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主持國事時期的戇直翰林:孫星衍因詩散館;洪亮吉一字難求

劉禺生所撰的《世載堂雜憶》中,有《和坤當國時之戇翰林》一節,其中講述了和珅(鈕祜祿氏)主持國事時期的翰林名人,讀來有些意思;裡面的內容,也可作讀書人為人處世的鑑借;故而,便捉筆寫來,且供大家一閱。

話說,劉禺生當日居住在莊嚴寺的時候,與其老友如皋冒鶴亭、常州吳敬予、休寧吳茂節竟日繼夜地交談。其間,莊嚴寺的證蓮大師以齋會相佐助。幾人詳細談說有清以來的舊聞往事,源流大不相同,其中涉及的很多內容,可以補充前人記載中所未及之人事物。

當日,幾人在交談中曾提及: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時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和珅主持國事,那時,常州籍在京師的諸位老輩,互相告誡,不要與和珅來往。

據說,常州人在京師,很有些名氣和影響力。

京師諸人,根據常州人的性格特點,稱呼常州人為“戇[ zhuàng ]物”。

所謂“戇”,解釋為“迂愚而剛直”,猜想,大概比較恰當。

“戇物”的代表人物,在京師之中,以常州孫淵如、洪稚存二位為領袖。

孫淵如,即孫星衍。

孫星衍(公元1753年~公元1818年)字淵如,號伯淵,別署芳茂山人、微隱,陽湖(陽湖縣是清代江蘇省常州府所轄的一個縣;今江蘇武進)人,後遷居金陵。

孫星衍為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

孫星衍少年時,與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以文學見長,袁枚稱他為“天下奇才”。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孫星衍為殿試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再升刑部郎中;後任道臺、署理按察使等職,清廉有政聲。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孫星衍在任代山東布政使時稱病請假回鄉;三年後,客居揚州,參與校刊《全唐文》;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主持南京鐘山書院;先後主講泰州安定書院、紹興書院、杭州詁經精舍等書院,樂育英才;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66歲時病逝。

孫星衍於經史、文字、音訓、諸子百家,皆通其義;輯刊《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堪稱善本;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孫氏家藏書目錄內外篇》、《芳茂山人詩錄》等多種文集。

和珅主持國事時期的戇直翰林:孫星衍因詩散館;洪亮吉一字難求

孫星衍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殿試榜眼,所以說,他在被欽點傳臚後,留在了京師。

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按甲第(亦即考試成績的先後排名)唱名傳呼召見,稱“傳臚”。

留京之後,孫星衍沒有一天不罵和珅的,結果呢,他傳臚卻不留館。

所謂留館,據《世載堂雜憶》中《清代之科舉》一節雲:

“會試放榜後,舉行殿試,由清帝臨軒授策,以朝臣進士出身者為讀卷官,擬前十名進呈次第由清帝將文卷定甲乙。一甲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授庶吉士及主事、中書、知縣、教授歸班有差。庶吉士在翰林院三年期滿授編修者,曰留館,否則散館,授官主事、中書、知縣不等。”

也就是說:

在清代,會試放榜之後,朝廷會組織殿試,皇帝會親自主持考試。殿試的閱卷者,由皇帝欽點,一般會選擇進士出身的朝臣擔任其職,稱“讀卷官”。閱卷者糊名閱卷之後,經過商定,將前十名排好次序,呈進皇帝。然後,由皇帝根據呈進的文卷,確定最終名次。高中者,授職如下:一甲三名,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若干名,授予庶吉士及主事、中書、知縣、教授等,歸班不同。被授予庶吉士者,在翰林院年滿三年之後,若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稱之為留館;否則,稱之為散館,散官可授予主事、中書、知縣等職。

孫星衍傳臚未留館,散館作了主事。這一結果的運作者,即為和珅,在當時,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

當時,有人作了一幅畫,畫的內容是一襲和尚的袈裟。

孫星衍為此畫題詩,其中有句雲:

“包盡乾坤賴此衣”

眾所周知,和珅乃是包衣出身,以此進入鑾儀衛。

所謂包衣,即滿語“包衣阿哈”的簡稱,亦稱“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為滿洲貴族所佔有,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來源有戰俘、罪犯、負債破產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廷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治後,包衣有因戰功等而置身顯貴的,但對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清昭槤《嘯亭雜錄·漢軍初制》: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其不足者,撥內務府包衣隸焉,其制始定。”

清龔自珍《答人問關內侯》:

“親王以下,貝子以上,其戶下五旗包衣之人,見王,如家奴見家長之禮;包衣之女,許親王等揀選為媵妾。”

