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題記:燜罐肉,古老的江淮特色菜,如今的信陽名菜,歷史上並不是一道菜,也不是菜名,而是古人用來保存豬肉不腐壞的方法。幾千年來,又是怎樣演變成地方名菜的?這裡面有著曲折離奇的故事。我們從根上說起。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先說我們大吃特吃的豬肉,為什麼古人幾千年都不怎麼吃:

豬肉的萬年“寵辱”史

——人們吃豬肉的歷史很長很長,可就是不愛吃。

在周代把豬列為六畜之前很多年,人們已經在吃豬肉。有確鑿證據的,一是廣西的甑皮巖遺址,有著10 000年的沉積,出土有很多豬骨頭;二是河南舞陽出土的賈湖遺址,也有9000多年,同樣的有著豬的骨頭,而且斷定是飼養的;三是河北武安出土的磁山遺址,距今8000多年。該遺址內有完整的豬骨頭,一歲多,旁邊還有用作飼料的小米,也證明是飼養不是野豬。

但是,直到北宋蘇東坡之前,所有歷史記載,包括民間傳說,都很少有吃豬肉的事例。能夠查找到的,最早也就是周代的記錄,一個是把豬列為六畜,證明人們有飼養,為的吃肉;二是“八珍”裡有烤乳豬;三是公務員具有吃豬肉的資格。再往後直到唐代,始終少有吃豬肉的記載。尤其是唐代,文化那麼發達,文人騷客們無事不張揚,楊貴妃給胖大壯漢安祿山洗澡的隱私都能傳揚坊間,卻沒人說怎麼吃豬肉的。只有一個解釋:人們不愛吃豬肉。究竟是為什麼不愛吃豬肉?我們往下看。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豬肉被羊肉擠兌了。

周代的吃肉政策,不僅有豬,還與牛羊等同,統稱“大牢”,所以烤乳豬(炮豚)進入“八珍”,普通百姓是吃不到的。漢代繼續,養豬和養羊不分昆仲,史有“澤中千足彘”、“千足羊”的說法。按著那時的養殖規模,已經相當的老大不小了。這時期農業已經發達到一定程度,有餘糧餵豬,養豬本來應該有個大的發展趨勢。

可是到南北朝時期,畫風突轉,更多的人選擇吃羊肉,不吃豬肉,但看養殖業就能說明。東魏的撫軍司馬楊炫之,在他寫的《洛陽伽藍記》裡,有說到

羊者是陸產之最。

他寫這本書的同時,梁武帝正在給本國佛教徒定規矩,此前佛教徒還可以吃肉,但是不吃豬肉。原因和伊斯蘭教相似,豬很招人厭惡。吃肉都吃羊。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豬肉為什麼招人厭惡?

史學界的研究結果。豬要吃糧食,中國歷史上靠天吃飯,多荒年,多戰亂,人還吃不飽,沒得餘糧養豬。羊就不同了,老話說,養羊不要本,繩子一小捆。養羊沒有糧耗,有草就能長大。所以農人養羊不養豬。

宗教界的研究結果。當以回教觀點為代表,認為豬是最愚蠢、骯髒、懶惰,而且豬肉最是臊腥,其味至賤。所以不吃豬肉。

生物學界的研究結果。古代養豬,不知道給豬去勢。大白話說,不知道劁豬騸豬,公豬母豬都是帶勢生長。這種豬肉,實在的味道難受,又騷又腥。和羊雞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不大吃豬肉。

醫學界的研究結果。在歷代醫學著作裡,幾乎就沒有誰個說豬肉的好話。

孫思邈的結論具有代表性:

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

李時珍所處的時代,豬肉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肉食了,他還在《本草綱目》裡說豬肉有毒:

豕食不潔,故謂之豕。坎為豕,水畜而性趨下喜穢也。

北豬味薄,煮之汁清;南豬味濃,煮之汁濃,毒尤甚。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山東費縣出土的漢墓陪葬陶件:豬圈和廁所建在一起。所以李時珍才這麼說,

