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的歷史——血戰睢陽,一位至死不屈的戰士的輓歌

本期要講的是個什麼呢?一位將軍,名叫張巡。說起張巡來,可能大多數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要是提到安史之亂,可能您就略知一二了。“哦!安史之亂!就是唐朝時候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唄。”您說的沒錯。本期要講的張巡,就是安史之亂時期的一位傑出將領。他領導了唐王朝時期著名的睢陽保衛戰,並由此名留青史。那麼故事究竟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瞭解這一段悲壯的歷史——血戰睢陽。

悲壯的歷史——血戰睢陽,一位至死不屈的戰士的輓歌

話說在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至德二年。這一年啊,起兵叛亂的安祿山已經死在了他兒子安慶緒的手裡。安慶緒成為叛軍首領之後。就想著往西打,打睢陽,這個時候叛軍還是比較厲害的。當時睢陽的太守叫許遠,他自知不敵叛軍,但是也沒選擇投降,他邀請當時據守寧陵的張巡來幫忙,張巡也是說到就到,就引著自己的兵馬來到睢陽,與許遠合為一處。

悲壯的歷史——血戰睢陽,一位至死不屈的戰士的輓歌

張巡一到睢陽,叛軍就尋思攻城了,當時敵我雙方是什麼個力量對比呢?叛軍由尹子琦率領大概十三萬,城內守軍由張巡率領大約6000人。確切來說,總計6800人。對,您沒看錯,只有這麼多。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張巡怎麼辦呢?他首先要穩定軍心,提升士氣。他激勵將士們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賊軍以下犯上,犯上作亂必敗無疑。將士們個個士氣高昂,嚴陣以待。

叛軍尹子琦部自恃兵多將廣,一到睢陽就對睢陽城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有多猛烈呢?有時候一天便發起了二十次進攻。可是奈何張巡臨危不亂,據城堅守。叛軍死傷過萬,卻愣是沒攻進睢陽半步。於是尹子琦就學聰明瞭,我不打你,我圍著你,我耗著你。可結果怎麼樣呢?張巡多次組織軍隊偷襲叛軍,叛軍毫無防備,又是死傷慘重。張巡對於來攻城的叛軍,不僅在軍事上多次打敗敵軍,設計射傷叛軍主將尹子琦,而且在心理上張巡也注重攻心,瓦解敵軍。有史料表明:“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看,張巡不僅保衛睢陽城,打的叛軍落花流水,還策反了三百多名將士,使其為張巡而戰。堪稱一絕。

張巡就這麼守衛著睢陽城,叛軍就這麼圍著睢陽城,可是睢陽畢竟是孤城一個,糧食漸漸的就不夠用了,張巡心想絕不能在城裡束手就擒坐以待斃。怎麼辦?要麼有足夠的糧食和叛軍死磕,迫使叛軍退兵,要麼去尋找援軍,裡應外合,擊潰叛軍。可是糧食依然不夠用了,張巡就派南霽雲去尋找援兵。南霽雲就去找救兵去了,他去了哪裡呢?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南霽雲乞師。講的就是南霽雲找援軍的故事。

大體就是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救,這個賀蘭進明因為嫉妒張巡的聲名威望,不但不願意發病相救,還硬要留南霽雲下來,想收為己用。南霽雲斷指明志,拒絕了賀蘭進明,賀蘭進明沒派一兵一卒。而南霽雲在別處討得三千兵馬回了睢陽。

這下好了,內無存糧外無援兵,張巡等人只好以樹皮為食、樹皮吃完了,就開始殺戰馬,甚至老鼠。這些都吃完了,只能人吃人。張巡殺了自己的愛妾分給士兵,許遠也殺了自己的奴僕。城中婦孺老幼紛紛自殺。

悲壯的歷史——血戰睢陽,一位至死不屈的戰士的輓歌

終於城中無任何東西可吃,睢遠也成為了一個空城,城中僅剩四百餘人,個個面黃肌瘦,體力不支。叛軍幾乎沒有遭受任何抵抗攻進了睢陽城。張巡等人英勇就義。

這場無比悲壯的睢陽保衛戰,終於以唐軍的落敗而告終。可是在戰爭中犧牲的張巡,唐軍將士們,他們在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時毫不畏懼,面對城中無糧可吃時仍不投降。他們所依靠的就是對唐王朝的忠誠,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張巡等人最終名留青史。我想,這便是歷史留給張巡和千萬英勇犧牲的將士們最好的讚賞與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