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秉燭讀春秋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即“伴君如伴虎”,所謂臣子,其實就是皇帝的奴才,時時刻刻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永遠也猜不準皇帝的心思,有時甚至會因為說錯了一句話,腦袋就會搬家了,更不用說還有很多人喜歡充當皇帝的眼線,也有人喜歡時不時在皇帝耳邊吹吹風,這些都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皇帝的心思。所以朝中的官員不好當,尤其是面對的是朱元璋這種對臣子猜忌心很重的皇帝,那官員的腦袋就真的是隨時有搬家的可能,君不見朱元璋登基後殺死了多少的功臣。

好端端的大臣都能被朱元璋猜忌,更不用說本身就有問題的大臣了,這樣的大臣簡直就是自己作死,朱元璋時期還真有這麼一個“作死”的大臣,不過這個大臣被處死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登基,還只是吳王,此人就是張昶。

張昶原本是元朝末期元順帝時期的戶部尚書,他才華出眾,很受元順帝重視。當時朱元璋、張士誠等人紛紛發動叛亂,爭奪地盤,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元順帝趕緊派張昶前去做說客,爭取讓朱元璋投降而放棄叛亂,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換取天下的太平了。萬萬沒想到,元順帝此舉大大失策,朱元璋不僅沒有放棄起義,還把能言善辯能力出眾的張昶強留在了自己身邊。

朱元璋打得一手好算盤,他本就有稱帝的野心,而張昶作為元朝的戶部尚書,對於律法規章典籍等各個方面都很熟悉,有這樣一個人在身邊,完全可以在國家草創之際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張昶也不負其望,各項規章制度都十分的完善,工作做得是井井有條。而且張昶十分的清廉,與其他奢靡的官員不同,張昶一直身穿破舊的衣服。朱元璋對張昶的能力和廉潔讚賞有加,而且心中也慢慢得意起來,當初把張昶留下來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但張昶卻高興不起來,他的心思在北方,他為自己這個元朝舊臣卻做了叛臣的參知政事而怏怏不樂,不過當時元大都尚在元順帝手中,因此張昶依舊想著為元朝盡忠,他曾對身邊親近的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很難判斷這句話是不是真的是他說的,但其實他的處境並不好,一來他確實心繫元朝,二來他又確實為朱元璋做了不少事,但若說到完全取信於朱元璋是不可能的。

張昶私心裡希望元朝能夠平定叛亂,然後他重新回到元大都,為此他開始一步步坑朱元璋,張昶攛掇一些大臣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說朱元璋要及時行樂,朱元璋可不傻,他對劉伯溫說:“是欲為趙高也。”當初趙高輔佐秦二世繼位,就是這樣養著這個小皇帝。劉伯溫實際上早就覺得張昶不對勁,單從他總是穿著舊衣服就能看出不尋常來,一個人不鋪張浪費確實是優點,但若總是喜歡穿著前朝的衣服,這不是懷舊又是什麼,這說明張昶的心還是元朝的,那麼這個人就留不得。現在看到朱元璋也有警惕心,劉伯溫就放心了,還勸說朱元璋除掉張昶。

不過,朱元璋依舊覺得張昶確實是個能力非凡的臣子,處死的話實在太可惜了,只是稍加申斥就把這一頁揭過去了。但張昶並沒有就此停止自己的計劃,他在朱元璋下令編纂《大明律》的時候,“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為的自然是讓朱元璋失去民心,不過朱元璋卻並沒有聽從張昶的,朱元璋堅持“欽、恤二字,用刑之本也”。

張昶進行的這些復興元朝的大計眼看並沒有任何效果,這個時候,張昶也害怕了,恰好元朝有使者來到南京,當時朱元璋其實已經有了讓張昶回到元大都的意思,但是張昶卻自己破壞了,他讓使者給元順帝帶回去自己的奉表,並且在其中問自己兒子的事情,說來也巧,正好張昶病了,楊憲去看望張昶,得到了這個書信,然後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完很生氣,就讓大都督府去盤問張昶,又得到了這麼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啥也不用說了,張昶的心思全在元朝,倘若留著對朱元璋已經沒有了用處,倘若放歸元大都,一定會對朱元璋的事業不利,所以朱元璋下令處死了張昶,有意思的是,第二年,朱元璋就攻進了元大都,然後元朝滅亡,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


尚宮女史


同樣一個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劉伯溫看他是禍根,最後朱元璋果斷地殺掉了他,這個人是誰呢?


