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有空城計的存在嗎?司馬懿和諸葛亮當時如何作想?

西瓜歷史頻道


歷史上的空城計確實是存在過的,只不過不是著名的諸葛亮退司馬懿的空城計,這只是吳貫中為了渲染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虛構的。

真正可以稱的上是空城計的,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叔詹。事情的起因,是楚國的令尹公子元在哥哥楚文王死後,貪戀嫂子文夫人的美貌,千方百計想要討好她,而文夫人不為所動,反而責備他不思朝政。於是公子元就想在軍事上顯示自己的能耐,把矛頭指向實力較弱的鄭國。鄭國打不過,叔詹就獻計守城以待齊國援兵。於是鄭國國都就有了《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空城計一樣的鏡頭,城頭遍佈旌旗,城門大開,百姓照常往來。公子元見此情景,不敢冒然攻打都城,只能安營圍城。而齊國援兵趕到,公子元打不下鄭國,又怕被圍,只能撤走。不過他怕被追,也用了叔詹的計策,在營寨插上旗幟,人銜枚,馬裹蹄,連夜撤走。

南宋時也有類似空城計的案例。公元1206年,宋將畢再遇與金人打戰,金兵不斷增援,畢再遇想要撤走,害怕被金兵追擊,於是就把羊懸掛起來,把鼓放到羊的兩個前腿下,羊因懸吊著而踢鼓,又在營地留在旌旗,連夜撤走。金兵聽到宋軍營地傳來鼓聲,又看到旗幟還在,以為宋軍還在跟他們對壘。等到他們援兵增多,打到宋軍軍營時,才發現宋軍已經撤走很多天了。

而《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雖然是虛構的,但無論真假,司馬懿不打諸葛亮,成就了武侯也造就了他自己。如果他攻打諸葛亮,那抓了諸葛亮他也會落得“狡兔死走狗烹”,沒有蜀漢的騷擾而像至少擺置家中的下場,他也明白這點,所以不攻。而諸葛亮利用司馬懿的多疑認為他謹慎,也知道司馬懿擔憂“良弓藏”而用計,兩人都是雙贏。


朕驚歷史


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但是這個說法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因為西城才多大點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戰局。並且司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個究竟,然後在派大部分部隊進攻。其實司馬懿考慮的早已不是軍事問題了,而是做人的問題。

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

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

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司馬懿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且有時候人要學會裝糊塗,不可事事都太聰明,太張揚。所以曹家人鬥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則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鵲牙子神話野史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歷史中並沒有空城計。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會覺得空城計可笑!

那麼,空城計到底是怎麼流傳開來的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引注《蜀記》記載:“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

但是空城計這個故事是來源於引注的《蜀記》,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

那麼空城計是真的麼?我認為是假的。至少有三個疑點:

第一:諸葛亮不可能把大軍交給魏延。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到死都沒有真正信任過魏延。《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就是說每次北伐,魏延都要求獨自帶領一萬大軍,諸葛亮從來不允。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把大軍交給魏延,自己用老弱病殘守城的。

第二:司馬懿何等聰明,不可能中空城計。



按《蜀記》的說法,司馬懿是有偵察兵的。如果諸葛亮大開城門,司馬懿可以派偵察兵探明實情,也可以先派一小股部隊打先鋒。以司馬懿的聰明,他是不可能中空城計的。空城計只會讓司馬懿會覺得可笑。

第三:歷史上諸葛亮一直都是穩中求勝,不可能走險招。



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後,經歷過各種大小戰役,他從來都是穩中取勝,即使是輸,他也是戰前做好各種準備,從未出過險招。以諸葛亮的謹慎,不可能出這麼可笑的空城計!

所以,我認為歷史中沒有空城計的存在。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會覺得空城計可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囧話


歷史中有空城計的存在嗎?司馬懿和諸葛亮當時如何想的?

