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文丨郭名高


好幾次,和朋友提到劉文華,我都說,瞧那闊臉,那眼神,是否與趙忠祥有些相似?朋友沒有言傳,我知道他們的意思,百度了二人的相片做比較,先把自己逗樂了。

趙忠祥的節目主持得好,尤其是《動物世界》,那富於磁性的聲音響透了大江南北,可惜晚節不保,緋聞毀了他的形象。禿頂的劉文華與趙忠祥有著相似的眼睛、臉型,乃大富貴的面相。說來也怪,在我關注的幾位隸書名家中,都有相似的氣質,這是秦漢的正大氣象滋潤的嗎?抑或,人的走向從來都是上天註定的?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劉文華算得上當前隸書創作的一面旗幟,這話絕非恭維。縱觀全國各類大展,受他影響的選手何止萬千。分析其中緣由,我認為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理念上來看,劉文華學習書法,初師劉炳森,後問道於歐陽中石,二位先生都崇尚正大氣象,作品頗為平正。劉文華受其影響,必然于思想上緊隨其後。這一點,在他的作品或臨帖觀念上即可窺其一斑。比如談“意臨”,他認為是建立在實臨、背臨的基礎之上,靈活運用古法,消化“常法”的試驗過程。此階段重點強化用筆的靈活性與墨法的多變性。事實上,這是一種相當保守的思維模式,甚或未涉及筆法的轉變和書法本體規律的遷移。在張大千眼裡,這應該算是實臨吧,是在揣摩、還原漢隸最初的書寫本真罷了。與王鐸、何紹基等先賢相較,劉文華對此闡述得較為拘謹。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這天午後,我把玩劉先生2004年臨摹的漢隸五種,我認為他的《禮器碑》最好。在這套書的序言中,周俊傑先生以為,這些臨作八分承古,二分得己意。初看的確抓住了該碑的風神,講究用筆的老辣凝練,於線條中段亦作起伏變化,分寸感極好,墨的層次感也有體現。劉先生追求漢隸的凝重古樸,甚或霸悍老辣,故而用筆不苟,儼然一個老學究,整日板著臉。仔細分析,這些作品從結體到內部空間布白,基本都均勻化了。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四字箴言:執、使、轉、用,這最後一字即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是對筆畫形態的經營,我將其擴展為疏密、錯落、大小、正敧、俯仰、收放乃至空間分割諸多方面,顯然,劉文華的臨作弱化了這些特點,降低了技術難度,適應了更為廣泛的學書者的審美需求,故而,追隨者甚眾。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其次,劉文華就職於中國書協培訓中心,這些年的展覽帶動了類似的培訓機構。在劉先生這類理念的指引下,重視傳統是好事,而手把手地示範,慣壞了一批疏於思考的學書者,一不小心,他們筆下就多了劉文華的影子。這不是老師的錯!劉先生曾撰文說:

筆法決定風格、決定字型、字勢。以合理的方法寫出合法的字。與別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慧眼,收穫才能不同於別人。

想來,這話是白說給那些追隨者了!

再者,鑑於劉文華在隸書領域的成就、地位,大型展覽請他做評委那是再平常不過了。正因如此,急功近利者便動了心思:展覽麼,都是人評的,感性的成分是無法言表的,順了某人的口味或審美需求,必然能得到青睞。

雖然很多評委也做過努力,包括劉文華先生在內,都試圖改變這種現狀,成效卻渺然。我記得二屆隸書展,有件一等獎作品,即是劉先生的法式。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初見劉文華作品,我甚是喜歡。後來,自己開始涉獵這一書體,依然覺得他寫得好。前幾年,中國書法家論壇每到春節前夕,都能見到劉文華先生寫齋號的帖子。齋號這類東西,本沒有流通的可能,但我卻見那帖子搞得火爆,四尺對開,年年漲,由最初的800元,到後來1500。大家都說好,我心裡卻犯了嘀咕,是真的好嗎?我怎麼覺得退步了!如此看法縈繞我許久。說真的,那時我尚未見過他的原作,網上的圖片良莠不齊。及至去年四月,在張海書法藝術館見到劉先生一件六尺條幅,內容是六言聯,就是這件作品,讓我杵在那裡許久許久,相機拍了十餘張,沒有一張能夠較好地展現震懾人心的氣勢。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劉文華的隸書結體開張,字多作縱勢,施筆遲澀,起伏、提按、俯仰、絞轉甚或空間關係,都處理得熨帖恰當;偶摻行草筆意,沉雄靈動,亦不失正大氣象;作品墨法豐富,不花哨,不肥滯,潤含春雨,乾裂秋風。 據周俊傑先生講,劉文華的精品都在自己手裡,寫得真是好!周先生能如此讚譽,那是不容易的!

我欲找來他的作品集把玩一番,聽人講,劉文華除了出過幾套漢隸臨摹的冊子,作品集是沒有的!

【隸書名家解讀】劉文華的“鐵粉”為何成千上萬?


劉文華的隸書走了一條康莊大道:早些年寫漢簡,之後轉向東漢碑刻,這是一條最穩妥的路子。在經典中浸染滋養,對漢碑共性的把握,雖然風格不甚明朗,卻走得深刻。採百花而釀蜜,需要的是韌性,下的是苦功。不溫不火,使他的書法語彙愈見豐富。劉文華追求漢隸的正大氣象,但絕非狀如算子,無論結字、用筆還是空間布白,都在試圖錘鍊出恰如其分的劉氏尺度,這一點尤為不易。

劉文華在當今書壇是享有盛名的,人卻低調,他孜孜於書藝,漫將光陰付兩漢,其品性、治學方式,是值得後學如我輩深入去研究。

注: 本文選自郭名高隸書著作《心儀秦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5年11月出版)。

郭名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鄠邑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心儀秦漢》《隨書法去遠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