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2017 年1月3日,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上寫道:“每年我都會接受一項個人挑戰,去學習新東西,在工作以外的領域提升自己,近幾年,我的跑步距離超過了 580 公里,為家裡做了一個簡單的人工智能,讀了 25 本書,學說漢語普通話。2017 年,我的個人挑戰是,年底以前走訪美國所有州,看一看各個州的人民。”

馬克·扎克伯格提及的計劃是每年聚焦一個計劃。在我們認為最難的語言學習方面,他於2014年全年聚焦中文,基本掌握了中文發言。 2015年10月,他用普通話在清華大學做呢一場精彩的中文演講,隨後也接受中文采訪,流暢程度令人震驚。他是制定計劃並能順利完成的典型。

與馬克·扎克伯格這位計劃終結者典型相反的是,我們生活中,有不少制定計劃的“高手"是計劃狂熱實施怠倦者。他們有年度計劃、半年計劃、季度計劃、月度計劃、旬計劃和日計劃,甚至恨不得每時每刻都要制定計劃,保障自己的時間被填充,也只有這樣才能顯得自己多成功和多忙碌。不管是制定計劃的人,還是安排制定計劃的人,他們或多或少對計劃均抱有信心,對計劃展現的未來雄心勃勃,咬牙切齒,併發誓在計劃中活下去(幹出成績)。

美好的願望,真的能實現嗎?實踐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越是詳細的計劃,越是精確的計劃,最終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也許這便是現實中“起了大早,趕個晚集”的怪圈現象。正像段子手說的那樣: “我2020年的目標,就是搞定2019年那些原定於2018年完成的安排,不為別的,只為兌現我2017年時要完成的2016年計劃的諾言。”這不算段子,更像是諷刺,映射我們倦怠內心的日常。

實際上,一直沒有實現的夢想,容易對自己的人生形成一種傷害。當然這不是個別現象了,2007年的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理查德·懷斯曼研究發現,88%的人都無法實現年初制定的計劃。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計劃好做,堅持很難

為什麼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

我們以馬克·扎克伯格學習普通話這件事作為案例藍本,瞭解下其計劃能順利實施的真實原因,對此。扎克伯格本人的解釋是:“有三個原因使我決定學習漢語。首先,我的妻子(普莉希拉.陳)是中國人,她的祖母只會說中文,當我用中文告訴她我將和普莉希拉結婚時,她會很震驚;第二個原因是我想學習中國的文化;第三個原因是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而我喜歡挑戰。”

這裡馬克·扎克伯格透露了三條信息:一是他學習普通話的計劃目標關聯性強,與家人關聯(妻子是中國人,需要用中文溝通),這種強鏈接能夠激發計劃實施的動力;二是他認為學習漢語是一個挑戰,恰恰他本人又喜歡挑戰。三是他這一年主要的計劃就在此,每年為自己定下一個自己可以想要實現的計劃。

從這三點我們再分析大家制定計劃可能存在的誤區有哪些?

特徵1:目標太多,恨不得一口吃成了胖子。

我見過一年定下20個以上計劃的人,這些事要不要做呢?當然要做,比如注意身體健康,減肥、讀書、工作、旅遊、考證等等,但到了年底發現,大部分的計劃還停留在原地,部分計劃半途而廢,僅有一小部分計劃得以實施和完成。原因是什麼?在於單位時間內你的目標太多,反而失去聚焦。

簡單來說,一個人想獲取成就感,短期內得聚焦、專注。曾國藩的“一書不盡,不讀新書”的堅持,正暗合精簡目標(或單一目標)的精髓。

特徵2:計劃缺乏挑戰。

為什麼要制定較為容易的計劃?因為這樣實現起來不費勁,面子也好看,也會帶來自我安慰的感覺。《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當週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時,生活就沒有了挑戰;沒有挑戰,生命就沒有意義了。”

特徵3:計劃過於宏觀,不太可控。

有的職場人的計劃目標是:我今年一定獲得優秀稱號。夢想是可以有的,鹹魚也可能會翻身,這句雞湯害死了很多人。就從優秀這個計劃來說,有點超出個人的可控範圍,有點偏宏觀,一定意義上說,是否優秀這件事本身並不在你個人影響範圍。而不像扎克伯格的目標,這是可控的。不可控目標就不具備落地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目標太多,缺乏挑戰,不太可控都可能導致計劃流產,甚至被狠狠打臉,如同88%的人一樣,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這是“戰術”方面的失策。

