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真實的大內侍衛老照片:手拿刀劍,面漏殺氣,圖七虎背熊腰


“大內侍衛”是一些古裝劇中的常見角色,在劇中這些人往往被表現的武功深不可測,在皇帝身邊保護皇帝安全。那麼真實的大內侍衛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武功真的深不可測,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照片帶著大家看看清朝的大內侍衛究竟是什麼樣子。照片中就是清末的大內侍衛。

清朝的侍衛制度初步形成於清太祖時期,後經歷朝發展,侍衛制度也越來越成熟健全,侍衛也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其中一等侍衛官銜正三品,有60人;二等侍衛官銜正四品,有150人;三等侍衛官銜正五品,共有270人;藍翎侍衛官銜正六品,人數900人。除此之外還有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衛編制,其中一等侍衛9人,二等侍衛18人,三等侍衛66人。照片中是清朝皇陵中的護陵侍衛。

大內侍衛主要負責保衛皇宮以及皇族的安全,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之一。大內侍衛作為宮廷內衛不能說個個都是武藝高強,但是其平均水平要遠超軍隊。這些侍衛有些是王公子弟,但還有些是從軍隊中選出的武藝高強之人。這張照片是清末乾清宮前的大內侍衛。


這些侍衛統歸侍衛處管理,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一職,共計六人,由上三旗中每旗出兩人擔任。這些領侍衛內大臣均由皇帝親自挑選,他們負責為皇帝挑選和訓練侍衛和親兵,能夠調動皇帝的侍衛親兵,這個職務無疑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的大貪官和珅就曾擔任過領侍衛內大臣一職,可見乾隆對和珅的信任。

1863年,醇親王奕譞帶著兩名大內侍衛在南苑軍營中的合影。此時的奕譞還尚未被封為親王,但這時他已經貴為郡王了,且任步軍統領,也就是所謂的“九門提督”,掌握著京師衛戍大權。不久又被任命為領侍衛內大臣,掌管宮廷衛戍。

內衛精銳善撲營。說起善撲營,就不得不提“康熙滅鰲拜”這個歷史事件。順治駕崩後,年僅八歲的康熙即位,但是此時朝政都被四位輔政大臣把控,尤其是鰲拜,私結黨羽,驕橫跋扈,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裡。當時鰲拜掌握著宮廷內衛,想用這批人剷除鰲拜是不可能了,於是康熙找來了一群少年,整日練習摔跤,最終剷除了鰲拜。這批少年就是善撲營的雛形。


善撲營由侍衛處統領,下設都統、副都統,這兩個職位一般由皇族親貴擔任。有主要的職責就是保護皇帝安全,皇帝出巡、狩獵時隨侍左右。除此外,他們還負責表演節目助興。一般皇帝宴請蒙古王公時,會命他們與蒙古跤手過招。在此期間,如果發現有武藝高強的蒙古勇士,皇帝也會授予侍衛之職。這張照片就是1909年木蘭圍場的蒙古跤手。

宿衛端門御前護衛張勳,也就是日後支持溥儀復辟的“辮帥”張勳。張勳原在袁世凱手下任職,1901年,張勳被調北京,宿衛端門御前護衛,擔任慈禧和光緒皇帝的扈從。在路上,突下大雨,日夜勞累導致其痔瘡發作,鮮血染紅了袍褂,慈禧聽說後嘉獎他的忠誠,對其大加提拔。可能是覺得自己深受“皇恩”,於是在1917年他帶兵進京,支持溥儀復辟,自己也弄了個“忠勇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場鬧劇僅僅維持了12天便以失敗告終。

從北洋新軍中挑選出的大內侍衛。清末由於舊式軍隊的腐敗,戰鬥力低下,很快便被淘汰,新軍成為了象徵王朝實力的象徵,因此一些優秀的新軍士兵還會被選到宮中任宮廷衛士。到了清朝最後幾年,載濤與良弼組建禁衛軍,其中也有大部分來自北洋新軍,不過這些新軍以滿蒙子弟居多。清朝滅亡後禁衛軍一直由馮國璋統帥,直到1914年禁衛軍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禁衛軍”這個名號才徹底從歷史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