小編想說的是歷史中確實有“空城計”的確存在。

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看看歷史中的三十六計之“空城計”,據《左傳》記載,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的大臣叔詹。鄭周惠王十一年,楚國的宰相兒子為了通過戰攻立威,他選擇拿相對弱小的鄭國開刀,那時候,鄭國比較弱小,雙方開始交戰以來,鄭國軍隊被打的連連敗退,幾乎是團滅的節奏,楚國軍隊快打到當時鄭國的都城,這時候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鄭國有大臣主張投降,有大臣主張決戰。在這個時候,叔詹說公子元急於建功而且性格比較謹慎,一定不會隨意攻打城池,於是,叔詹讓城中百姓照常生活,並打開外城的大門。楚軍在城外看見裡面的情況,心裡比較疑惑,大軍當前這種行為絕對不正常,於是下進攻打探清楚後再說,是在打探的這個時候,鄭國請的援軍到了,於是楚國看見得不到啥好處,就告辭了。

而“空城計”主要是在《三國演義》裡寫到是諸葛亮北伐岐山的時候,由於城中缺糧徵糧草走掉一部分兵馬,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來攻,諸葛亮於是讓2500名士兵開城門打掃街道,由於司馬懿一直知道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物,因此心中疑惑而退兵,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而在三國時期,確實有過“空城計”。但是不是諸葛亮使用的。其中當時初平元年,董卓廢除劉辯,立劉協為帝,可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利益,各地的糾集在一起,準備攻打同董卓,孫堅當時是袁術的手下,找機會機進攻董卓,同時董卓成為最大的軍閥。是他決定先發制人攻打孫堅,你說的兵馬到了城下,看見孫堅的軍隊在談笑喝酒。孫堅也不慌亂,董卓的兵馬快要入城的時候,孫堅立馬氣勢洶洶的反擊,董卓的兵馬見次失了氣勢,於是就回去了。空城計實際是一場心理戰,比拼的雙方心理的技巧和定力。

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諸葛亮的性格,諸葛亮生於一個官員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所以很自信,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入蜀後當上丞相,性情謹慎,事必躬親,一些

小事都要自己親力親為。

司馬懿這個人出現在溫縣的世家大族裡。可以說在當時漢末這一段時間裡是一個忍者神龜。出曹操聽聞司馬懿很有才學,想徵召司馬懿為官,結果司馬懿拒絕了(因為司馬懿比較害怕曹操,所以裝病,當曹操派人去觀察,看見司馬懿的身上竟然爬滿了各種蟲子)。

小編認為,象這種聰明絕頂的人,可以在小事中抽繭剝絲的人。就算遇到《三國演義》這樣的戰爭,都的是指揮者之間鬥智,可以考慮到各方面,諸葛亮可能想的是如何騙過司馬懿回蜀,而司馬懿可能想的是要不要養寇自保(曹氏三代君主都防司馬懿)。





小灰讀歷史


沒有,那是演義裡的。

有的話如果按當時情況來說。

諸葛亮在算計司馬懿不會把自己怎麼樣,他需要自己。

不過諸葛亮賭對了,因為按照曹魏的形勢,如果諸葛亮這個大敵沒了,司馬懿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司馬懿需要諸葛亮活著,用以證明自己的作用。

所以司馬懿會放水,畢竟當時要破空城計太簡單了。




歷史雲中君


相信空城計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空城計是雙方配合才能唱成的。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當然知道諸葛亮守的是空城,但是如果殺死了諸葛亮,蜀國就完了。狡兔死走狗烹,蜀國被滅了,估計司馬懿及其家族就該被殺了。在三國爭鬥中,將大欺君的事可是屢見不鮮啊。司馬懿如果殺了諸葛亮滅了蜀國,就立下了不世之功啊。哪個皇帝能容忍功高蓋主又軍權在握的大將軍呢。司馬懿當時還沒有做好與皇帝抗衡的準備呢,怎麼能殺了諸葛亮呢?


我們的統一戰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較量太多了,最精彩的一段兒,就是空城計。

諸葛亮在城中,已無可用之兵,可調之將,而司馬懿的大軍將至,無奈之下,諸葛亮巧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幾十萬大軍。

那諸葛亮命令大開城門,派幾個羸弱老兵打掃街道,自己坐於城樓之上,焚香撫琴,身後立兩個小童,一個執扇,一個手捧香爐靜等司馬懿的到來。

以我判斷司馬懿與諸葛亮就是一對兒賭徒,為什麼稱為賭徒呢?