此外,心理學對為什麼制定計劃未實施也作出相應解釋。TED演講者德雷克·西弗斯曾說過,很多心理學實驗已證明,當一個人把他的目標公佈於眾時,你會不自主地想象自己成功實現目標後的樣子,內心得到極大滿足,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懶得再去做一遍了。這是“心理”方面的失策。

戰術和心理的失策引導計劃失敗,所以需要用工具來確保提出合理計劃並有效實施下去。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計劃很好,但是要能實施!

如何像扎克伯格一樣提出計劃並順利實現?三個步驟,五個動作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人類最大的瘋狂就是重複做相同的事情,卻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像扎克伯格一樣提出計劃並順利實現?需要三個步驟,五個動作改變下自己。

三個步驟分別是①從確立計劃(目標)入手,解決無法執行的問題;②從實施過程入手,解決半途而廢的問題;③從計劃覆盤入手解決評估提升的問題。

五個動作分別是①通過挑戰技能黃金比例來確定目標;②精簡計劃;③縮小改變幅度;④設定正向反饋機制;⑤構建自我評估表。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怎麼贏,從制定合理計劃開始

第一步驟:從確立計劃(目標)入手,解決無法執行的問題

目標的設定是計劃能否實現的關鍵第一步,需執行以下兩個動作:

動作1:通過挑戰技能黃金比例來確定目標。

下面這圖為《心流體驗圖》,橫座標代表提出計劃的人技能情況,豎座標代表計劃(目標)的難度,也就是挑戰。

契克森米哈賴認為,當“心流通道”外的交匯點,要麼低技能高挑戰形成焦慮,要麼是高技能低挑戰形成無聊。這應和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只有到技能和挑戰相抵或挑戰要高於技能的情況下,人們才有可能形成一種“心流感受”,這是一種通過努力完成超出平時能力的那種滿足感,如同一股flow在心頭流動一般。

簡而言之,在職場上我們把這樣的目標叫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你的能力能直接和簡單完成的目標,缺乏成就感、滿足感,這樣的目標無法支撐大腦感受,所以,要從你的目標體系中剔除。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心流體驗圖》是一種較好的制定目標計劃的工具

除了利用挑戰技能黃金比例來確定目標這一個動作遠遠不夠,還需要“精簡計劃”,即我們要介紹第二個關鍵動作。

動作2:精簡計劃。

我們建議大家可以向扎克伯格學習,一般每年設置1-2個主要計劃,當你的計劃太多,人體精力和精神狀態無法全部滿足他們的思想,將導致事事都要做,事事都無法顧全的倒黴狀況。

所以,需對眾多計劃進行剔除,挑出最基本的計劃,把無關緊要的旁枝剔除,併為保留的計劃排定先後次序。

計劃設置好了,是否可以進入實施階段?稍等,建議先用CCA工具測試下計劃的可行性:

C:是否具備複雜性(Complexity)。

這是檢驗“挑戰與技能黃金比例”的主要指標,簡單的計劃不叫計劃,只能算是當下常規動作。如何評估計劃的複雜性?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

一是從制定計劃人自身縱向情況比較。舉例,他每年一般讀25本書,這次提出計劃為25本或者低於25本的數量就相對簡單了。

二是提出計劃人與身邊人橫向情況比較。如,你的圈子的其他朋友,平均一年閱讀50本書。你提出多少本閱讀計劃比較合適呢?

綜合以上兩個考量情況,我們建議閱讀計劃可以設置為30-40本,“跳一跳,夠一夠”就能完成,有點自我挑戰的意思了。又比如,制定計劃有輸出意願,可再增加挑戰難度——計劃實施期間,輸出15-20篇書評。

總結下,複雜性旨在提升計劃難度,攻克後才會有滿足感。

C:是否具備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這是計劃能否實現的關鍵要素。原因要從心理學關於焦慮根源說起。人們為什麼會產生焦慮情緒,那是因為擔心失敗、擔心能力無法匹配目標。所以,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一定要考慮可控性。

比如,你的計劃在特定時間內實現晉升高管的願望?願望很好,但是能實現嗎?你說可以努力,但是因為決定權不在你手中,從而發生一旦這個計劃存在無法實現的可能性,你的內心就會焦慮。