他便是張昶!

張昶是元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在元朝混得風生水起,小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編,然後在明初成為了大明的戶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夠欣賞他,這是因為此人確實是有兩把刷子,不僅把明朝的戶部治理的是穩穩當當,而且還為人謙和,做事嚴謹。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他破舊的衣服,隨即就對這個人大加的讚賞,並直誇此人身為戶部的一把手,居然還如此的節儉,簡直就是國家之幸,在誇獎結束後,太祖還非常客氣的對他大加賞賜。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


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然後在朱元璋心裡給他埋下種子!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說:“此人留不得”?


但是張昶這個人雖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卻是效忠元朝的。關鍵是這人也從來不諱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著職務之便,和元朝書信往來,老想著回北方。


其實這或許也不能怪張昶,畢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職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熱炕頭,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給扣了,純屬意外。


但是這邊廂,朱元璋剃頭挑子一頭熱,一心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願意給自己幹活。所以也經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經常賜金銀綢緞給張昶。這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但是這位張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著一身舊衣服。這個橋段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卻認為,“人才難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來得,不但有學問,而且為官清廉,這是個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豈不是有福了?這邊廂,差點要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了。


此刻劉伯溫卻說話了,“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了:


《大明律》編纂與適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輕典,還是使用重典上,張昶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

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

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張昶的悲劇也就開始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有了劉基等這樣的話之後,朱元璋會更信誰的?當然是劉基的,因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便是“趙高”。他認為張昶這是在學趙高。


當時張昶臥病在床,楊憲前往探視,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非常生氣,命令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再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認為張昶“是無法被再教育”的對象,於是下令誅殺張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當劉伯溫讓朱元璋對張昶埋下懷疑種子時,他便已經在心裡有了某種認定。在這種認定下,不管他做什麼,就都可以被作為那種認定的論據。


總結:元朝歸降朱元璋的大臣張昶,本是一位連衣服都捨不得換、經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為朱元璋的“懷疑種子”,他這個優點竟也成了他被誅殺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手下的一個臣子一直工作兢兢業業,並且長期穿著破舊的衣服。朱元璋還直誇這個人是個大清官,但是劉伯溫聽說了之後就說要趕快殺掉他,因為他居心叵測,完全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本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是元順帝派來作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過朱元璋和張昶進行交談之後,發現張昶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將他強行的留下來給自己當官。張昶在朱元璋的陣營留了下來之後,也是非常兢兢業業的工作,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感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權建立之後,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過朱元璋的眾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於底層,對法律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瞭解的實在不多,所以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由張昶來制定新政權的法律。朱元璋也覺得這個建議非常的合理,因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對這方面的知識全面瞭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張昶負責這項制定法律的重任。



張昶也確實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來,讓朱元璋也感到比較欣慰。只不過這套法律在實行的時候,讓朱元璋感到有點不對勁。因為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這套法律有點過於嚴厲了,並且收的稅收比元朝收的還要多。本來朱元璋出自底層,對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的官員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於張昶一直穿著破舊的衣服,表現出一副大清官的樣子出來,所以朱元璋也沒怎麼去懷疑他。



後來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劉伯溫說起這件事,劉伯溫立刻勸朱元璋趕快殺掉張昶,因為經過劉伯溫的密切關注和監視,發現張昶這個人實在是有點問題。因為他一直懷念著元順帝,一直想回到元順帝那邊去。並且從他家裡搜出了一些相關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論。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動機根本就不好,制定出嚴酷的法律來,就是為了讓朱元璋的政權不穩,從而使元朝能夠得以復辟。當別人提出異議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的說是亂世就應當採用重典。