那諸葛亮賭司馬懿膽小必不敢進城,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很少弄險。而司馬懿押諸葛亮裡面沒有埋伏。

司馬大軍到來之時,諸葛亮已端坐城樓,也不答言,隻手撫琴絃彈奏了一首名曲,十面埋伏。

那司馬懿帶領幾十萬大軍,立於城下,也不急於進城,手撫鬍鬚,靜聽諸葛亮彈琴,希望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出一絲破綻。這種感覺就好像是諸葛亮的古琴獨奏會。

城樓做舞臺,城下是觀眾席。諸葛亮是表演者,城下幾十萬大軍和司馬懿是諸葛亮的粉絲。一首古曲被諸葛亮彈的鏗鏘有力,淋漓盡致。

司馬懿博學多才,也是懂琴之人,他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到了鏗鏘有力,殺伐之聲,琴聲絲毫不亂,似乎透著隱隱的殺氣。司馬懿大驚,這城中定有埋伏呀。

那諸葛亮在城樓之上,氣定神閒,一曲琴聲如高山流水般氣勢磅礴,那一股股細流,匯成一條大瀑布,從高山頂上,飛撞而下,一時間碎玉四濺,氣勢如宏,彈到緊要處彷彿有千軍萬馬之氣勢,殺伐之聲更盛。

諸葛亮表面上從容淡定,實際他的內心非常緊張,手指微微有些顫抖,後背已經被汗水溼透。但他還是強忍內心的壓力,彈奏出了殺氣。

司馬懿從琴聲中沒有發現一絲破綻,還感覺到了隱隱殺氣,但細心的司馬懿,卻看到諸葛亮背後執扇的童兒看出了端倪,那童兒已經汗如雨下面如土色了。

司馬懿心想你諸葛亮彈的不露聲色,但是你的書童卻暴露了真實的情況,而且城門口那幾個打掃街道的老兵,也是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從這些細節上,司馬懿判斷城中必定無兵,諸葛亮用的是空城計。

司馬懿想到此處,大手一抬,就要做出全軍出擊的命令,


他的手剛抬起,卻聽到城樓上琴聲戛然而止,有金屬斷裂的聲音。原來是諸葛亮在城樓看到了司馬懿那高高抬起的大手,不由心裡一慌,手指用力一下彈斷了一根琴絃。

那司馬懿也聽得清晰,一根琴絃突然戛然而斷,司馬懿不由一驚,好好的琴絃,為什麼突然一下斷了,那殺伐之聲,忽然一下沒有了,時間在這一秒停止了,好像一切都靜止了,司馬懿低頭想了想,那高高的舉起的手又無力的輕輕放下,轉頭命令:全體向後轉,撤退。

全體士兵被弄得有點兒懵,剛才還在等待司馬懿進攻的命令,但轉瞬之間風雲突變,聽到的卻是撤軍的命令,

大家非常疑惑,有人問司馬懿:“大將軍,為何要撤軍呢?城內肯定沒有什麼埋伏。”

那司馬懿說,“你們懂什麼, 看孔明氣定神閒,那琴音中殺伐之聲太盛,城中必有埋伏。進城去,必是死路一條,那諸葛亮休想騙我,撤!聽我的快撤。”

一聲令下,幾十萬大軍,轉眼間撤的一乾二淨。城門前,諸葛亮的十幾萬粉絲,轉眼就沒了。

諸葛亮不禁有點兒納悶,這司馬懿到底賣的什麼關子?明明我的絃斷已露出了破綻,他應該能猜到,城中沒有埋伏,那麼他怎麼反而撤退了呢?低頭沉吟了一會兒,不禁恍然大悟:啊!這個司馬懿真是雞賊,太狡猾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司馬懿心裡是這樣想的,司馬懿是非常懂琴的一個人,對音律頗有研究。這首十面埋伏,殺機重重,又曲折婉轉。

