任何歷史淵源,這樣在時間軸的逆向中英國古人是無法理解現代英文新詞的含義的。

從這裡我們就會發現漢字在時間軸上的跨越性和延展性遠強於英文,也就是說漢字在對抗歲月之力沖刷的磨礪中更加堅韌。

第二:漢字在空間維度的跨越性更浩瀚

漢字的穩固性和靈活性讓不同地域的中國人能夠和諧統一的覆蓋在整個文明的框架中而不至於失去秩序。

我們知道自古以來中華文明所覆蓋的空間地域格外廣闊,在幾千年前中華文化所覆蓋的地域範圍就已經超過上千公里的空間尺度,這在交通落後的古代是其他文明幾乎無法做到的奇蹟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僅僅語音一項在古代落後的交通下相隔千里的兩個人想要互相溝通的難度就是地獄級的,而漢字的表意特性超脫了語音的限制,讓不同語言的人能夠在文字上達到驚人的一致性。這就是漢字在空間維度上超地域跨越的浩瀚。

一個鮮明的對比就是在地域範圍和中華大概相近的歐洲區域,古代歐洲的民族語言駁雜眾多,這導致在不大的歐洲地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雖然法語和英語德語有相近性,但這三種語言基礎上的文字表達並不相同,與漢字超脫地域和語音的高度統一性截然不同。

像英文這種類似的表音文字僅僅是人類還沒有走出星球的前提下就在一個地域誕生了不同的種類,那麼人類要進入浩瀚星空以後會怎樣?

第三:漢字在抽象維度的濃縮性和聚合含量更高

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

在聯合國的所有會議、官方文件,以及有關記錄、事務中可以使用的語言稱為聯合國工作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共有6種: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後來還加上了使用很廣泛的語言:阿拉伯語、西班牙語。聯合國的所有會議都有這些語言的口譯,以及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打印或在網上出版這些語言的翻譯版本。

聯合國的六大語言文件漢語是最薄的,這個基本都知道。

也就是說在同等技術手段表達語言的環境中,漢字的濃縮型和聚合含量比其他文字高很多。

這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同等條件下中文閱讀獲得的知識含量會更多,這種在抽象維度的表現上漢字顯然比字母文字更高級。

第四:漢字在人類社會文化體系分工中的橫向傳遞更具兼容性

這一點很重要要,說一個簡單的理解,在中國的各行各業中有無數低學歷或者學識並不繁雜的技術工人,農民工等等。

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大概一個普通的裝修工人只要稍加引導就能看明白建築施工中的裝修圖紙,當然那種專業性很強的設計圖紙看起來難度會大很多,但這在中國的各行各業基本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個普通農民工看懂設計圖紙在中國是常見現象,而這在英語國家是幾乎無法複製的奇蹟。

英文在各行各業的表達和傳導上兼容性極差,像英文表達下的醫學物理學建築學等特殊名詞對一般英語國家民眾來說和天書無二。

這一點在中國卻好太多,普通中國人基本看懂物理學和醫學的書籍難度也大但畢竟還是能多少認識,當然一些晦澀難度的專業詞彙還是不好理解,但這不妨礙從漢字的本源含義上去認知和嘗試理解,而結果證明普通人理解的醫學術語與其本來的含義差距並不大。

也就是說,漢字的穩固性和濃縮表達能力在跨專業的知識傳導性上有無與倫比的兼容性。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發展迅速且極具爆發力的文明原因,漢字跨專業的兼容性讓中國擁有更多的技術人才的難度降低很多。


總結: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其初學的難度確實大很多,而且漢字在邏輯性和量化上的難度係數比字母文字也高很多,但漢字的靈活性在於其可以“降維”傳導,也就是說漢字的縱向適應性同樣很強,漢字對人的思維進化塑造具有立體性加成。

從時間,空間和抽象的維度上理解可以看出,漢字的未來不僅僅侷限於一個星球的存在,漢字的未來在浩瀚的宇宙星空。

一旦人類邁入星海時代,時間,空間對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影響會越來越凸顯,如果一個族群在遙遠的星空兩地同時生存繁衍,不用幾千年,百年下來就會進化出不同的文明形態,而字母文字在星空中的穩固性傳承會大大折扣,而漢字抵抗歲月沖刷和空間隔閡的能力就會被放大無數倍。

