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每日一故事之《七擒孟獲》

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益州郡大姓雍闓趁機作亂,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同時,越巂酋長高定殺死太守龔祿,自封為王,與牂柯太守朱褒響應雍闓的叛變。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呂凱、府丞王伉頑強堅守下沒有被雍闓叛軍攻陷。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南中叛亂問題嚴重必將影響到北伐大業。公元225年,諸葛亮為解除後顧之憂,東聯東吳,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南平南中,下決心剷除南中割據勢力,發動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即南中平定戰,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從政治、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擴及到緬甸。

孟獲是當時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深為當地土著和漢人所信服。雍闓反叛後希望南中的少數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長皆不服從雍闓。雍闓便招攬孟獲,讓他遊說各部族酋長。孟獲於是騙他們說:“朝廷想要徵收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三鬥、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而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彎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當地土著都相信孟獲,認為蜀漢政權故意為難壓迫他們,因此大感不滿,便加入叛軍。

這則故事說的就是諸葛亮利用攻心策略,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叛亂的故事。

《通鑑》記載:

諸葛亮率眾討雍闓等,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言。謖,良之弟也。

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亮於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是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亮於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每日一故事之《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


蜀漢諸葛亮率兵討伐雍闓,參軍馬謖送行數十里。諸葛亮說:“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馬謖說:“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蜀漢諸葛亮到達南中,征討叛亂,所到必勝。諸葛亮從越進兵,斬殺雍柯和高定。派降督、益州人李恢從益州進兵,門下督、巴西人馬忠從進兵,擊潰南中各縣的叛軍,再度和諸葛亮會合,孟獲收拾雍的殘部抗拒諸葛亮。孟獲深得當地漢人和夷族的信賴,諸葛亮要生擒孟獲,以後果然將孟獲俘獲,讓他參觀了蜀軍的軍營戰陣,問他說:“這樣的軍隊如何?”孟獲說:“以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遭到失敗。如今蒙您允許我參觀你們的軍營戰陣,如果貴軍只是這樣的軍隊,我一定能輕易取勝。”諸葛亮笑了笑,將孟獲釋放,要他再戰。前後把孟獲放回七次,又生擒七次,最後諸葛亮仍將孟獲釋放,孟獲卻不再走了,對諸葛亮說:“您有天威1南方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諸葛亮到達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都被平定了,諸葛亮仍然任用當地原來的首領為四郡的地方官吏。有人勸諸葛亮不要這樣做,諸葛亮說:“如果留外地人為官,則要留駐軍隊,留駐軍隊,則糧秣供應困難,這是第一個難題;這些夷族剛受過戰爭之苦,父兄多有死傷,怨氣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駐軍隊,定有禍患,這是第二個難題;這些夷族叛亂分子屢次三番殺死和廢掉官吏,自知有罪,與我們隔閡很深,若留下外地人為官,終究難以被他們信任,這是第三個難題。我現在是要不留軍隊,不轉運糧食,使法令、政紀大體得以貫徹,讓夷族和漢人大何安定下來。”於是諸葛亮網羅孟獲等當地的著名人物,任命為地方官使,讓他們貢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供給軍隊和朝廷使用。從此之後,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這一地區的夷族再也沒有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