而司馬懿想到自己的遭遇。司馬懿遇到諸葛亮,就好像知音一樣。因為蜀國有諸葛亮存在,司馬懿才受到重用,曹丕用司馬懿剋制蜀國的諸葛亮。司馬懿雖然明明知道城中沒有埋伏,一旦攻進去,殺了諸葛亮,那麼我司馬懿在魏國就再沒有利用價值了,在曹丕那兒,我也成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了,就如那根斷了的琴絃一樣,被曹丕一把扯斷。想到這裡司馬懿心中不由一驚,險些害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急急令大軍撤退。

沒想到救諸葛亮命的卻是,一根斷了的琴絃,而不是琴聲中那個虛假的殺伐之音。這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空城計。兩個智慧而又奸詐的人之間的一場較量,或者說是一場賭博,諸葛亮贏了,但司馬懿也沒輸。

結語:

這雖然是本人的臆想,不太成熟,大家只當個故事來聽吧,三國演義裡,還有空城計的存在,比如擋陽橋上,張飛喝退曹操百萬兵,用的就是空城計,那時張飛身邊只有幾百名士兵,在小樹林裡面馬尾巴綁上樹枝,打馬如飛,把小樹林弄得煙塵滾滾,好似有埋伏的感覺。而張飛只是站在擋陽橋邊大吼一聲,誰敢與我決戰,就嚇退了曹操百萬兵。這可能是羅貫中先生對張飛的誇大之詞,

歷史上真正有過空城計的事。是魏國大將文聘,用空城計嚇走了東吳的孫權,這確有其事,是歷史上記載的。

但是羅貫中先生,為了突出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把這個故事安插給了諸葛亮。虛虛實實間,把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的詭詐與智慧寫的入木三分,全憑羅貫中老先生神來之筆呀!


水壺火煮666


空城計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種計策。要說它的使用,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中。小說中,諸葛亮城門大開,並在城牆之上安然自若地彈琴。向來小心謹慎、縝密細思的司馬懿不由得心裡猶豫起來,諸葛亮的琴聲越舒緩,司馬懿的心絃越緊。撤退!司馬懿自己把自己嚇得差點尿出來了。

其實,這個情節來源於西晉郭衝的《條亮五事》。郭衝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他不斷拔高美化諸葛亮,把許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超神一般的諸葛亮。

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實際上就是在身處危境的情況下,用一些技巧來掩飾空虛,故作鎮定,騙過敵人。換句話說,空城計就是策略矇蔽敵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不但需要指揮者有眼光、有膽識、有策略,還敢於冒險。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雖然沒有用過這個技巧,但卻不乏類似的案例。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人用過空城計呢?

據《左傳》記載,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是鄭國的大臣叔詹。叔詹是鄭文公的弟弟,在鄭國的發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楚國的令尹公子元(最高軍政長官)為了通過戰績立威,他“以車六百乘伐鄭”。那時候,鄭國比較弱小,而楚國則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雙方交戰,鄭軍連連敗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楚軍快要進逼到鄭國首都。

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鄭國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決一死戰。這時候,叔詹出場了。他認為公子元急於建功,一定不願意貿然進攻。於是,叔詹讓城中百姓照常生活,並打開外城的大門。楚軍入城後,見到城內一片安寧,又隱約看到內城有鄭軍活動。公子元心裡疑惑,大軍當前,而鄭軍不為所動,絕對不正常,於是下令不急於進攻。這正合叔詹的心意,他早已派人向齊、魯、宋等國求援。就在公子元猶豫疑惑的時候,援軍趕到。楚軍擔心腹背受敵,只好無奈撤軍了。

三國時期,也有使用空城計的實例,但是指揮者不是諸葛亮,而是孫堅和文聘。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廢黜少帝劉辯,立年幼的劉協為帝,自己擅權專恣、禍亂宮廷。於是,諸侯們結成聯盟來討伐董卓。當時,孫堅依附於袁術,被封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駐守在魯陽,伺機進攻董卓。那時候,董卓勢頭正盛,他先發制人,安排數萬人馬征討孫堅。

