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解讀:青幪

對於狐狸,我們都不陌生,總是將它與狡猾多智聯繫在一起。“狐之為獸,其性多疑而狡黠。”人類對它這一特性的判定,自古有之,直到今天。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無論是先秦時期《戰國策》中那隻狐假虎威、智逃虎口的狐狸;還是古希臘《伊索寓言》中,那隻因夠不著葡萄架,而故意謊稱葡萄酸的狐狸,都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西方民間大名鼎鼎的列那狐傳說,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它的一系列經典故事,直到今天仍然為全世界的人們所津津樂道。

成人以後重新翻開這本書,見到的卻是一個充滿強權、謊言、狡詐和殘酷的動物王國,一個“弱肉強食”的森林。這樣的書,卻被選入經典兒童文學。

我們不禁困惑:這樣的書,真的適合孩子們讀嗎?列那狐陰險狡詐,不擇手段,這樣的故事主人公,真的適合孩子們直接接觸嗎?

關於《列那狐的故事》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列那狐的故事》

  • 背景起源

列那狐的故事起源於法國中世紀民間,最早有記載的,可追溯到12世紀初期,詩人彼爾·德·聖克盧根據民間傳說,寫成的一篇動物敘事詩。因其形象生動、情節有趣,引得裡查·德·利松等其他詩人紛紛仿作續篇,陸陸續續形成了一部廣為流傳的長篇敘事詩。就連德國大文豪歌德,都被列那狐的故事所吸引,著有敘事詩《列那狐》。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著名文學家鄭振鐸“文基”的筆名,從英文本中譯出《列那狐的歷史》,將列那狐的故事介紹到中國。另外,

翻譯家蔣學鍇又以法文本為基礎,翻譯出《列那狐的故事》。後來,錢春綺先生以詩歌體的形式,真正將列那狐的形象帶入大眾的視野。

如今我們通常所讀的,都是中世紀女作家瑪特·艾·季諾夫人,根據民間流傳的27篇敘事長詩,重新編寫的版本。因其敘事活潑,語調詼諧,所以傳播極廣,影響深遠。

  • 故事梗概

《列那狐的故事》這本寓言故事集,情節自由連貫。它是由一個個獨立而又緊密相關的小寓言組合而成,緊湊跌宕。主要講述了狐狸列那如何運用自己的聰明機警,在動物王國中與專制昏庸的獅王、殘暴跋扈的狼熊、愚昧無能的主教駱駝,以及弱小無助的雞兔之間鬥智鬥勇、左右逢源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列那狐善用偽裝偷來魚販的鰻魚過冬;利用公狼伊商格羅的愚蠢和貪婪,將它玩弄於鼓掌之間;還有滿口花言巧語,欺騙烏鴉田司令口中的食物......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在1000年後的今天,依然能令我們捧腹一笑。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列那狐的故事》插圖

“列那”這隻狐狸

列那狐的故事雖然“出於獸域”,但“情形不異人間”,列那狐“自恃聰敏,喜歡略施小計,免不了欺凌弱小,不過也敢於對付強敵,甚至戲弄不可一世的獅王”,但它又並非總是穩操勝券,遇上比自己更機敏的動物,兩下交鋒,有時也不免失算。

  • 列那狐是好是壞?

在法語中,“列那”一詞已成為代表狐狸的專有名詞,被收錄於法語詞典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列那這隻中世紀傳下來的經典狐狸形象,千百年來深入人心。

常常有孩子捧著這本書問:列那狐是好動物?還是壞動物?正如我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總喜歡爭論“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那麼,我們怎麼來解答這個問題呢?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曹操的梟雄形象

一方面,列那狐敢於與兇狠殘暴的熊狼鬥智鬥勇,運用狡黠機智奪取食物,這是它不畏強權、聰明勇敢的體現;另一方面,列那狐又欺凌弱小,殘忍殺害毫無抵抗能力的雞雀野兔,這又是它狡猾詭辯、不擇手段的一面。

他信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對比自己強大凶猛的對手,他從不硬碰,而是通過阿諛奉承和陰謀詭計,捉弄他們,智鬥他們;為了生存,他又露出陰險狡詐的一面,利用花言巧語,誘騙弱小的動物成為他口中的食物,毫無同情心。他愛自己的家人,總是以身犯險給妻兒獲取食物;他恩怨分明,對付宿敵毫不留情,面對欺騙,睚眥必報。

這樣的列那狐,正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圓形人物”——性格複雜、多義多變的立體感人物,而非黑白分明的“扁平人物”——即性格單一、鮮明的平面感人物。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亂世佳人》斯嘉麗

我們常常在鴻篇鉅製的經典著作中,能見到個性豐滿的“圓形人物”:如《飄》的女主人斯嘉麗,《三國演義》中的梟雄曹操。孩子們讀這樣的文學作品,能比觀看《喜洋洋和灰太狼》這樣簡單的動畫,更能感受到性格的複雜性和多變性,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童話中那樣非黑即白。這也正是故事和人物的有趣所在,也是我們希望孩子能自己從中領悟到的。

  •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列那狐?