飲食廚藝界研究結果。生豬一旦長大性成熟,豬肉就騷腥難除。所以古人多吃乳豬,窮人就吃不起。

——蘇東坡以身作則吃豬肉,人們才知道騷腥的豬肉居然能做出美味。

歷史對蘇東坡吃豬肉,都解釋為他愛吃豬肉。其實他是被逼無奈,不吃豬肉就沒得肉吃。想他在京城為官的時候,鐵定不吃豬肉,每月官府發的羊肉都吃不完,曾對弟弟蘇澈抱怨說:

十年京國厭肥羜。

在京城做官期間,小肥羊都吃膩了。等到貶官黃州,等於是發配的欽犯,吃不成羊肉了,只能吃當地百姓都不怎麼吃的豬肉。在他的《豬肉頌》裡就交代的很清楚: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為什麼豬肉便宜的跟泥土一樣?因為有錢人不吃,老百姓不會煮。為什麼不會煮?因為都是老母豬老公豬,肉臊腥還難煮熟。所以蘇東坡憋出大招,小火慢煨,不限時間,煨爛為止。後來官復杭州,又進一步的做出紅燒肉,成就了東坡肉。紅燒肉需要加入糖,得到美拉德反應,還是為了去臊腥。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蘇東坡怎麼愛吃豬肉了,是沒肉可吃;也懂得了為什麼那時沒人會做沒人吃的原因,是騷腥難忍煮不爛;更知道他為什麼這麼煮。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元朝人讓豬肉變得好吃。

宋代也就蘇東坡愛吃豬肉,皇家還是愛吃羊肉。《宋會要輯稿》裡有記錄:

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宮廷御廚一年使用豬肉4131斤,羊肉43萬多斤。

元朝人對吃肉的貢獻,歷史沒有記載,但是我國的飲食文化史應該記住它。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正是他們帶來了牲畜的“

騸、劁術”,用於養豬。失去性能力的豬,才沒了臊腥,也長得更快。於是,豬肉開始大量的出現在人們餐桌上。到了明朝,豬肉就超越了羊肉。《明宮史》載:

萬曆五年,羊肉斤價一錢三銀,豬肉一錢八銀。

豬肉比羊肉貴了,主要是因為用量大。《明會典》記載,大明皇宮的肉類消耗:

光祿寺年殺豬一萬九千頭,殺羊一萬一千頭,牛四十頭,鵝鴨約七萬只。

——清朝讓豬肉成為主要肉食。

清朝統治者在宋代稱(後)金。金人喜吃豬肉,徐夢莘寫的宋代歷史名著《三朝北盟會編》有記載:

以極肥豬肉或脂,闊切大片,一小盤子虛裝架起,間插青蔥三數莖,名曰肉盤子,非大宴不設。

還可以從滿漢全席看出來,豬肉佔了大頭。以至於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裡,把豬肉叫做

廣大教主。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燜罐肉的來龍去脈

——古人保存肉食的方法。

怎樣把吃不完的肉保存不腐壞,是人類的天性,與生俱來都要琢磨的技術。有了文字記載了,我們知道孔子收取學生的學費,是乾肉,乾肉放不壞。那時候的乾肉先要醃製,鹽醃了,或曬乾,或裝壇,都不會腐壞。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保鮮方法,就是“油封”,如今叫做燜罐肉、罈子肉。邏輯推理,燜罐肉的出現就在同一時期。《周禮·天官》記載,八珍的烹飪相當複雜了,會有出現熟肉存放現象。道理上,豬肉自身的脂肪被高溫燒出來,隨即完全包裹住肉,細菌無法進入,可以放較長的時間不會壞掉。再個,燜罐肉也不是成品菜,只是食材。由此斷定,所謂的燜罐肉,本來就是古人保存肉食的方法之一。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燜罐肉產生的條件。

不論是燜罐肉,還是罈子肉,凡是流行的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地域特點:氣候潮溼悶熱,農人生活貧困。譬如信陽,橫跨淮河兩岸,南北交接帶,氣候潮溼悶熱,平均溼度78%,擱在北方就是雨雪天。這樣的自然條件,想把肉一放多長不壞,沒有千百年的經驗還真難做到。

不說古人,就是幾十年以前,一年到頭養大一頭豬,過年殺了,是要用來吃一年的。因為沒錢買肉,甚至油都買不起,食鹽還要靠雞屁股。肉怎麼能存放一年?曬臘肉可以,但是吃的時候麻煩,不可能頓頓做菜剜一點。而且乾肉還是會壞,搞不好放不到一年。燜罐保存就好多了,製作過程中可以加料去臊腥,又能久放不壞,更是隨時可利用。我小時候經常看到母親做菜,隨時筷子伸罐子裡挑一點油,往炒好的青菜裡拌拌,一股油香立馬出來。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燜罐肉文化是怎麼來的?