因為孫星衍的詩句中有“包衣”字樣,似乎又暗含譏諷。

於是,那些希圖逢迎巴結和珅的人,為了獻媚,就拿著孫淵如的詩,去向和珅搖尾乞功。

和珅看到孫星衍的詩之後,對其更是恨之入骨。

關於和珅痛恨孫星衍的這一細節,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和珅主持國事時期的戇直翰林:孫星衍因詩散館;洪亮吉一字難求

以上是關於孫淵如的情況。

下面,來說說關於洪稚存的事情。

洪稚存,即洪亮吉。

洪亮吉(公元1746年~公元1809年),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歙縣。

洪亮吉為清代經學家、文學家。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科舉榜眼,授編修。

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

洪亮吉後居家十年而卒。

洪亮吉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其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洪亮吉因為上疏言事,觸及時弊,被髮往烏魯木齊(當為伊犁)軍臺效力。

當時,有洪亮吉戈壁荷戈圖。

這幅圖,收藏在洪亮吉的裔孫洪述祖家中。圖中所寫,乃是身材高大的洪亮吉、肩荷長戈,行走在沙漠之中。

洪述祖後來被絞死(公元1913年初,曾參與刺殺宋教仁;本年春,化名張皎安來到上海,為日本人推銷鴉片,一日,在黃浦江邊被宋教仁長子宋振呂認出,狠揍一頓後,扭送到上海地方法院,後被押解到北京法院。1919年,袁世凱死去三年後,在繼任總統黎元洪授意下,法院判洪述祖死刑。1919年4月15日,執行絞刑,這也是中華民國第一次使用絞刑。),洪亮吉戈壁荷戈圖不知下落。關於這件事,也是人盡皆知的。

和珅掌權時期,非常看重洪亮吉。

和珅主持國事時期的戇直翰林:孫星衍因詩散館;洪亮吉一字難求

和珅對洪亮吉,也被比作掌權的明朝大太監劉謹對康對山(即康海)。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朝(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太監劉瑾專擅國政,劉瑾是陝西興平人,因與康海是同鄉,又聽聞康海才名,故企圖拉攏康海為同黨。劉謹召見康海,康海一直不肯去見他。當時,李夢陽因代尚書韓文草擬彈劾劉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劉瑾授意,加李夢陽以其他罪名,將其逮捕人獄,準備處死。李夢陽從獄中給康海遞出字紙,上寫“對山救我”四字。“對山”為康海別號。康海覺得義不容辭,雖然他一直不肯登劉瑾之門,但為了朋友,他只得硬著頭皮去見劉瑾。劉瑾聽說康海登門,高興萬分,急忙跑出去迎接。據說,劉謹下榻時十分匆忙,連鞋也沒有穿正,趿拉著鞋,就跑出門迎接,奉康海為上賓。康海在劉瑾面前,為李夢陽說情,劉瑾一心想拉攏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釋放了李夢陽。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劉瑾因謀反罪被朝廷處死,康海因與劉瑾有過來往,被列為同黨,削職為民。此時,已官復原職的李夢陽,不但不解救朋友,反倒打一耙,誣陷加害。 後來,康海削職回家,“以文為身累,遂倦於修辭”。他認為“辭章小技耳,壯夫不為,吾詠歌舞蹈於泉石間已矣,何以小技為哉!”他與朋友、同鄉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於是經常在其家鄉沜東及王九思的家鄉鄠縣(今戶縣)一帶,攜帶歌姬舞女暢飲,創作樂曲歌辭,自比為樂舞諧戲的藝人,以寄託其憂鬱苦悶的心情。

和珅看重洪亮吉,求一見不得,析一字不得。

當日,洪亮吉在上書房行走,和珅拜託成親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皇十一子永瑆封親王,封號成,死後諡號哲。成親王封號未得世襲罔替,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傳了七代七位。〕,讓成親王親手交付紙張給洪亮吉,請洪亮吉為自己書寫對聯。

礙於成親王的面子,洪稚存不能拒絕。他接了紙張,當天就書寫好了。

第二天,洪亮吉將寫好的對聯呈給成親王。成親王一看,對聯上的題款從左軸左方,是一行小字: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上書房行走(等等官銜)洪亮吉,敬奉

成親王(抬頭)命,書賜大學士(等等官銜)和珅。

成親王見此,有些吃驚,問洪稚存道:

“題款如此,叫我如何可以交付給和相?”

洪稚存回答道:

“奉命刻畫,在下能做的,就是這樣了!”

後來,和珅知道後,向成親王要洪亮吉所寫的對聯。

成親王每每遊移其辭,延緩了事。

這件事情,也是人所不盡知曉的。

(全文結束)

和珅主持國事時期的戇直翰林:孫星衍因詩散館;洪亮吉一字難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