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是我的老家,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就在五臺縣境內,1948年4月毛澤東率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在五臺山塔院寺居住一晚,後在西柏坡指揮了”三大戰役“,五臺人稱”春到五臺“;白求恩醫院就在五臺耿鎮松巖口村;八路軍總部曾在五臺南茹村設立總部。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山


今天我們聊聊五臺農家的的幾個習俗,看跟您家鄉有什麼不一樣。

大燴菜

五臺地處山西東北,東接河北阜平,山地居多,是個革命老區,這裡的老百姓人文淳樸、不善社交、喜歡自食其力,在吃食上就不太講究,古稱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鹹菜,就是解放前的生活寫照。但在經濟拮据時,五臺農民也自己搞出了一套耐飢的飯食,一個是和子飯,一個是大燴菜。

和子飯是山西人普遍的一種飯食,就是在蔞稀飯的時候,小米下得少一些,我們說清湯寡水,然後將土豆切成大塊入鍋,再放些野菜南瓜豆角,有條件的也會煮些時令蔬菜,然後會將玉米麵和起來,稍微稀一些,捏成玉米麵小餅餅,直接放進鍋裡一起煮飯,這樣五臺人獨特的和子飯就成了。這個和子飯主要是又有湯又有面,農村人下地幹活餓得快,和子飯裡還有瓜和菜,還有玉米麵餅子,就耐飢。

五臺農民種地一般都要分開,玉米高粱主種,然後要留下一些地種土豆,然後才是穀子、黍子等。而土豆就是做大燴菜的主要食料了,也是五臺農民一年四季的主要蔬菜了,到了秋冬季五臺人會將小一點的土豆擦成沫,滲出澱粉,做成粉條,這也算農村最有營養的食品了。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大燴菜


大燴菜主要是土豆、白菜、粉條、豆角、豆腐,土豆是現成的,粉條每年都會自制一些,白菜則是和土豆的,和上豆角後,最後出鍋著再放上豆腐,撒上調料,五臺大燴菜就做好了。

五臺大燴菜為啥有名?其實主要還在於底料,五臺人窮,不捨得買醬油,就用麻子自制麻醬、黑醬,也不捨得放太多油,(當時也沒那麼多油)點上一點素油,把黑醬往裡挑一點,放上蔥蒜,那味道真的是獨一無二,香氣襲人呀。

那幾年食品缺乏的時候,五臺人還單獨用黑醬或麻醬和土豆搞出了“醬撥山藥”這首菜,用醃菜缸子裡的湯水和土豆和在一起的“鹽湯山藥”,真的特別地享受這種美味,這也許只有五臺才有吧,如果在裡面有一些豆角的話,更是提味。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農家院落


認乾孃

五臺人有個講究,遇事都會請親戚朋友、左鄰右居來幫忙,家裡少丁缺口的,也不好意思老叫人家幫忙。就傳統中有個”認乾孃“的習俗,如果兩家的孩子大小差不多,或者能玩得來,那麼家長就會攛掇倆孩子拜”把兄弟“,孩子就會叫對方孩子爹叫”老幹“,叫孩子娘叫”乾孃"。

只要認了乾孃了,這兩家人就跟一家人一樣,做農活會兩家照顧著,你家有牲口,我家有人工,種田就不用愁了。平時有個過時過節的,走動得就勤快了,婚喪嫁娶也要互相幫忙隨份子。

認乾孃我認為就是互助,搭伴配對子,減少勞動強度,促進孩子成長。現在這個習俗還有,主要還是為了兩家親吧。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畫匠


當匠人

五臺人天生憨厚,只會種地幹活,不會閒言碎語。深處內地,與世隔絕,從來不單獨跑出去見識社會。可是五臺人好攀親,比較團結,村與村之間都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跨”,自從閆錫山入主山西以來,他的政府裡用了不少的五臺人,才有了這句民間流傳的話,五臺人才逐漸開始外出,即使做個小貨郎,也備受人們尊重,一是有閆錫山主政山西的原因,二是五臺人外出不惹事,做啥都比較本分。這樣五臺的那些匠人們外出的就越來越多了。

五臺的“匠人”們,多是由於之前閉塞、窮困,除了種地以外,其它修繕、做傢俱、彩畫炕圍、紙雜、起房蓋屋、打鐵等都得自己來做,不敢請買賣來做,日久天長,五臺人每人都有一身武藝。後來,各式匠人在村裡聚集得多了,就形成了以村為界的傳統手藝了,直到現在都流傳著,是當地人的立身之本。比如一說起房蓋屋,就會想起龍王堂、東冶的泥匠和蔣坊的瓦匠,還有五級地的木匠,有人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到外地包工,就成了建築隊,因為五臺人做工精細,質量靠得住,在建築隊中領工的五臺人是比較多的,這也是改革開放以後五臺人的主要生計。

還有些匠人直到現在都讓人懷念,只是隨著日月蹉跎,這些匠人手藝有的已經失傳了,比如張家莊的釘稱、釘盤碗,現在已經沒有了。還有些臺懷鎮的銅匠,東冶的皮匠、壺皮匠、小爐匠等,都隨著現代工業沒落了。現在還保存的東冶紙匠則還是生意依舊,農民有出殯喪葬還是需要這些紙匠做些東西的。

炕圍匠現在還有,不過,已經不侷限於畫炕圍了,大多數人被充實到了五臺山的寺廟修繕中,做房梁窗戶頂棚的彩畫中,是發揚比較好的傳統技藝,這些匠人的生活也是比較好的。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油糕


吃糕

五臺人將搭禮、隨份子吃席稱為“吃糕”,這跟平常的請客吃飯不一樣,只有婚喪嫁娶的大事宴才叫“吃糕”。因為在這些事宴上,會在適當的時候把糕端上來,舊時人窮,隨了份子,吃其它菜不一定能吃飽,但糕是管飽的,因為東家除了事宴上用糕外,還得準備一些給村裡的人送,代表一份心意。

一些年輕勞力,在吃糕時專門等糕上來,軟乎乎,黏黏的,吃十個八個的不在少數。那時吃席時人人都要搶著吃糕,除了五臺糕面質量好,還是因為糕是用素油燜出來的,老百姓平常缺油,這時候就可以補上了。歲月荏苒,現在的五臺人已經不再那麼去搶著吃糕了,但經常會想起那種苦楚的過去。


五臺農家特色習俗:大燴菜、認乾孃、當匠人、吃糕,哪樣都是記憶

五臺騾馬大會


這就是五臺縣的幾個習俗,有的已經傳承下來的,有的已經被日月洗禮,不復存在了。但那大燴菜依舊是農人們最好吃的菜,年糕還是招待客人的最高待遇,拜乾孃的少多了,匠人們卻又變著法子改進了。 我們在五臺山下,歡迎來五臺作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