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島的老街故事(4)說說中山路(上)

說到青島的老街,阿甘最有感情的當然是中山路。不僅僅因為阿甘出生在這裡,也不僅僅因為這裡有我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在最近的幾年裡,阿甘一直承擔著與這條老街相關的工作。這是一條阿甘無數次用雙腳丈量過的老街。

全國的中山路大大小小有二十多條,青島的中山路不是其中最長的,也不是歷史最久遠的,更不是最繁華的,但是無疑是最具特色的。青島的中山路是一條有著百年曆史的老街。可以說,中山路是最能代表青島的歷史,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的文化/情感與風情的一條老街,是真正的城市“母脈”。


雖然只有短短的1400米,但是這條街卻被分割成了南北兩段,而這兩段卻被深深的絡上了不同的文化特徵。當然,阿甘有時候更願意認為這條街是三段,因為三段的不同特色,不同的街景與建築才真正體現著這條老街的風情。南段是棧橋至德縣路,德佔時期叫做斐迭裡街,屬德國等歐美僑民居住地,史稱“青島區”,也叫“歐人區”;中段自德縣路至膠州路,和北段一起屬國人居住的“鮑島區”,也稱“華人區”,俗稱大馬路。之所以阿甘會把膠州路以北部分列為北段,是因為這裡雖然是華人區,但是建築的設計者卻是德國人,與再向北的館陶路一樣,建築風貌上有很多歐洲建築的痕跡。


那些青島的老街故事(4)說說中山路(上)

本來是純正中式建築的春和樓,在某次改造中變得不倫不類,不中不洋。

正是這種從"華洋分界"到"五方雜處"的特點,使得中山路的建築呈現出了迥然不同的多種特色,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這種東西文化就在這條短短的小街上碰撞著,生成了青島特有的氣質。向東看,自然可以看到代表著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堂 ,但是向東南一走卻是濃厚東方色彩的天后宮。

那些青島的老街故事(4)說說中山路(上)


中山路上的每一座建築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個老字號後面也都有著說不盡的風情。現在天津路路口的亨德利在上世紀20年代還是一家餐廳,名字叫做英記酒樓,是那時青島四大樓之一。據說康有為就是因為在這家餐廳裡喝完一杯果汁後,回家中毒而死,直到現在還是一樁懸案;不過中山路上另一樁大案卻不是什麼懸案,同樣在20年代,出賣了一大代表鄧恩銘的叛徒王復元就是在大沽路拐角的那家鞋店被擊斃的,60多年後,鞋店對面的中國劇院放映過一部電影,叫做《伍豪之劍》,敘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那些青島的老街故事(4)說說中山路(上)


當然,除了大案,中山路也曾有過不少文人墨客,明星大腕在此流連,比如蝴蝶,就曾來到前面說的那個中國劇院,還造成了整個中山路的擁堵;往北的劈柴院也曾是上世紀諸多明星們來青演出必到之處,江寧會館裡還有“馬三立說相聲”處,並立了雕像;而春和樓更是當年文人騷客的聚會之所,據說楊振聲先生就曾在這裡宴請沈從文、梁實秋等一批民國初年的大家,鼓動他們來當時的山東大學任教。

中山路的故事,不是一篇文字能夠說完的,下一篇,阿甘就和你說說吃在中山路,聊聊中山路上的美食老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