朱元璋聽到這些之後,自然感覺相當的憤怒,最後就殺掉了張昶,因為在他的陣營裡可容不得這樣心懷叵測的人存在。


天龍論史


大臣衣服舊了不換,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皇帝賞下來的金銀綢緞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裡也不用。這是什麼人?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鏡,明如水的好官。

這件事發生在貪腐成風的明洪武年間,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但是這件事還真的就發生了,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是原來元朝的戶部尚書,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見朱元璋,因為足智果敢,謀略出眾,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還給了個參知政事的官,讓他幫著參謀國事。

按說張昶人又有才,又特別清廉,他應該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人才。但是張昶卻在最後被朱元璋給殺掉了,殺張昶的建議是誠意伯劉伯溫提出來的,而劉伯溫要求朱元璋殺張昶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換掉的舊衣服。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劉伯溫卻看穿了張昶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張昶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呀!劉伯溫是什麼人?民間都已經把他神化了,說他“神機妙算,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大明江山能夠建立起來,劉伯溫有一大半的功勞。

他發現張昶不僅是破衣服不肯換,有些做法也是極不正常。例如,當時元朝勢力還在,大都還沒有攻破,張昶卻寫了很多文章,都是給朱元璋歌功的。並且還上表勸朱元璋,說天下幾乎已經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給大將們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後宮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種安樂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沒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劉伯溫知道後,馬上意識到張昶居心不良。

緊接著張昶又勸朱元璋,亂世要用重典,對普通百姓要狠一點,當時國家殘破不堪,百姓急待休養生息,重典之下,豈不是要激起民變麼?朱元璋沒有聽。

但是他對這個張昶已經有所不滿,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張昶徹底丟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後,朱元璋想把張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著也就沒有意思了,只要他沒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邊,詢問自己的家人在何處。身著破衣,欲效法當年蘇武在北海牧羊,以表決心。可偏偏書信最後落在了朱元璋的手裡,再加上劉伯溫的一番話,讓朱元璋最後定了殺張昶的決心。

對於朱元璋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邊,公元1367年6月,張昶還是穿著那身從元朝帶來的的破衣服,被殺了頭。劉伯溫倒是看穿了張昶,最後要了張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沒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殺,但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難解之謎。


參考資料:《明史·張昶傳》《明太祖實錄》


小小嬴政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這個人就是明初的參知政事張昶。

張昶是元朝舊臣。在“歸順”朱元璋之前,他還是元朝的戶部尚書。

朱元璋得勢後,元廷知道難以剿滅,便想出了安撫招降之策。於是,戶部尚書張昶攜郎中馬合謀、奏事張璉等三人帶著朝廷的旨意,經由方國珍處,來到應天,準備好好給朱元璋做做思想工作。張昶知識淵博,談吐不凡,令朱元璋印象深刻。史書記載,張昶“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幾次接觸下來,朱元璋越發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朱元璋便暗中留下了張昶,其他人一概殺掉。

當時已是1362年之後,朱元璋已經攻佔應天,被百官推舉為吳王,正準備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用兵。對於陳、張二人,朱元璋很有信心,所以在征戰之餘,朱元璋將心思用在了謀劃治國上。國家統一在即,除了重用將才之外,朱元璋還尤為注重招攬治國安邦之才。

張昶就是朱元璋眼中難得的治國人才。在朱元璋身邊,張昶被任為參知政事,主要在國家制度、法律建設中出謀劃策。明朝初期,朱元璋大力編纂《大明律》,推行重典治國,和張昶的推動也有一定的關係。

有才便也罷了,張昶似乎還是一個難得的清官。他常常穿著破衣服,以節儉示人,給人的印象很好。然而,這些都是表象。洞察秋毫的劉伯溫還是發現了諸多異樣:

  • 一是張昶在朱元璋耳邊一再鼓吹嚴苛刑罰,重典治國,尤其是對百姓要下狠手。要知道當時是在明初,天下初定,恢復生產,收攏人心已是當務之急。

  • 二是張昶對朱元璋大肆歌功頌德,還屢次勸諫,說天下即將統一,你應該坐鎮應天,剩下的仗交給將領們去打就可以了。這話似乎有道理,但當時北元尚在,其心可見一斑。

  • 三是張昶身在明朝,但看起來很不快樂,其內心一定藏著不可告人的心事。史料記載,張昶“以元之舊臣,心常怏怏”,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以上這些還不是有效證據。後來,張昶因為“八個字”直接導致了自己的覆滅。當時,張昶臥病在床,楊憲前去探視,發現了與元朝來往的書稿,其中一張字條上寫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這下堅定了朱元璋處死張昶的決心。公元1367年,朱元璋將張昶誅殺。

三國時期,關羽“心在曹營心在漢”。這次張昶“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兩人命不盡相同。時代在變,張昶結局雖然悲慘,但也是他咎由自取。


史趣


此人名叫張昶,曾在元朝官至吏部尚書,後奉旨出使江南,朱元璋惜才愛才,強行留用,累授參政知事,當時國家建置制度皆出其手,可見其確有治國經營之道。

他每逢上朝之際,從來不穿官賜華服,總是用一套破舊衣裳示人。朱元璋以為其清廉,曾讚譽有加,唯有劉伯溫一眼識破,認定其"身穿舊衣,必是心念舊朝,志不在我,未可大用"。

劉伯溫是何許人也,他敢如此評價一個人,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證據之一:張昶雖為大明所用,卻自認為自己失節於元朝,是以私下裡經常對自已親近的人說:"我如果回到大都,必定還會大富大貴"。

證據之二:張昶曾經在暗中支使別人上書,不僅為朱元璋歌功頌德,還力勸他要及時行樂。朱元璋看到奏摺之後,對身為太史令的劉伯溫道:"這是要朕當秦二世呀!"劉伯溫深知這上書之人的為人,道:"皇上英明,不過這上書之人愚鈍,背後必定有人主使"。朱元璋知他所指,只是愛惜張昶是個人才,也就沒有追究下去。只是把上書之人斥罵了一頓,此事遂不了了之。

而證據之三:張昶因"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被朱元璋委於重任,負責草創大明國家制度。於是他多用重典厲民之術,意欲讓大明失去民心,以利元朝復興。

朱元璋出身貧賤,瞭解百姓疾苦,是以對張昶的建言多不採納,致使張昶陰謀落空。

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對張昶表現出了難得的耐心和寬容。真正讓他痛下殺手的,還是因為張昶在書板背面寫下的八個字。

有一次張昶病重,臥床在家,和他一向交好的大臣楊憲前去探視,無意間發現了一封張昶寫給元朝的書信。朱元璋便派人責問,張昶當即翻過書板,在上面寫下"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個大字,以示決裂之心,託人帶給朱元璋。

朱元璋一見之下,便知兩人君臣緣份己盡,唯有成全。他一生殺人無數,也不在乎多一個張昶,殺便殺了,至多嘆息一聲,從此相忘於江湖。


煮茶道史


您好,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我也想在這裡跟您分享下我的看法。

題主所說的人是:張昶(chǎng),他是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想著光復元朝,被明太祖下令處死。

1.張昶

張昶,卒於1367年,宛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擔任過元朝的戶部尚書,明朝的參知政事。


2.張昶與朱元璋

元末,天下大亂,義旗紛舉。元帝苦於無法平反,遂委派使節,前往各地招撫已成氣候的起義軍,當時元朝政府派張昶、張璉、馬合謀三人來到朱元璋控制的江南地區:吳國,進行招撫。朱元璋派下屬,將三人扒光、遊街後將三人帶到面前,三人何曾受過此等奇恥大辱,張璉、馬合謀一見到朱元璋就破口大罵,口不擇言,老朱也不是善茬,將二人拉出去就砍了頭。這期間唯張昶一言不發,令朱元璋印象深刻。