我們的文化自信源於文明的基石,源於漢字,歷史已經證明,而未來漢字的榮耀依然會在星空綻放。


波瀾碎風寒


《辭海》收錄的漢字有數萬之多,但是常用字只有約六千個,正常人熟悉的只有三千多個,一個漢字一般只有一個音節,認識這三個多個漢字,足以讀懂幾乎所有的中文書籍。

但就這三千多個字,一般人需要用小學六年時間的語文課才能掌握其中大部分,通常能讀懂書也需要到四年級左右。讓外國人學習中文,光是認識書寫漢字就是極其大的困難,更困難的是漢字意義還很複雜。

英文只有26個字母,會寫這26個字母就能寫所有單詞,但是英文單詞有近百萬之多。幾乎每個單詞都得象漢字一樣學習一遍才能掌握,而且每個英文單詞有多個音節。認識幾千個單詞離讀懂英文文章還差得很遠。

總結上述,就是漢字形體複雜,但承載的意義多。英文形體簡單,但承載的意義少。同一本書用不同文字印刷,漢字一定最薄,同一句話,漢字讀起來最省力,這是漢字的優點,但不方便電腦的軟硬件設計,這是漢字的缺點。英文正好相反。因此就維度來說,兩者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每個維度的大小不一,就好比兩個長方體,有的這個方向長,有的那個方向長,但本質上都是三維的。


學渣慶哥


英語能有書法藝術嗎?能有平仄韻律嗎?能產生李、杜、白、蘇那樣,或仙逸超凡、或嚴謹聖潔、或平易田園、或瀟灑豪放,傳頌千古的各類詩詞嗎?能傳承幾千年而不衰,古字可組今詞、今人可讀古文嗎?

計算機才出時,有精英公知,嫌漢字不便上機編碼,妄議廢改。結果,王碼一出,風行天下,各種版本,方便快㨗,更勝英文。試問,還有什麼文字,能如中文般優秀?

中文優秀,無可比擬地優秀。因為,中國優秀,中國人優秀,從古至今都優秀。當前,中國人中的白衣戰士最優秀!


跛翁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

漢字的產生至少有四千年曆史可考,她是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頑強抗爭之中產生的。無不展示出漢字超強的實用價值和形、聲、義之美。

漢字與英文最大的不同不僅於此,漢字的漲力非常大,每一個字都有一種甚至多種特定的含義,和不同字的組合、在不同的語境中、不同的地域範圍,都會有不同的含義。這一切足以證明漢語的表現力之強、表達力之精準、想象力之豐富,絕不是英語等字母語系所能可及的。

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助力中國騰飛! 漢語必將成為地球第一語言!


憂國吃瓜


漢字比英文優越許多,條友們已經多有評論,我表示完全贊同!我在這裡補充一點。

漢字,由於本身就是多維文字,所以它集合了形,音,意等內容,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提煉發掘將漢字的許多功能演化成為新的文化產品。因而有了書法,國畫,金石,印章,對聯,字謎等等。這些東西同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除了使用漢字的地方,人類其他地方還有嗎?其中最偉大的要數書法和國畫,這兩種藝術獨步天下。就連畢加索第一次見到國畫都讚不絕口,甚至說中國有這樣的藝術根本沒有必要到西方去學習繪畫!


樹浦自忠


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特質不同。比如,漢字是從甲骨文演化發展而來,是象形文字,一個字不僅有語音和意思,還有特定的意境,伴有情感和引申義,還有尊卑分別,這導致漢民族的語言表現中具有情感豐富的特點,而英文單詞是按照發音來組成語句的,單詞的意思很明確,很限定,毋庸置疑,情感成分沒有漢字豐富。這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明的一個區別之一,也是近代西方科技發展社會學說嚴謹,東方文明沉睡一百年的原因之一。但是漢字的優勢也是英文單詞所不具有的,比如中國人感情細膩含蓄,說話一字多義,雙關語,引申義,詩文講究工整對仗平仄韻律,這些是中國人的財富。


carbon獵手


不對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從不同的語言文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底蘊。

我們都知道關於漢字的起源,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開始不斷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大概可以分為創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

我們都知道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合,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特徵。

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與漢語言的結合展現出了獨特的一面,使的漢字字符始終保持了形、音、義三位一體,讓漢字變的更有趣味,讓漢字變的與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密切聯繫,表裡相通。

而英文重要邏輯,在於表音,但由於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也使英語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英語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其自身也表現出了強大的變通和學習借鑑能力。

語言文字沒有高上底下之分,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