董卓的數十輕騎兵先行到達。眼看著大軍就要兵臨城下,孫堅卻並不慌亂。他“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等到董卓的大軍逼近眼前,孫堅才引軍入城、組織防守。

“見堅士眾甚整”,氣勢洶洶的董卓軍隊頓時失去了勇氣,“不敢攻城,乃引還。”

強將才會帶出精兵。大敵當前,孫堅沉著冷靜、淡然自若,士兵才嚴肅整齊、不慌不忙。如果孫堅神色慌張,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空城計實際上是一場心理戰,雙方比的是定力、比的是技巧。

和孫堅相比,文聘的空城計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226年(黃初七年)秋天,孫權率領五萬大軍攻打江夏,文聘負責鎮守。當時,秋雨連綿,江夏城外的防禦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壞,還沒來得及維修。孫權來攻,考驗文聘的時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務。正面交鋒則是一場惡戰。怎麼辦?文聘“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於是,“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不可一世的孫權看到,江夏城中空無一人,文聘自己則在府中臥床不起。孫權頓時起了疑心,文聘向來以忠誠而聞名,受任鎮守江夏。而“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

心中有賊,行必不正。孫權不敢繼續攻打,帶著大軍撤退了。

到了唐朝,名將張守珪也使用過空城計。他少年從軍,屢立戰功,在開元十五年(727年)被封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到了駐地,張守珪見瓜州城十分破敗,連忙組織軍民進行防禦工事的修建。但是,工程才剛剛開始,吐蕃軍就再度來攻。《舊唐書》中說:“城中人相顧失色,雖相率登陴,略無守禦之意。”

老百姓亂了,張守珪萬萬不能亂了陣腳。“彼眾我寡,又創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此計果然奏效,吐蕃軍“疑城中有備,竟不敢攻城而退。”

說起來,“空城計”不過是一種防守之策。




狂史君墨寒


對於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的個人意見。

☞1.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其情節為街亭失守, 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疑有埋伏,於是退兵的典故。

☞2.據歷史文獻記載,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小說演繹裡面作者借鑑別人的事蹟改編的。

☞3.空城計主角雙方是蜀漢的諸葛亮和曹魏的司馬懿,他們二人此時的想法,表面上:諸葛亮向來謹慎,這一次破釜沉舟,反其道而行之,想唬住司馬懿;司馬懿也是這麼想,料諸葛亮不敢必有埋伏,然後中計。

☞4.根據當時的大環境,其實我覺得他們各自有深層次的想法。主要體現在司馬懿,因為此時蜀軍已經敗退,而且蜀漢的實力也在削弱,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對曹丕的威脅不是很大了,此時曹丕唯一擔心的就是諸葛亮,司馬懿明白,以我的絕對兵力優勢踏破這座小城其實很容易,殺死諸葛亮也很容易,但是殺了諸葛亮之後。一方面,沒了諸葛亮,曹丕肯定會兔死狗烹,殺了司馬懿,以絕後患,因為此時司馬懿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勢力,功高震主。另一方面,如果諸葛亮死在自己手裡,蜀漢的人於公於私都不會放過自己司馬一家。所以他配合諸葛亮演了這麼一出空城計。

☞5.世人都說司馬懿傻,白白中了諸葛亮的計,實際上正是司馬懿的聰明,保全了自己。


二王子呀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真實的歷史中,空城計是完全不存在的。在正史中,孔明見街亭敗績,北伐受挫,戰局已經對己不利,於是迅速撤回漢中,並沒有再空耗軍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見已經打退蜀漢,也沒有苦追。當時,司馬懿更是遠在宛城一線,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街亭或西城。《演義》為了貶低曹真,並強調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最大對手,硬是把司馬移位到了街亭前線。其實,司馬懿是在後來才頂替曹真出現在對蜀漢前線的。

假設空城市真的發生,憑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當時的形式,他也不會真把諸葛亮怎麼著,說不定順水推舟的說害怕埋伏,退兵了事,雙方來個心照不宣。諸葛亮也是看準這點才大膽冒險的,要不憑諸葛亮的謹慎是不會出此下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