此前朱元璋就聽聞過張昶的賢名,軟硬兼施將其留了下來,任命中書省都事一職,並且安排劉伯溫、宋濂與其好好共事,意思就是別把張昶當外人,好好帶帶他,儘快融入這個大家庭。

3.張昶之死

張昶被迫留下後,果不負其名:

昶有才辯,智識明敏

遇到問題:

張昶有幹才,智識明敏,熟諳前朝典故,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

在明朝的建設初期的國家制度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且吏治清明,生活簡樸到穿破舊衣物,賞賜擺在家裡也不用,非常得老朱賞識。而且與同僚親密,十分友善,然而這些都只是他表面的表演,張昶認為自己飽讀詩書,忠君思想異常的牢固,不是真心情願的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甚至要過飯)效命。

張昶,外示誠款,內懷計謀

利用老朱對他的信任,屢屢上書說:哎呀,老朱咱們國家都建立起來了,是時候開始享福了,弄些美人,多享美食。還建議老朱:

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這群刁民不聽話就用刑罰,狠狠得制裁。而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做了如此的努力就是為了讓老朱失去民心,顛覆大明朝,然而碰到的卻是深知民間疾苦的老朱,正摩拳擦掌勵精圖治的老朱,當然是無功而返了,並且對張昶嚴加斥責。張昶不知悔改,變本加厲,將元朝的戰俘偷偷放走並且:

給以腳力,送至境上,任其還鄉

還帶信尋找在北方失去聯繫的妻兒。就算到了這種地步,老朱還是不願殺了張昶。

王始惜其才,猶欲活之

後來張昶病於臥榻,“好友”楊憲去探望,從張昶家帶出了他的手書。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後楊憲將此手書交給了朱元璋,老朱當場發怒:我如此惜才,始終換不得效忠,只會搞破壞,不可赦,遂殺之。

這就是張昶之死。

我是貓主子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擊關注與我交流互動,感謝你的閱讀。


貓主子說歷史


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裡面,有一個叫做呂昶的老頭,相信看過這部劇的人應該還有些印象。

在劇中,他因掌握楊憲的罪證,反遭楊憲陷害,結果快70歲的他,被髮配到邊關玉鋒臺,還在途中險些被楊憲同黨所殺,幸好劉伯溫和朱元璋聰明,料到楊憲的詭計,於是救回呂昶。 後來呂昶還強烈反對朱元璋廢除丞相制。

在正史中,呂昶這個人雖然並不存在,但他的諸多事蹟卻是真實的,他的歷史原型叫做張昶,也就是這個題目中的主人公。

張昶原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朱元璋當時還只是吳王,有一次張昶奉元廷之命,南下到應天府招降朱元璋。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所以非常愛慕和珍惜人才,只要有本事的人,他恨不能都挖到自己的身邊留用。

當張昶來到應天府後,朱元璋通過和他交談,發現張昶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不僅對天下兵馬錢糧瞭如指掌,還熟悉各種律法制度。

於是,朱元璋就直接將張昶扣留在身邊,並且對他是百般拉攏,後來朱元璋在南京開國立號建立明朝時,還授予他參知政事的官職,讓他參與明初各種律法制度的設計,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明律》。



但是,張昶內心裡還是不願意臣服朱元璋,雖然他也是勤勤懇懇的為朱元璋工作,但他的心卻依然還是效忠元朝,甚至他曾多次公開說自己是元朝的忠臣,並且他還趁著職務之便,多次元朝書信往來,想著有朝一日回北方。

當然,這也不能怪張昶,因為他的父母妻兒都在北方(宛平),元朝對他又非常好,而他又是被朱元璋強行扣留。更重要的是,當時朱元璋才僅佔據江南之地,元朝還並沒有呈現出要滅亡的跡象,張昶自然找不出要效忠朱元璋的理由。