自古以來,聰明機智的小人物捉弄愚蠢大壞蛋的故事,總是特別受到民眾喜愛。雖然列那狐算不得正人君子,也不像阿凡提捉弄巴依老爺那樣,是為窮人打抱不平,但它狡黠善變和機警多智,就像《瘋狂動物城》中的狐狸尼克——有血有肉、生動豐滿,很難不受到孩子們的喜歡。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瘋狂動物城》尼克狐

另外,有趣的是,讀著季諾夫人的列那狐,字裡行間卻顯現出金庸先生《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形象。

兩者行為和性格特徵極其相似:韋小寶巧言令色、油嘴滑舌,列那狐花言巧語、能言善辯;韋小寶坑蒙拐騙、不學無術,列那狐偷雞摸狗、不擇手段;就連偷襲這一行為,兩者都同出一轍:韋小寶擅撒石灰粉,列那狐抓沙子暗算對手。

他們的行為都算不得光明磊落,俠肝義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們都有著重情重義的一面:韋小寶看重義氣,列那狐愛護家人。

另外,他們都無比樂觀,相信以智取勝,而非以德服人,最終也總能依靠著小聰明和大無賴左右逢源。

或許從他們身上總能找到身而為人的劣根性,所以無論是韋小寶,還是列那狐,都無法讓讀者真正討厭。

因為,這才是真實的人。

  • 列那狐的象徵意義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算不得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小說,而是暗含對時代和社會的諷刺。同樣,《列那狐》也無法稱作純粹的動物童話,而是

折射了複雜腐朽的中世紀社會

中世紀在人類歷史上,是個特殊的時期。它是歐洲古典文學走向文藝復興的過渡期;它是封建社會逐步解體,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它更是由多種文明和思想激勵碰撞,王權和教權此消彼長,城市逐漸興起的特殊時期。

列那狐代表的,正是中世紀混亂統治下,新興的市民階級。它一邊同強權豪門鉤心鬥角,一邊欺壓平民百姓。獅王代表著王權的昏庸統治,公狼伊商格羅代表著貴族的跋扈貪婪,主教貝納代表著教會的愚昧昏聵,公雞尚特格勒代表著平民的弱小無助

“弱肉強食”的森林,正是黑暗腐朽的中世紀社會縮影。季諾夫人用她幽默犀利的筆觸,諷刺了中世紀的法國貴族、僧侶和官吏,影射了當時各種社會力量矛盾和鬥爭的複雜局面。

不管是故事情節本身,還是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寓意,《列那狐的故事》的詼諧逗趣和膾炙人口,都足以令它成為一部傳頌千年、值得一品的經典佳作。

列那狐真的適合孩子看嗎?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列那狐偷魚

許多家長心懷疑惑:這樣一部充滿詭譎狡詐

功利化的寓言作品,真的適合推薦給孩子看嗎?

其實,站在我們成人的角度,看到的常常是作品影射下的成人世界。透過孩子的眼睛閱讀,他們的腦海中閃現的卻是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勇氣。

經典的文學著作,總是會或多或少折射出一些社會的真實和複雜。但是偉大的作者,總是能巧妙地將自己想要傳達的理念和價值觀,隱藏在字裡行間,讓大小讀者抓住最核心的部分。

《列那狐的故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季諾夫人通過塑造這隻機智、狡猾又勇敢的狐狸,強調了個人智慧和才能的運用,必須在道德合理規範的前提之下

“......每次還不是為了搞一點吃的,維持我們的生活嗎?你要相信,我每次的動機都是單純的,絕不是為了與他們爭鬥而發生衝突。但是,如果你體力不如別人勇猛,你就必須在智力上戰勝別人。”


這本充滿詭譎、弱肉強食的《列那狐》,我為什麼強烈給孩子推薦

《列那狐的故事》插圖

列那狐詭計多端,有時因為迫於生計,為家人覓食;有時是面臨危險,不得已不擇手段;有時是因遭到壓迫或欺瞞,實施報復;有時卻是因為無法抵抗內心的貪婪,和狐狸不可改變的劣根性。

正因為列那狐自有的性格缺陷,才能使孩子們跳出在閱讀過程中,常易代入的“主角視角”

,以“上帝”的客觀眼光俯視整個動物王國中的紛紛擾擾,體會寓言故事中的真意。

好的文學作品,不止有真善美,而是包含了更廣闊的的世界,更豐富的人性和更多元的價值觀。就像《呼蘭河傳》中,既有祖父園子中的美好與燦爛,也有小鎮上封閉愚昧的灰暗與悲哀;《三國演義》中,既有關羽那樣的忠肝義膽,也有曹操那樣的“不教天下人負我”;《悲慘世界》中,既有社會的殘酷不公,又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冷暖。

從小品讀這樣的書,我們並不期望孩子能夠完全讀懂,而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一顆善的種子去包容,去理解,去逐漸辯證地學會看待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