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與證悟者相遇

轉自:夢幻那蘭陀的日誌



觀察身體的三十二分身有個好處,對修行過程中身體因修行而產生的疲勞、對天氣的熱或冷等,會有內在力量能夠忍受。這樣將有助我們在禪修過程中敢於挑戰自己,而讓自己的心力可以引導培養專注力。培養專注力的目的是讓心能夠平靜和安定,之後才有能力進一步觀察覺知的心。

●戒、定、慧相互關聯,互為因果

在這個觀心過程裡,我覺得最難的,就是它不斷重複提醒我們在觀照自己的心時,不管是什麼念頭、感受,都得直接面對它們,去看這些痛苦或快樂是怎麼生起的,更要去觀這些痛苦或快樂生起的根源是什麼。在觀的過程中,不管念頭是什麼,覺知的心若是清淨,就可以清楚覺察這些念頭所引起的感受與反應,念頭只是進來然後就離開,心卻不會被這些喜惡情緒帶著跑。阿姜查以蜘蛛與蛛網來比喻:蜘蛛結好網以後,就在這個網的中心伺候著,當蟲子闖進來,就像煩惱進入,這時蜘蛛就離開網中心去抓這隻進來的蟲,然後又回到網的中心。

整個阿姜查的指導就在智慧,關鍵還是在於我們去覺知自己的心,對於所接觸任何狀態不執著,可是也不逃避,而是去直接觀察。他又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說痛苦煩惱都有它們的家,貪有它的家,煩惱、瞋惱也都有它們的家,你就是觀察它們,然後讓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他用這樣的比喻是要告訴我們,對待煩惱不是去討論應不應該有煩惱,而是能夠清清楚楚的看著煩惱來了,讓煩惱自己回家去,始終保持做“自己做主人”這般的清明。



我們的內心若有這樣的平穩力與覺照力,就是真的定力和智慧。由於定力和智慧的增強,也會進一步地支持與強化戒行。戒、定、慧是互相關聯互為因果的,絕不只是單一命題,或者只是階梯式的次第。戒、定、慧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在阿姜查這麼有修為的禪師的解說下,讓我們看出那是一個立體且互動的修行歷程。

●持續精進需要慧力

在第三部“慧”篇裡,阿姜查告訴我們如何持續地保持精進。禪師比較著重的幾個提醒中,第一個就是修行的場所是我們的內心,而非任何其它的事物。阿姜查提醒當時與他一起修學的禪修者:我們有一種習慣,認為要得到修行的成果要累積很多的經驗,或者要有很好的老師,這種消費心態,是與切入瞭解、觀察自己的心,進而能夠離苦是背道而馳的。

因為心的特性就是會去抓取對象,這種抓取是一種貪愛,有了貪愛,就會想進一步保持它、擁有它,於是就會對可能失去它、不能掌握它產生恐懼和焦慮。我們長期順應著心的這個特性活著,在它的慣性思惟下運作而不自覺。我們大部分的時候是活在焦慮、不安與矛盾裡,這是由於我們順著我們的心要去追尋什麼、去抓取什麼的習慣性導致,這不是法,那麼法的價值是什麼呢?法的價值就是在看到心是無常的,心所抓取的對象也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有永恆不變的話,那是因為我們自己誇大性的期待,導致我們希望它永恆不變,阿姜查在幫助我們看到心的特質,期望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


●覺察慣性就可以滅苦

不要跟著想法走,但是我們該如何辨識不要跟自己的想法遊蕩呢?記得!當我們把自己所想絕對化時,就會被自己的想法控制。阿姜查舉了好幾個很實際的例子,如:有禪修者認為,“放下”這個想法是老師教的,很重要,所以就什麼都放下,包括房子破了也要“放下”不管它。這就是把“放下”絕對化,而沒有在每一時刻觀察我的心與什麼樣的境界接觸,去觀察那個苦是如何生起,卻把“放下”當成了我唯一想要掌控和自我滿足的假相運作。

我們的心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不隨著慣性反應進入一個慣性的制約歷程,我們在當下就可以滅苦,在當下就不會隨著習慣反應而活,而是跟著法。

什麼是“法”呢?就是智者自覺,就是觀察我們的心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也沒有辦法從外在任何一個資源裡面去找到的;只有自己回過來觀我們的心,如何生起貪愛與憤怒。在此比較不一樣的倫理道德思惟是——只是很單純地觀察,讓這些心念能夠自己生起,自己息滅,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並不容易。這需要一顆十分安靜、平衡的心,才能觀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動歷程。


●“受”字訣——切斷慣性反應

但是,初學者如何才能不跟著自己的習慣反應走呢?阿姜查甚至提出一個口訣——“受”。當快樂或煩惱的感受來了,卻一下子斷不了的時候,你就唸“受”。用這個來切斷我們習慣反應的糾纏歷程。第二就是去觀察內心戰場是如何展開,又是如何活動的,但是這個方法需要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心做為基礎,才能夠去看內心這個戰場,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時,有時候去看內在的戰場時,常會撐不住,這時就要靠平時累積的“定”力了。

阿姜查對於觀察自心的智慧與累積佛教知識的不同,也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辨別 ——知識的累積事實上只是記憶的增加,並不是觀察。佛教對我們的心理活動有豐富的細微描述,知道這些描述只是記憶,並不是真的知道,唯有透過自己的觀察去體會到這些細微變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就像看一個人從樹上掉下來,可以知道他撞斷幾根樹枝,但是若是自己從樹上跌下來,恐怕就除了感到很痛外,根本就觀察不到折了幾根樹枝。

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觀察自己所產生的痛苦與快樂,而且是持續不斷地觀察,這持續不斷地觀察以及自我的誠實面對是一種精進,這種精進與平常精進有什麼不同呢?關鍵在於這個精進在於“放下”——不執著我們任何的思考與感覺,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動,而不執著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連想它就是這樣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分享阿姜查這位老友的心路歷程

當我們把修行變成一個熟悉的習慣時,心會比較平靜,身體的負荷也會比較低,接著就有餘力去觀察內心的種種想法是如何生滅,並能隨時提醒自己放下、不執著。最後,我們就可以讓自己的心像一個空房子,煩惱的客人來了,它也會走。這不是消極被動或棄械投降,而是清楚冷靜地讓煩惱的客人進來,然後離去。讓我們不住任何執著,只活在當下、活在覺知的觀照裡。

這是一個方向,有助於我們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慣性時,可以從佛法裡得到脫離自我束縛的苦的可能歷程、做法和方向。就如他在書中不斷提醒我們,不管我們想修行或根本不想修行,都還是要持續修行,這樣才有脫離苦的一天。

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阿姜查的坦承與慈悲,感覺到他毫不保留地把他的世界與修行的心路歷程整個敞開,希望藉由他的歷程與經驗,讓我們對“法”與修行有依循的方向,而且更願意更喜歡地持續地修行。

所以讀本書時,不妨用遇到一位關心我們心靈成長的老友一般的心情,聆聽他的經驗分享,並學習將他的指導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實踐。


釋自鼐
(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助理教授、香光佛學院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