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原創)

「散文」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原創)


小的時候,好想離開故鄉,去遠方流浪,等真正有一天,到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心裡想的全是那個曾經一直想離開想擺脫掉的地方。離開故鄉越久,心裡的牽念就越長,尤其是在他鄉落足後,對於越來越少回去的故鄉便時常掛在心頭,那兒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的詩裡全是濃濃的鄉愁。每次回到家都會叫嚷著讓母親做碗糝飯,彷彿吃到了糝飯才算是回了家。這種感情隨著歲月的打磨,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想念!

我的故鄉在大美水川臘梅咀(zui),這是一個八十多戶的小村莊,它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一座全長900米的濱河大橋,從村子前面橫穿而過,與黃河母親緊緊擁抱。遠處是巍峨的南山高峰聳立,近處是滔滔的黃河水向東流去,河堤旁五公里的櫻花大道向西漫延而去,美麗的“水鳥天堂” 在這裡獨成一景,整個村子看上去宛如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這塊土地上默默勞作的人們,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那就是每天早上都會吃碗糝飯。

糝飯,是將面和米混和在一起做成的麵食,是水川臘梅咀人傳統家常飯。因所用米和麵的不同,分為小米糝飯、黃米糝飯、白米糝飯、包穀面糝飯、黑麵糝飯和白麵糝飯等。

糝飯的傳統做法是:先將米用水淘洗乾淨倒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使其煮沸,待米熟爛至七八成時,撒上面,要不停地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攪拌,待米麵攪拌融合,蓋上鍋蓋燜,中間每隔五六分鐘攪拌一次,攪拌兩三次之後,用小火再燜十分鐘左右,即可。吃起來柔軟爽口,若再配農家地道的野菜、酸爛肉等,更是妙不可言。

「散文」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原創)


柴火糝飯還有一個特點,鍋底的柴火鍋巴咬起來透著一種淡淡的麥香味兒,脆香脆香的,"嘎嘣、嘎嘣"響,小女兒和侄女侄兒就好它的焦香味,每次都搶著吃。

記得兒時,家家都比較貧困,每天清晨,糝飯是每日必備的主食,大多是小米和包穀面或黑麵做成的糝飯,小米是自家種的,包穀面或黑麵是有定額的,那個時候,人們都處於飢餓狀態,糝飯就是那時的幸福時光!後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演變成了大米或小米和白麵做成的糝飯,已擺上宴會餐桌,成為大眾喜歡的時尚麵食。

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 離家久了,糝飯就演變成了鄉愁!是家的代名詞。閒的時候,我也會做一鍋糝飯,配上各種小菜,給孩子們講講兒時的趣事和鄉里的變化。老公總會在一旁說,“糝飯若要好,三百六十攪”,我做的就是不如母親做的好吃,用的火不對,要用農村的柴火,饊的時間也不夠長。剛開始,我很生氣,總會爭辯,久了,我就學會了沉默。

「散文」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原創)


每過一段時間,老公總會要求做一頓糝飯,配菜裡必須有農村酸缸大白菜,或燉或炒或涼拌,每次酸白菜總是一掃而光。即便如此,他每次都嫌棄我做的糝飯不夠好吃,每回都吃一大碗,美其名曰:給我“面子”!我那時總是在反醒自己,尋找整個環節制作上的小失誤,一找就是幾十年,錯誤沒找到不說,老公的嫌棄到捱了不少。

後來有一天,去外地當兵多年的同學來家做客,點名非要吃老家的老糝飯。以至於後來,每次來家裡,必吃糝飯,我才明白,不是我的糝飯做得不夠好,而是做糝飯的人和吃糝飯的地方不對。糝飯就是另一種沒有哭泣的鄉愁!

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淡淡地縈繞在心頭,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懂得那種牽掛!夢裡鄉愁糝飯情!

也許在繁華的都市裡,我們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裝點著的美麗城市,但在故鄉,我們宛如一隻放飛的風箏,不論飛得多高多遠,都會有一根線時時牽著你,在疲倦的時候,渴望歸途。

轉眼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來臨了,母親是不是又在門前那棵沙棗樹下等待又等待?桌子上的老糝飯是不是又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在呼喚著我的迴歸?

「散文」我的鄉愁是一碗老糝飯(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