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少有的人氣好人劉虞,拒絕皇帝提名,為”仁政“死於敵手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闇弱的皇權,早沒了當年漢高祖揮刀斬蛇的豪氣,也沒劉秀斬王莽的霸氣。於是各色人等全都全都揭竿而起,聚齊貧苦百姓或烏合之眾趁著這趟亂世的渾水,搶一杯羹,割據一方,膽子大的,更做起了天子夢。無論是恃璽驕縱的袁術、挾帝號令的曹操、還是裝模作樣的劉備,但凡有點能力的,也全有了坐擁天下的心思。不過,就在這樣一幅全民搶當天子的熱鬧畫卷中,卻也有例外,例如接下來將要出場的這外,在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下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但是遭到拒絕的劉虞同志就是一位“另類”。

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在地方政績卓著,頗有名望。公元187年張純與張舉聯合烏桓人進攻幽州和青州,幽州和青州失陷,張純等人意欲代漢。在這個節骨眼下,朝廷任命劉虞為幽州刺史。

東漢末年少有的人氣好人劉虞,拒絕皇帝提名,為”仁政“死於敵手

遊戲人物劉虞

劉虞到任後,採取懷柔政策,首先安撫烏桓人,致使烏桓與張純等人決裂,迫使張純等人遁逃,後死於部將之手,幽州戰亂從此平息。時任漢室皇帝劉宏派使者封劉虞為太尉,劉虞推讓。劉虞還舉薦他人出任太守。最終劉宏還是封了劉虞為太尉。幽州本為窮困之州,奈何又遭戰亂,劉虞在任期間,減免百姓租稅,施以仁政,勸導百姓種田,從開放 市場與外族交易及開採漁陽的鹽鐵礦中取得收入,令百餘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劉虞雖為 三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東漢末年少有的人氣好人劉虞,拒絕皇帝提名,為”仁政“死於敵手

瀟灑的劉虞

正當劉虞把幽州治理的漸入佳境之時,長安卻陷入動亂之中,奸臣董卓篡權。董卓也聽聞劉虞治理有功,想招劉虞入朝為官,但是由於戰亂道路受阻,任命竟無法抵達。此時袁紹在北方召集諸侯共同討伐董卓,也相中了劉虞,想讓劉虞當這個漢朝的皇帝,劉虞誓死不從。

打發了袁紹的劉虞,日子再也太平!樹大招風啊!他是幽州牧,還有一個公孫瓚在幽州帶領軍隊以抗擊烏桓。這兩個軍政一把手尿不到一壺中。劉虞仁德,公孫瓚狂妄好殺,另外公孫瓚還想自領幽州。在察覺公孫瓚已有“僭越”之心後,劉虞決定先發制人,向州治各地下達了討賊檄文。不過,接到檄文的袁紹等人,卻對此置若罔聞(估計還在生上回擁立被駁的氣)。當然,劉虞壓根也沒有想要袁紹這個人情,因為憑藉在幽州超高的人氣,劉虞不費功夫就糾合了十萬將士(呵呵,劉虞也是個好吹牛的人)。征戰伊始,劉虞慷慨激昂地下了一個仁義的命令達了:“將士們,此番舉義兵實屬萬不得已,只殺公孫瓚一人就行了,不要傷及無辜之人。”(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後漢書》)。劉虞這樣想,可不知那好殺的公孫瓚是作何想的。

東漢末年少有的人氣好人劉虞,拒絕皇帝提名,為”仁政“死於敵手

嗜殺公孫瓚

戰爭開始了,文弱的劉虞顯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這時劉虞的仁政成了弱點,並且被公孫瓚利用,公孫瓚發動火攻,劉虞軍隊立敗,逃了。逃也沒能逃過戰爭狂人之手,被捕入獄。在此關頭來了個使者,這個使者來的正是時候,公孫瓚借使者之手,殺了劉虞。東漢末年少有的人氣王就這樣死了。還不如當時進入朝廷好好做一番事業,但是在奸臣當道的東漢末年,沒有一點手段的劉虞能做的好嗎?

劉虞在被殺時,還被公孫瓚嘲弄了一把。事情是這樣的,公孫瓚事先開始祭天,公孫瓚祭天時說”如果劉虞真的是上天要讓作天子的話,一定會顯靈下雨,真要下雨,就不殺劉虞。“劉虞沒有一點爭扎後被殺。

提名的皇帝被殺,仁義也在那時被殺,後期的劉備也僅有仁義之名,並無仁義之實。大漢氣數合該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