飲食行業有個特點,一道菜餚成名,要經歷三個成長階段:第一緣起於家常菜,很多人愛吃;然後被市場發現,飯店引進,靠多數人愛吃而吸引食客。同時要改進和包裝,使其更為出彩,讓更多的人知道;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被皇家發現上國宴,成為美食代表。

美食成長的第二個階段很重要。飯店的改進不必細說,外形更好看,味道更鮮香。最重要的是要賦予這道菜以文化內涵,找歷史根源。哪個朝代名廚發明的,或哪個皇帝吃過贊過,沒皇帝有名人也行。找不到根源也好辦,編故事。燜罐肉就有幾個版本的故事,列舉三個:

河南信陽燜罐肉和黃歇。黃歇是春秋時期聞名天下的“四公子”之一,全稱春申君黃歇,信陽潢川人士,當過楚國宰相。公元前298年,強大的秦國伐楚,打了20多年,眼看楚國朝不保夕。楚頃襄王於公元前272年派黃歇出使秦國,務必勸說秦王別打了。黃歇覲見秦王,就帶了一罈燜罐肉,以燜罐肉久存不壞的道理,促使秦王理解和接受了楚國的真情,遂即罷戰,結為同盟。於是,燜罐肉有了救國的功勞,成了楚國江淮一帶的名菜。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四川漢源罈子肉和李白。漢源罈子肉在當地名氣很大,歷史悠久,也有個故事,和李白搭上了。唐朝時候漢源地名叫黎州,說是李白旅途經過時,吃到罈子肉,美得不行,當即吟詩一首:

一罈二壇三四壇,五壇六壇七八壇,嚐盡天下千般肉,唯有雪山香壇鮮。

當然,李白詩集裡找不到,不過這道菜卻在2013年11月13日,享有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

湖南桂陽罈子肉和趙子龍。三國的趙子龍,一舉打下桂陽郡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治理政策。農民不幾年就緩過勁來,家家戶戶每年養豬。窮怕了的人,就把過年殺的年豬肉,都燒好油封罈子裡,一年不再發愁沒肉吃。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燜罐肉的做法

——燜罐肉的新潮改變。

當前市場很多地方的飯店都有燜罐肉,只是叫法不同。做法大同小異,只是形式不大一樣。因為飯店的營業性質,以及賦予燜罐肉的商品屬性,當前的燜罐肉主要有了兩大創新特點:一是飯店現做現賣的堂食;二是商家包裝外賣的食品。不再有儲存功能。網上有很多飯店的菜譜,這裡只分享家庭古法燜罐肉的做法。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信陽燜罐肉原生態做法。

●材料是關鍵。最好是本地黑色土豬肉,部位不限。養殖豬也可以,但是味道差很多。再說養殖豬的脂肪不夠多,需要另外煉豬油。本地土豬肥膘都在四指厚,脂肪足夠,質量上乘,做成後格外香。

●大塊豬肉先抹鹽一遍,醃製一週。因為是臘月製作,信陽冬天沒暖氣,室內溫度跟室外差不多,不到10度,不會放壞。

●醃到時候,溫水洗了,切一指厚片,要求片片帶皮。起鍋燒熱,放入豬肉中火炒著。待炒到油脂出來,肉片焦黃,關火。

●裝肉陶壇先用開水洗淨消毒,晾乾明水。先裝入肉片,再倒入煉出的豬油,按緊肉片,使其全部被豬油淹住。待到冷卻後,豬油自然凝固,再把罈子口隨意封住,廚紙、竹筍葉都行,擋住灰塵就好。然後放在一邊不用管它,可放一年不壞。

信陽名菜燜罐肉:原來並不是一道菜

●吃的時候,用多少肉挖出多少。信陽本地白蘿蔔,切片,先炒到帶焦黃,加入燜罐肉,放蔥姜甜酒釀,炒到出香,加開水,一直大火,燒到蘿蔔發麵,香味濃郁,關火出鍋裝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