實際上,登上山頂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證明了我們爬過山,爬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目標。不可控是你能否晉升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而可能是多種因素的偶然或必然。可控的是你的行為,比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對創新問題及時提出、寫出X篇部門宣傳文稿等等。具體來說,在你本身可以搞定的,是可控的;其他均可設定為不可控的。

基於這一點,從個人角度,結果導向的目標計劃都不利於心態培養和個人成長,這也是很多企業一直推行結果考核導向的KPI不力的真實原因。

A:是否具備可評估性(Assessable)。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結合以上兩個特性,我們來看看,計劃一年讀25本書,就是25本。計劃輸出文章,一篇就一篇,點篇數就可以,這是可評估的。但是你要說,25本輸出的文章點擊量超億,姑且不管能否實現,因為這無法掌控、無法評估,純屬於屁股指揮腦袋,這也是大部分企業容易出現的毛病。

具備以上三點特性的計劃才能進行實施階段。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計劃實施階段,一步一個腳印

第二步驟:從實施過程入手,解決半途而廢的問題。

進入實施階段,除了堅持、努力這些堅定不移的雞湯,對於我們來說,有兩個動作至關重要。

動作3:縮小改變幅度

有人對稍微高一點難度的挑戰都足以讓其退縮,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我們可以學習《瞬變:讓改變輕鬆起來的9個辦法》說提出“縮小改變幅度”策略,即設定小目標,達到小勝利。

比如,1公里的路分為10段來走,小碎步前進容易達成。一年的目標太遙遠,從感官上也會覺得太過難,不如調整為1個月1個月的時間點去逐一攻克,心裡感覺變得簡單一點。

這已被無數人證明是可以實現的方法。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目標切割,更容易抵達

動作4:設定正向反饋機制。

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寫博士論文時,他觀察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當人們在某種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常會有欲罷不能的趨勢。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做事被別人認可、或幫助到別人時,他得到正向反饋,會更加熱衷做同樣的事。

除了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外界正向反饋方式(他書中把這叫做即時反饋),我們認為正向反饋機制還包括內在正向反饋方式,畢竟我們不確定事事都能獲取外界反饋,要啟動內心的小宇宙平衡和調劑自己狀態。

顧名思義,內在正向反饋機制由自己進行操刀進行內在調整,自尋現在和過去的進步,總結並加以肯定,保持積極心理狀態,以自己的進步為基礎。我們未必要把全部精力盯在別人身上,要知道每個人的情況、起點和資源都有差異,精力從外轉向內,瞭解自己的進步,尊重自己每一點的成績,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步驟:從計劃覆盤入手,解決評估提升的問題。

實施完畢等於計劃完成呢嗎?暫停,還有一個動作需要實施,因為我們認為,完成不是計劃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進入覆盤階段,解決評估提升的問題。

動作5:構建自我評估表。

在覆盤階段,通過自我評估找到這次計劃實施的經驗和不足,以便於下次優化。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覆盤,覆盤的過程分為自問自答4個開放式問題。

①計劃內容難度是否足夠?

②自己在實施中有沒有足夠用心?

③這次計劃實施過程中尚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

④這個計劃階段自己成長有否?如成長了包括哪些方面?

有興趣可以按分計劃填寫表格,保存下來,以備下次跟蹤使用。表格樣式如下:

為何扎克伯格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而有人計劃出爐鋒芒,最終夭折?

表格樣式

總之,三個步驟,五個動作,分解去看計劃實施,試一試後進行微調和改變,堅持下去對個人成長定有裨益。

結語

為什麼扎克伯格的計劃能實現?

這裡固然有其超讚的執行力,但是對我們的啟發在於:

行動加合理的規劃、再輔助過程實施和事後評估,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曉事,卻一直在影響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我們可以用好CCA工具制定合理的計劃,可以縮小改變幅度,設定正向反饋機制,最終完成計劃。

相信,通過努力,一定可以與“間隙性雄心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光說不練假把式”的過去,說聲BYEBYE。

-END-

字數:4682

閱讀時間:5-10分鐘

本文作者:藍胖說說,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簡書版權簽約作者,職場規劃導師,大數據導師,講師。願與有緣朋友交流,溝通,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