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殲-31”戰機採用大量隱身設計,它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秦皇見漢武


殲31戰鬥機確實是採用了大量的隱身設計,但是他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起碼在五代機中排名比較靠後,即便是和一些先進的重型第四代半戰鬥機比起來,殲31也沒有太大的優勢可言,他的定位類似於F35,可是F35是美國聯合多國研發,是註定要大規模生產的廉價五代機,殲31要在我軍服役怕是很難了,只能推向外貿,但是能買得起殲31的,偏偏又都去買了F35。

圖為殲31空載和滿載,滿載效果圖為設想圖,可見殲31彈倉容量有限,要充分發揮載彈優勢,只能外掛彈藥。

殲31戰鬥機採用的隱身設計是五代機普遍使用的幾個:一是菱形機頭,把機頭的幾個折線按照特定的角度進行設計,方便把雷達波束反射到主要的兩三個方向;二是平行機翼外緣,殲31的主翼和尾翼的外緣是平行的,主翼前緣同尾翼的前緣後掠角度相同,而主翼的後緣也同尾翼的後緣相平行,這樣四個翼面產生的雷達波束反射將會集中於2個主要方向,形成雷達閃爍效果;三是V型垂尾,防止雷達波束在垂尾上產生直接的垂直髮射,這在過去是雷達反射最強烈的區域,V型垂尾雖然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但是卻降低了舵效,需要增大面積來彌補。

上圖為殲31和F35的氣動外形對比,下圖為殲31和F22A戰鬥機的氣動外形對比,可見殲31確實有很好的隱身設計,甚至比F35的隱身設計都要更加徹底和先進,隱約帶有F22的味道。

殲31戰鬥機通體塗上了黑色的塗料,但是是否真是隱身塗料並不好說,只能說明沈飛此舉證明了殲31如果要進入部隊服役,是可以在所有塗為黑色塗料的部分塗上吸波隱身塗料,如此一來,殲31的隱身設計就非常完善了,除了沒有降低紅外信號的發動機尾噴外罩設備或者菱形噴口設計外,幾乎就是目前人們能想到的用在戰鬥機上的所有隱身技術了。

圖為公開展示的殲31戰鬥機,他登上過珠海航展,主要目的是對外展示,爭取外貿訂單。

但是隱身並不等於戰鬥力一定很強,比如說美國經典的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他雖然有非常嚴格的隱身設計,但是卻沒有先進的氣動設計,甚至連火控雷達都沒有裝備,根本不具備空戰能力,因此也會被很快淘汰。殲31雖然比F117要強大的多,起碼有完善的氣動設計和電子設備,但是相比於其他的五代機來看,殲31確實顯得普通了很多,他一定打不過F22A,而且也不見得能打過蘇57和F35,因此只能被作為外貿飛機推向國際市場。

上圖為在珠海展示的殲31戰鬥機,下圖為殲10C、殲16、殲20並飛,現在站在殲20身邊的不是殲31,而是兩款新型四代機。

殲31戰鬥機個頭小,只能使用兩臺RD33發動機作為動力,單臺最大推力為9噸,軍用普通推力為7噸,雙發加到一起才和美國F35一臺F135發動機的推力持平,然而F35是作為對地攻擊的JSF聯合攻擊戰鬥機來研發的,並沒有非常重視空戰能力,殲31卻是作為空戰飛機研發的,一個空戰飛機在推重比上和對地攻擊的同代飛機相等,這是非常大的缺陷,意味著機動性不好。至於和蘇57比起來,殲31的機動性更差,沒有矢量發動機,而且掛載能力更弱。

上圖為殲31的2號驗證機,下圖為殲31的1號機和2號機的外形對比,可見他們在尾翼等地方的設計上有較大的變化,殲31的2號機還擴大了機腹彈倉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的彈藥。

殲31的航程短,他的體積重量和米格29類似,發動機和米格29同款,意味著他們的作戰半徑都很短,米格29是蘇聯的前線戰鬥機,著名的機場保衛者,只有700多公里作戰半徑,殲31也好不到哪裡去,何況米格29作為四代機,氣動佈局設計更加隨意,殲31氣動設計受到隱身設計的限制,必然有所減弱,因此航程肯定還不如米格29,如此航程,在五代機裡怕是和F35一樣屬於墊底水平。

圖為美國F35戰鬥機,他證明了一點:隱身能力不代表全部,沒有好的飛行性能,依然不算是優秀的戰鬥機。

殲31也沒有使用新型三面式相控陣雷達,雖然有換裝的餘地,但是起碼目前沒有看到,意味著殲31在戰機的整體態勢感知能力上要明顯弱於殲20、蘇57、F35這三個使用了三面式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機,殲31更沒有裝備EOTS和EODAS等合成孔徑系統和紅外/光電觀瞄跟蹤系統,只能在空戰中使用簡單的雷達探測方式對敵機進行搜索和攻擊,這種搜索方式和四代機相似,沒有出現五代機應有的信息化提升。

圖為央視採訪海軍艦載機試飛員的時候,背景出現的類似殲31的下一代艦載機模型,曾經殲31被認為是殲15的較好的替代者。

至於說取代現役空軍的殲10戰鬥機,殲31不具備成本優勢,價格較高,在我國空軍經費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採購殲31會影響主力的殲20的採購和生產進度,在這個局面下,殲31只能繼續等待。有傳聞說海軍可能採購殲31戰鬥機,但是殲31戰鬥機糟糕的航程又成為一個制約因素,畢竟航母對於艦載機的航程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畢竟航母一次出動的飛機數量有限,要儘可能取得更遠的打擊效果。

圖為已經服役的量產型殲20戰鬥機,大量的採購和生產殲31,會擠壓殲20的生產製造數量。

況且,海軍的艦載機不多,在對抗陸地戰機時往往在數量上處於劣勢,海軍對於艦載機的質量要求較高,希望一架艦載機發揮兩架飛機的作用。殲31沒有側彈倉,無法隱身進行格鬥空戰,要掛載大量的導彈,只能外掛在機翼之下,這樣又影響到隱身性能,殲31的質量對比F35沒有優勢,在我國艦載機必然少於F35的情況下,如果還沒有質量優勢,那空戰怕是要吃大虧的,所以殲31也沒有得到海軍的青睞,除非他放大機體,增加側彈倉,換裝大推力發動機,增加航程,但是那樣得到的飛機,就不再是殲31了。

圖為海軍型殲31戰鬥機設想圖,不知道殲31未來會不會真的會登上航母。

因此,殲31的隱身很全面,戰鬥力相比於四代機也有優勢,但是相對而言,和五代機比起來,殲31又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全面處於劣勢,遠不能稱之為強大,這也是他如今被推向了外貿,在國際市場尋找銷路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