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排毒平均20天,抗病毒藥物未明顯縮短排毒時間

3月11日,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在Lancet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存活者的病毒排毒時間比較長,中位排毒時間為20天,最短8天,最長可達37天。


作者表示,較長的病毒排毒期,為隔離被感染患者,及給予其最佳的抗病毒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是,他們也指出,病毒排毒時間受到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而該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其中三分之二為重症和危重症。

另外,受限於呼吸道樣本採集頻率,以及上呼吸道樣本中可檢測的遺傳物質較少,因此病毒排毒時間的估算可能會有所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抗病毒藥物也未明顯縮短病毒排毒時間。

在該研究好轉出院的患者中,29例接受過抗病毒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其中位排毒時間為22天,並不短於其他患者的排毒時間。

據曹彬教授解釋,上述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療的時間都比較晚,從發病到用藥的中位時間長達14天。

因此,要想改善患者預後,必須採取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措施,包括早用、採用更強的抗病毒藥物以及兩種或以上有效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

該研究還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患者病情進展的全部過程。

存活患者持續發熱的中位時間與死亡患者相似,約為12天。咳嗽症狀持續的中位時間長達19天,45%的存活患者在出院時仍咳嗽。

存活患者的呼吸困難症狀平均在13天后改善,但死亡患者呼吸困難可能持續至死亡當日。

該研究團隊還發現,高齡、入院時有膿毒症表現、伴凝血功能障礙是新冠肺炎患者院內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分析顯示,年齡每增長1歲,死亡風險增加10%;入院時序貫性器官衰竭評分(SOFA)高者,死亡風險增加4.65倍;入院時D二聚體水平高於1 μg/ml,死亡風險增加17.42倍。

研究者指出,上述三個因素有助於臨床醫生在新冠肺炎發病早期判斷患者的預後。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中並非所有患者進行了全部的實驗室檢查,例如白細胞介素-6、血清鐵蛋白和高敏肌鈣蛋白檢測等,因此這些指標在預測院內死亡中所能起到的確切作用可能被低估。

另外,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患者對標準支持療法的依從性低、應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部分患者就診時間晚等因素也會影響患者的預後。

該研究納入的191例成年新冠肺炎患者為2020年2月1日前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肺科醫院好轉出院或死亡的患者,包括72名女性,119名男性,其中54人院內死亡,137人好轉出院。

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6歲。48%的患者有合併症,其中高血壓最常見(30%),其次是糖尿病(19%)和冠心病(8%)。

自發病起,存活患者康復出院的中位時間為22天,死亡者發病至死亡的中位時間為18.5天。

死亡患者中各種併發症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存活患者,其中98%有呼吸衰竭、100%的膿毒症、50%有繼發感染。

來源: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Published: March 11,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