但問題是,朱元璋卻還是一門心思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心甘情願給自己幹活。所以他對張昶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總而言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各種金銀綢緞賞賜不斷,一度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然而,這位張昶卻是絲毫不為所動,仍然每天穿著他原來的破舊衣服。對於這個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在《三國演義》裡,關羽在歸降曹操後,也是這樣對待曹操給他的各種賞賜。不過,當時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以為張昶是因為為官清廉才如此。

於是,朱元璋就連誇張昶真是難得的清官,甚至打算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這時,劉伯溫就告訴朱元璋:“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但朱元璋卻不願意相信,畢竟他對張昶這麼好,即便再冷的心也該捂熱了吧!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朱元璋的想法。當時,元朝大將王保保將中原的紅巾起義軍盡數剿滅,張昶便偷偷和他的親信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同時,他還暗中使人上書朱元璋,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朱元璋應及時享樂。

當朱元璋看到這些張昶勸他及時享樂的奏摺時,心中真的是被傷到了。因為,朱元璋是將張昶當成是國士對待,但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秦二世來糊弄,所以喪心之下的朱元璋就對劉伯溫感嘆:“張昶的行為,簡直就是趙高做派!”

這個時候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殺掉張昶,但朱元璋還是於心不忍,所以還是沒有追究張昶的責任。但是,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終於讓朱元璋動了殺心。

當時,張昶在編纂《大明律》時,對於是用輕典,還是用重典,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從我們旁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只是立場不同,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其實呢,張昶那絕對是別有用心。



因為,當時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發展期,正需要用各種手段來籠絡各方勢力,如果這個時候就用重典,那元朝的舊官僚勢力,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殘餘勢力,還敢投靠朱元璋嗎?

甚至而言,就是朱元璋麾下的那些驕兵悍將,他們的積極性也會被嚴重挫傷。因為,所謂重典,一般針對的都是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只有他們才敢沒事挑戰法律,廣大普通老百姓又哪裡敢犯法呢?

而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要麼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要麼就是元朝的舊官僚勢力,要麼就是各大地主豪紳。現在,朱元璋還沒有統一天下,就想著對他們用重典,這不是典型的自廢武功嗎?要知道,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支持朱元璋,絕不是真的要救黎民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和富貴。

所以,現在天下都還未定,朱元璋就敢流露出卸磨殺驢的意圖,那這些人肯定不會再支持朱元璋,甚至還成為朱元璋的敵人,這樣一來,朱元璋的事業恐怕會立馬土崩瓦解。張昶作為一個被朱元璋和元朝廷都欣賞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這其中的道理。

所以,當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個事情後,朱元璋對張昶是真的徹底失望。因為,張昶這是在拿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來給朱元璋下套。換句話說,朱元璋把張昶當成是個人物,而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二傻子玩弄。但此時,朱元璋仍然不打算殺掉張昶,而是想把他放回北方去。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楊憲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於是他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看完這封信後非常生氣,立馬命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則在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自此,朱元璋終於死心,他對著張昶嘆道:“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於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我是趙帥鍋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朝末年,在朱元璋建立吳國政權後,一個特殊的使者來到府上,求見朱元璋。此人就是時任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來招降朱元璋。

按照禮節,朱元璋接見了他。但是對於招降,朱元璋不置可否。在交談中,發現張昶才思機敏,是個人才,於是老朱同志就玩起無賴,把這個招降的使者給扣留下來。好吃好喝的供著,並拜授參知政事。

張昶眼看回不去了,於是就外示誠意,內懷計謀,與朱元璋以及楊憲等人示好。加上張昶熟諳前朝典故,對於國家的制度建設,甚為熟練。一時間,朱元璋很是欣喜,將很多的法律建設都交給張昶來做,包括明初著名的律法《大明律》,張昶均參與其中。

張昶在平日裡,工作上勤勤懇懇,朱元璋經常對其賞賜,但是張昶時常穿著一身舊衣服來上朝,以示勤儉,更得朱元璋的喜歡,逢人便誇張昶是清官。一時間,張昶在明朝混的是風生水起。

如此重臣,為何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

當時,元大都(北平)尚未攻破,守將擴廓帖木兒兵力還是很強,於是張昶心思便活泛起來,偷偷與家裡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並多次向朱元璋上書,為剛剛站穩腳跟的老朱歌功頌德,勸朱元璋天下已定,應及時享樂,從而麻痺朱元璋。

但是老朱何許人也,一路摸爬滾打。且能上他的當?當面斥責了張昶,但念其功勞,未曾處罰與他。心想著張昶能知道錯誤,安心為大明賣命。

只能說,張昶此人,亡大明之心不死。在經歷上書風波後,安分沒幾天,又開始作妖。在制定《大明律》時,劉伯溫以及楊憲等人均認為,天下初定,律法宜輕,以安撫民生。而張昶卻認為,亂世宜用重典,破兼併之家,多行厲民之術。意思就是說,天下大亂已久,應該用重典來壓制亂民。表面上看,張昶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實際上張昶真正的目的是讓朱元璋失人心,暗中為元朝的復興做計劃。所以劉伯溫曾說:張昶此人,其心可誅。

朱元璋也對這個人逐漸失去了耐心,但是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張昶能夠安心為大明工作。但是之後的一件事,徹底粉碎了朱元璋的幻想。

某日,張昶因病臥床在家休養,楊憲奉朱元璋旨意前去探視,名為探視,實則楊憲是聽聞張昶暗中託元朝舊將長壽醜(人名)私書與北元,表誠意,獻忠心。果不其然,書信被楊憲搜出,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人持書信當面質問張昶,結果張昶不但不認錯,還在書信背面寫下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意思就是說,我雖然身在你這裡,但是我的心思還是在北元。

朱元璋原本惜才,還指望張昶承認錯誤,結果卻等來這八個大字,盛怒之下,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7),朱元璋下令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史曉生


明朝建國初期,出現了很多驕兵悍將,仗著赫赫戰功便驕奢淫逸起來。相比之下,這位大臣連衣服破了都不換,實在是官場上的清流。可如此清官,劉伯溫為何說:“此人留不得!”

難道是劉伯溫跟他有私人恩怨,才挾私報復嗎?



當然不是。這個清官叫張昶,跟劉伯溫沒有半點仇怨。那麼劉伯溫到底是為什麼才說出這種話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故事講完之後,各位也就能猜出背後的原因了。

曹操在小沛大敗劉備後,關羽被困在土山。先有張遼做說客,後又許三事,聲明降漢不降曹,曹丞相才終於將美髯公暫時收於賬下。

曹操對關羽有多喜愛不用多說,三國演義中描述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

這天,曹操發現關羽的綠錦戰袍有些舊了,便找人替他量身,選用上好的面料重新給他作了一領。關羽受領之後,穿在了裡面,舊袍仍然罩在外面。曹操笑關羽節儉,關羽解釋道:

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關羽不何不換舊袍,是思念故主劉備之故。這也是張昶不肯換衣服的原因,只是張昶思念的不是劉備而已。那他思念的是誰呢?

張昶原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後來以元使身份去江南會見朱元璋,被他強留在身邊聽用。可是他的家人俱在北方,他的仕途也是自元朝而起,濃烈的思鄉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壓制著。正如關雲長一般: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羽不脫舊袍是為了兄長劉備,張昶不換破衣則是為了故土元廷,說到底他是在為消亡的元廷守節。劉伯溫是何等樣人,怎會看不出這背後的深意。

果然張昶臥病時,楊憲在他家裡發現了一封書稿,背面寫著八個明志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正如劉伯溫所料,張昶的心從來不在朱明。



念舊重情本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更是一種難得可貴的氣節。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他絕容不下對自己有二心的人。張昶終是難逃一死。

談古今,說歷史,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